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新闻 青州新闻 诸城新闻 寿光新闻 安丘新闻 高密新闻 昌邑新闻 临朐新闻 昌乐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潍坊市 > 潍坊新闻 > 正文

万历志对城池街巷的记载

来源:潍坊晚报 2016-10-25 19:05   https://www.yybnet.net/

史志记载,潍县城始建于汉代,有人说那不是存在到解放时的潍县城,约在隋末唐初,县城始定位于白浪河西岸,千年来再未移址。潍县城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中心,县衙便是最高行政权力机构,因而居于全城最尊的正北方。与其并排的是身西的城隍庙。向南正冲县城的中心点大十字口,以此为分界点,将全城分为四隅。其他文武机构、文教设施、寺观庙宇等,则有选择地分布在县衙附近或四隅的重点部位。这便是潍县古城在千百年封建时代基本定型的建筑格局,直到解放前变动不大。

挖一挖历史资料,可以基本弄清潍县城老街巷形成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及其承载的社会人文信息,这些具体史料的源头,就在明万历《潍县志》(简称万历志)的记载中。

潍县土城是个啥形象

潍县城至万历年代一直是土城,但其建筑形制和规模,直到“万历志”才有了确切记载。

“万历志”在“城池”篇,记载了明正德七年(1512)莱州府推官刘信重修的潍县土城形象:“东南临水(指白狼河),沙虚善崩,正德间再遭暴水,城不透者数尺。隆庆乙巳(1569)秋复大水,几损城厚之半,城不为沼者天幸也”。“城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八尺,阔一丈五尺,有东、西、南、北四门用砖包,东曰朝阳,西曰迎恩,南曰安定,北曰望海。门有楼,濠阔一丈五尺,环绕四周”。

从以上记载可以了解到:潍县当时的土城与后来明崇祯十二年(1639)县令邢国玺改砌、加高的石城,在位置、规模、城门的命名上没有变化,砌为石城,目的只是为了强化城墙防战防水的功能。古代的城墙,预防战乱,保障安全的功能,固然重要,但战乱事件的发生,在历史上并非经常出现。在对付无情的水灾方面,城墙的防汛功能,却是更为经常的。不要说万历年间的“土城”,由于紧靠白浪河,汛期到来,“城不为沼者天幸也”,就是明末改砌石城后,也屡遭洪水侵袭。郑板桥在《乾隆修城记》中说:“雍正八年(1730)六月二十四日,白浪河水涨齐城腰,城墙一时倒坏千四百余尺”。这都说明了当时城区的白浪河泛滥的频繁、严重,又说明了历代修城墙、河坝的重要性。而解放后首先拆除了县城的东城墙,修建了两岸的拦河堤坝,也是为了根治白浪河水患。

万历时的城关社区是什么样子

“万历志”记载:潍县当时有11917户、21769人(应是城乡总数)。人口不多,财力有限,必然影响到城市的发展与街巷的形成。“万历志”中,几乎没有出现城池内外的任何一条街巷的具体名称,只是说了:“潍古郡,街衢相沿无改,巷以多岐难防盗窃,有堙塞者”,即老街老巷没大改动,岔路多的巷子为了防盗,有的被堵塞了。那时街上已有牌坊,“城里十四座、东关一座”。有市二:“一在城内大十字口,一在东关大街十字口”:集市“在城内者七,在东关者七,在西关、南关各一。在乡者一十五”。城关的行政区划有:“西关南隅、城西南隅、西北隅、东北隅、东南隅、东关南隅、东关北隅、东关南北隅、东南北隅。”

当时城里、东关已有的“市”,指的是集中作买卖交易的固定场所,不是间隔定时的农贸集市。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当年县城的那两个小小的“市”,正是孕育今天方圆上百平方公里的潍坊中心市区的摇篮。

“万历志”中,对于东关的土围子(或坞)没有具体记载,但记载了当时东关已有了四隅、一市、七个集场,这说明,东关在建成“八阁围子墙”以前,已形成潍县的一处较大的关厢,在人口聚集和商贸发展上已远远超过了潍城周边的其他关厢。

