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以上五大基本发展理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走文明发展新路。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在这条道路上迈开大步向前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党建都在走向绿色化。潍坊市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并重,努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潍坊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促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基于此,潍坊市发改委与《潍坊日报》共同推出“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之绿色发展篇,聚焦解读潍坊市“十三五”规划中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家园的新理念。
加大主体功能区
战略实施力度
关键点:
主体功能区战略
摘要: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贯彻落实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划定开发边界,合理确定开发强度,推动各类区域高效、协调、可持续开发,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形成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均衡协调的结构布局。
解读:加快建立空间治理体系,以县市区为单元,探索建立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离任审计、绩效考核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建立覆盖全部国土空间的用途管制制度。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推动各类开发活动向存量调整、内涵提升转变。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制定完善产业、投资、土地、环保、人口等主体功能区政策,加大对重点主体功能区和农产品主产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绩效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
推进生产生活绿色化
以绿色农业、循环经济、低碳城市、健康生活为重点,加快绿色产业发展,促进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推动资源能源消耗增量增幅持续下降,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产、绿色消费自觉。
关键点:
推进节能减排
摘要:健全完善约束性指标体系,对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实行总量和强度双控。
解读:实施全民节能行动计划,完善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节矿倒逼机制。制订全市节水节能专项规划,开展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行动,实施重点产业能效提升计划,分行业制定严于省、国家的能耗标准,实行逐步加严的用水用能标准。调整能源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煤电,科学发展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展绿色建筑行动,推广应用新型节能建材,建设绿色低碳社区。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提高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水平。推广绿色规划设计、绿色生产制造,支持绿色清洁生产。争创国家低碳城市。
关键点:
高效利用水资源
摘要: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入开展节水城市试点,建设“节水潍坊”。
解读: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探索建立水权水市场,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区域综合水价改革。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喷灌、微灌、管道灌溉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动企业采用节水技术和工艺,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积极开展生活节水,推广生活节水器具和节水方式方法,建立完善的节水管理机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逐步推行分质供水、优水优用。推动中国—以色列示范水城市建设。到2020年,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控制在82%以内,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5%以上。
关键点: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摘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
解读: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优化建设用地结构,降低工业用地比例,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加强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开展低丘缓坡等未利用地开发试点,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争创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市。
关键点:
发展绿色产业
摘要:实施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在装备制造、造纸、钢铁、化工、纺织、食品、建材等重点行业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促进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源头减量化。
解读:加快推进东方宏业高性能橡胶新材料循环经济一体化、潍柴内燃机再制造、健元春废旧聚酯瓶回收利用、海联化工废水废弃物治理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推进现有产业园区循环化生产改造、新建工业园区前置循环经济产业链设计,建设滨海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施农业绿色能源工程和生态循环保护工程,推进沼气项目建设,促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污水等转化为绿色能源和优质肥源,开展清洁生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等行动,加强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大非粮型饲料资源利用开发力度。加强再生资源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建设覆盖全市的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体系,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
关键点:
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摘要:倡导合理消费,推进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节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
解读:引导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能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提倡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数量比2015年增长2倍以上,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比例达到50%以上。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要带头厉行勤俭节约,提高绿色采购比重。
加大环境治理力度
深化巩固“三八六”行动成果,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开展新一轮环保行动,实施“十大工程”,切实解决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
关键点:
加大结构性污染治理力度
摘要:实施产业绿色发展工程,制定产业淘汰目录,建立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对城市建成区内污染企业实施有序搬迁、改造或依法关闭。
解读:实施重点行业清洁化改造,严格控制高排放行业产能,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清洁生产项目,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工业绿色转型。
关键点:
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
摘要:实施工业废气治理工程、实施交通污染综合管控工程、实施城建环卫精细管理工程、实施集中供热优化整合工程。
解读:以雾霾治理为重点,实施工业废气治理工程,推进现役燃煤机组、燃煤锅炉超低排放改造,开展石化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交通污染综合管控工程,推进城市公交车、出租车、客运车、运输车尾气排放集中整治,淘汰高污染机动车,全面禁行黄标车。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扩大清洁能源和新能源使用范围。实施城建环卫精细管理工程,提升施工、道路和煤场堆场、渣土运输扬尘污染防治水平,实现城市道路湿法吸扫、冲洒作业模式全覆盖。严禁农作物秸秆和城市清扫废物、园林废物、建筑废物等露天焚烧,禁止露天有烟烧烤。实施集中供热优化整合工程,推动城区供热市场整合,推进供热管网“汽改水”,降低供热能耗和污染排放。到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比2010年改善50%左右。
关键点:
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
摘要:实施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和实施城镇废水综合利用工程。
解读:实施工业废水深度治理工程,重点推进化工、造纸、印染等行业水污染整治,各类工业集聚区全面实现污水集中处理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实施城镇废水综合利用工程,改造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污水管网配套建设,实现出水指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综合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措施,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实施人工湿地净化水质工程,建设河流湿地、滨海湿地,增强自然净化能力。
关键点:
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力度
摘要:优先保护耕地土壤环境,强化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严厉打击工矿企业非法向土壤环境转移污染物行为,鼓励企业在达标排放的基础上进行深度处理。
解读:严格污泥、垃圾处理,防止造成二次污染。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严禁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引导农民使用生物农药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加强重金属、电子垃圾、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污染防治,加快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向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辐射延伸。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
关键点:
加大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力度
摘要:实施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工程和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
解读:实施环境安全风险防控工程,围绕预防、预警和应急三大环节,构建务实高效的环境安全防控体系。加强危险化学品管理,开展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最大限度减少因安全事故引发环境污染事件。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关键点:
加强水生态保护
摘要:开展河道综合治理行动,实施潍河、弥河、胶河、白浪河等一批河道治理重点项目。
解读:加强水土保持,因地制宜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实施重点湿地保护和修复工程,建设一批湿地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加强水生生物保护,开展重要水域增殖放流活动。加大地下水保护力度,实施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工程,加强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整治,完成亚行贷款地下水漏斗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争创水生态文明城市。到2020年,重点河流基本达到水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各类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
关键点:
开展国土绿化行动
摘要:实施环城森林圈、沿海森林绿网、绿色生态廊道、新型农田防护林体系、村镇新型社区和各类园区绿化美化等生态重点工程,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解读:开展25°以上坡耕地和生态脆弱区退耕还果还林试点,发展特色经济林,实现宜林荒山全绿化。发展以花卉、种苗、林下经济、木材加工、森林旅游和森林养生为重点的林业产业。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开展森林资源动态监测和管理,提高森林质量。创新林业投融资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规范生态林场管理。
关键点:
保护和整治海洋生态系统
摘要:实施海洋生态综合整治修复工程和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解读:实施海洋生态综合整治修复工程,系统推进水系、海域、岸线等综合治理和修复。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加强海岸带资源修复,推进生物种群恢复、河口生态修复和海洋保护区建设。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
关键点:
加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形成绿色发展长效机制
摘要:实行严格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
解读:实行严格监管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探索建立节水量、节能量、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范围,推动实施排污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的治污新机制。建立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健全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信息公开等制度。实行分阶段逐步加严的环保标准,采用先进环保标准管理重大项目。深化弥河流域和各县市区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生态补偿试点,扩展区域流域生态补偿范围,加快形成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环境监管执法体制,加强环境监管执法,推行环保公益诉讼。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完善差别化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本报记者吴晓强撰稿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晓丽暑假来临,各类课外辅导班随之也火了起来,不少家长已经为孩子报名。记者走访中发现,除了以往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常规培训班外,特长培训班成为家长和学生的新宠。面...
潍坊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潍坊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