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永红
在济南城区东北部一带,分布着多个以“黄台”命名的地名。如黄台村、黄台板桥,胶济线附近的黄台站、黄台南路,东郊的黄台电厂等。这些地名的来源都与黄河南岸的黄台山有关。
位于历山北路北首的黄台山海拔只有60余米,尽管不高,名气也不大,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是“齐烟九点”中的北部众山峰之一。民国十五年(1926年)出版的《续修历城县志》曾这样介绍黄台山:“左挹鹊山,右揖华不注。稻田畦菽圃,回环映带,十余里不绝。林壑深美,最为胜处。”清代诗人董芸曾作《黄台》一诗:“鹊华影里掩柴门,门外溪流碧玉痕。记得黄台山下过,澹烟疏雨稻花村。”几十年来,因附近的黄河险工需要大量石料,黄台山石材基本被开采殆尽。近年来,在山上建起了两座学校,从外面很难看到山体模样。只有进入校园里面,才能一睹黄台山的真面目。
1974年,在黄台山东麓曾发现一座汉代石墓,石室四壁镌刻着饮宴、狩猎、庖厨等场景,内容丰富,线条优美,形象生动。尤其是其中的《七盘舞》画像石,对于研究汉代风俗文化,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现收藏于南山的四门塔景区。
明洪武年间,在黄台山南麓逐渐形成两个村落,分别是魏家庄和黄台山庄。上世纪50年代,两个自然村合并为黄台村。1951年,济南市行政区划调整,分设市区和郊区。其中最东部的郊一区,驻地在小清河南岸的黄台板桥,1955年9月,改为黄台区。当时的黄台区辖区为:北至黄河,南至菜市庄,西至津浦铁路,东到市区与历城县边界。黄台区下辖杨庄乡、黄桥乡、太平乡、黄台板桥乡和菜市乡五个乡。次年济南市合并小乡为大乡,黄台区的五个乡合并到北园乡,即后来的北园镇。现在这一带有很多带“黄台”字样的地名,应该与这一段历史有关。至今,数百里之外的青岛市北区还有黄台路。
由于濒临黄河,土地贫瘠,历史上“黄台地多碱白”。改革开放之前,黄台村民过着较为贫困的生活。改革开放以来,黄台村艰苦创业,大力发展村办企业,先后建成了化工厂、汽车修理厂等,集体经济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在上世纪80年代,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是当时全省首批收入过亿元的村庄之一,先后被命名为“市级文明村”和“省级文明村”。1987年,全国第一家农民开办的啤酒厂——黄台啤酒厂建成投产,其生产的“飘雪”啤酒曾畅销一时,在省城长期与趵突泉、北冰洋啤酒三分天下。2002年,随着北园镇撤镇设办,黄台村也改为黄台社区。如今,颇有名气的黄台家居市场、黄台茶叶市场和黄台大酒店仍是黄台社区的明星企业。
位于小清河南岸黄台板桥以东的黄台港,形成于清光绪年间,港口直达寿光羊角沟,是小清河东行的第一港,一直是小清河上吞吐量最大的港口。1906年,长4.5公里、连接港口和黄台车站的铁路支线建成,黄台港成为铁路和水运联运的枢纽,以承担原盐运输为主。1997年,小清河因流量锐减而停航,黄台港的繁荣也戛然而止。在前几年的小清河改造工程中,修建了黄台盐仓码头遗址。一段布满石子的铁轨,两面刻有浮雕的墙壁,岸边新建的观光廊亭上,南北各有一匾额,一为“盐库盈辉”,一为“谷仓漾玉”,抱柱联为“一朝号子换笛鸣,千载盐船庆画舟”,让人怀念起昔日港口漕运的繁忙盛景。
而位于胶济铁路上的黄台站,始建于1904年,至今已有110多年的历史。最早称东关车站,因所在地为黄台,改称为黄台站。该站站房为德式建筑,中间的办公楼为两层,两侧的售票厅和候车厅均为一层,硕大的老虎窗格外醒目,具有鲜明的德国建筑风格。1983年,时任铁道部长陈璞如曾亲赴黄台站,调研铁路行风路风建设。后来,黄台站不再办理客运业务,只承接货运编组业务。上世纪50年代颇有影响的电影《大浪淘沙》和上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东方商人》都曾将黄台站作为拍摄外景地。现在的黄台站和潍坊的坊子站、青岛的大港站,成为近400公里胶济线上仅存的3个保存完好的老车站,2006年被授予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东郊的黄台电厂,也是因地名而得名。电厂始建于大跃进时期的1958年,是山东省第一座高温高压火力发电站,60年来为省城居民的生产生活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企业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节能减排改造,现已成为全省最大的绿色清洁热源企业。寒冬来临之际,黄台电厂为省城采暖提供着近三分之一的热力资源。
新闻推荐
本报讯11月29日,全市第四次经济普查宣传工作会议召开。会议通报了潍坊市经济普查前期工作情况,并对下一阶段全市经...
寿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寿光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