当时潍县城里同样设有七个集市,说明当时城里的街巷还没有布满全城,住户自然也不多,所以有空余的地面可以设七个集市。但到《康熙志》的记载,城内已没有集市了,东关也已减为四个集市。到乾隆《潍县志》的城区图中,街巷已遍布全城。这应是经历二百多年发展的结果。“万历志”所载城内的七个集市,设在哪里,规模如何,后人已无从知晓;从后来的历史资料寻迹,大概延续很久的城隍庙集市和县治前的夜市,或许那时已经有了吧。

识别街巷的地标有哪些

“万历志”记载,“县治在城内正北,元至元二十七年(1290)知州张萃重建。国朝洪武十一年(1378)知县胡璟修”。“古郡北海,场前临大街”。公廨中,在城内者有“养济院、官仓(常平仓和预备仓)、射圃,以及察院、布政分司、按察分院”等,还记载了“学宫、文昌祠、石佛寺、城隍庙、东岳庙、天仙宫”的具体位置等等,为后人探讨当时潍县城古街巷的历史形成与位置和街名的由来,提供了最早的地标依据。

人们通常把在南北轴线正中位置上的县治和县城的四个城门作为潍县城的主要地标,县治的前面,即属于南北轴线的县治前街及南门里大街,与县城东西轴线的东门大街、西门大街相交处,即大十字口。之所以称大十字口,是为了有别于其身南的小十字口,由此可以推断当时已有了布政司街与小十字口以东的街道。再以“万历志”记载的公廨、庙宇所在为地标,就可以大体查找到当时在城内四隅里已经形成的街道围绕修建土城挖土形成的湾塘,如:荷花湾、撞钟院前后湾、蝴蝶湾等等,连同四条马道,这样,万历年间城内形成的主要街道及其方位,就大致可以看出眉目来了。应当指出的是,上述街道中有的当时虽已有庙宇、公廨建筑,也有了住户,但当时的街名是否如今名,已难以考究。可以断定的是,万历年间的街巷中,那些以城门、县治、公廨、庙宇命名的街巷是早已定型的,而以姓氏特征命名的街巷,多是后来随着科考出仕中的名门大户的发展而定名的,其成型期也较晚。

“万历志”所载的城外关厢的各个隅,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到解放前夕,已成为东关、西关、南关、北关、西南关、东北关6个关厢了,其中以东关、南关两个关厢最繁华。本文主要介绍城内街巷,各关厢的街道及其演变就不再一一涉及了。

总之,潍县城内的老街巷,既是世代潍县人赖以生存繁衍的摇篮,也由此而沉积了深厚的人文资源,这都是珍贵的历史财富。对全面传承和继续开发潍县的历史文化,创建新的文化业绩,是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相关链接

◎“三山不见”(城内三处地势最高的地方):一是城中心的大十字口(今脑科医院门前);二是县城东门(今和平路与东风街路口);三是十笏园西北侧的关侯庙。

◎“九湾不显”(指多年用土挖成且隐蔽在宅里巷内,不易被人发现的九个湾塘)湾址是:城隍庙后院,西门里张尔忠故居内,北马道杜家胡同,胡家牌坊十一宅过道,察院前街路南巷内,新街子道北巷内,塘子过道,郭宅街养济院后院,东门大街东岳庙内。

◎“四坊不走”(指不是跨街,而是建在路边或宅院内的牌坊)位置分别在:芙蓉街北首道西(为谭洽妻张氏建节孝坊)、鞍子街东首(乾隆六年为郭绩妻苏氏建节孝坊)、城隍庙街东段道北(乾隆七年为程秉正妻裴氏建节孝坊)、海岛司巷南首路西(康熙三十七年为吴士鸾妻张氏建节孝坊)。

新闻推荐

没花一分钱,保险赔偿金到手

如今,商业保险与普通百姓的接触越来越多,在为老百姓解决了部分后顾之忧的同时,商业保险纠纷也越来越常见。为了探索一条更高效解决保险纠纷问题的途径,潍坊市基层法院中受理保险纠纷最多的奎...

潍坊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潍坊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万历志对城池街巷的记载)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