◆潍坊医学院精心打造由思政课、人文素质课、专业课、社会实践等构成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推进由校领导、中层干部、专职辅导员、兼职班主任等组成的“大思政”队伍建设,精心构建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四位一体”育人体系,不断提升思政工作水平和实效。
□本报通讯员谭德红王世群本报记者王原
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育人实效
潍坊医学院思政课任课教师刘明向记者介绍:“学校实施思政课教育教学综合改革,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和考试考核办法,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大学生登台演讲、辩论等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据了解,潍坊医学院2015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配足配齐教学设施,不断强化思政课对大学生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施“集体大备课”制度,提高教案质量。加大实践教学,在潍县战役纪念馆、坊子煤矿遗址、昌邑抗日殉国烈士祠等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10余处。紧密结合医学院校特点,大力加强医德教育,形成了“四位一体”“三个统一”“五项工程”“六大结合”的“4356”学生医德素质培育体系,获得山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健康中国》课程获得全省10个形势政策课改革项目之一,马克思主义学院获评全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多次获得国家级表彰,1个团支部获共青团中央“全国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团支部”;1个团支部获“全国高校共青团‘四进四信’活动基层优秀项目”;1个团支部获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
发掘融合提升专业育人实效
这是一堂解剖课,正式上课前,师生们面向“大体老师”(“大体老师”是医学界对遗体捐赠者的尊称)鞠躬致敬。每个学期人体解剖第一课,师生们都要举行感恩“无语良师”祭奠仪式。实验课教师李鑫说:“我们充分挖掘专业课的德育内涵和德育元素,把思想引导和价值观塑造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提升专业育人实效。”
学校还全面实施学业导师制。发挥专业教师的育人作用,聘请优秀教师开展专业素养、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教学科研活动,搭建了包括科技知识普及平台、项目研究平台、科技竞赛平台在内的三大支撑平台,确立了经费保障、制度推进、政策支持三大保障措施。近三年本科生发表包括SCI等科研论文100余篇,学生获得国家专利10余项。
价值引领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秦泗河教授赠与母校的这些珍贵资料,呈现的是作为一名医生的情怀和担当!”在刚建成不久的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参观的大学生们,浏览34459例肢体畸形残疾矫形外科病例、琳琅满目的学术资料和奖章奖状,赞叹不已。
中国肢体畸形残障医学展览馆是学校的一项文化育人项目。学校还投入100余万元,做好校史馆改扩建工程,传承弘扬“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展现“厚德载医、塑心树人”的育人成就。学校围绕智和湖、泰和广场等核心景点,打造绿色人文生态景观。投入近50万元,加强公共区域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公共区域设立文化墙,制作安装1000余块中外医学史、医学名家、历史文化名人、名言警句等文化展板。加大院系文化建设,形成各具特色的院系文化,形成“一院一品”。
知行合一提升实践育人实效
“您想为社会做点贡献吗?您愿为他人献点爱心吗?请参加无偿献血!”11月11日,潍医学生没有参加网上抢购,他们来到市区开展献血车志愿服务。学生们为献血者普及捐献血液的安全性及血液捐献、制备、保存、使用等一系列专业知识。
目前,学校共有1.2万余名学生在省级志愿者平台注册。红色纽带无偿献血、南丁格尔护理急救、关注脑瘫儿童“明天计划”等志愿服务成为校园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学校每年组织派遣优秀毕业生参与到祖国的西部建设中,2003年以来,共有47名同学到青海、新疆等地志愿服务。学校多次获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单位奖等称号。
书院制是学校实现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使得第二课堂更加丰富。自2015年开始建成并启用乐道、济世书院,实施书院制。书院设立了各类活动中心,聘用人生发展导师、社会导师、学生导师等,为书院学子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辅导。书院正逐渐成为学校实行育人平台多元化、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人本化的实践范例,成为打造学生自我管理的教育平台。
新闻推荐
□邵凯张思凯针对“煤改电”实施后城乡居民冬季采暖用电需求将大幅增长的实际,11月5日,国网昌邑供电公司加快完...
昌邑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昌邑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