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新闻 文登新闻 荣成新闻 乳山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威海市 > 文登新闻 > 正文

串联散珠碎玉 焕发文化名城新光彩访桂林文史专家林京海

来源:桂林晚报 2018-03-19 11:37   https://www.yybnet.net/

林京海。记者高磊盈摄

■记者高磊盈

■林京海简介

林京海,1958年4月生,山东文登人,大专毕业,原桂林市文物局局长,文博副研究馆员。长年从事古代石刻和古代书画研究,系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广西考古博物馆学会理事,著有《清代广西绘画系年》、《石语墨影:广西古代石刻选萃》(合著)、《桂林文物古迹揽胜》(主编)等多本专著,还发表了多篇与桂林地方史志有关的论文,包括《明末靖江王府叔侄争继始末》、《清李宜民承充临全埠商述略》、《清陈继昌三元及第轶闻汇考》等。

林京海今年刚满60岁,虽然到了退休年龄,但整个人却还是处于一种非常忙碌的状态里。去年年初全面铺开编纂工作的桂林历史文化百科全书《桂林历史文化大典》,计划在今年广西建区60周年大庆前出版,作为最后一道把关人的林京海,认真严谨地对每一处进行核实考证。从1982年来到桂林并开始从事历史文物研究的林京海,多年来辗转于甑皮岩遗址博物馆、桂海碑林博物馆等桂林的多个文史单位,对桂林文史的特质和研究现状了然于心,也对未来的挖掘与保护之路深有见解。

访谈

来桂36年辗转多个文史单位

记者:您是山东人,怎么会来到桂林工作呢?

林京海:我是山东文登人,父母在我上大学的时候来到桂林工作。大学毕业以后我在学校的图书馆工作了两年,因为父母的原因,1982年我也来桂林工作,当时被分配到甑皮岩遗址博物馆。

记者:那个时候您对文物研究感兴趣吗?

林京海:说实话,去甑皮岩之前,我对文物研究接触得很少,也谈不上感兴趣,但我大学期间学的是中文,我觉得学中文的转入历史研究有一个优势,就是对古典文献的理解力较强,而文史研究很大一部分要靠研究古典文献与出土文物相互参照,所以开始接触文物研究以后,我还是得心应手的。随着接触的深入,我越发地喜欢。文史研究有点像侦探破案,在繁琐的资料里抽丝剥茧,最终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这是有乐趣的,更是有价值的。

记者:离开甑皮岩之后,您都去了哪些单位?

林京海:1982年公布的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桂林成功入选,之后市政府就启动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普查工作,我从甑皮岩调到了普查小组,工作结束后留在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工作。1989年又被调去桂海碑林博物馆,到1993年又重新被调到桂林文物管理委员会,然后又开始在文物局工作,一直到现在。多处辗转,也算是对桂林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较深的认识。

沉下心来还原桂林文史真实风貌

记者:您在桂林研究历史文化这么多年,对这座城市的认识有什么变化吗?

林京海:变化肯定是有的。在没有来桂林以前,我对这座城市的认识和多数人一样,无非就是“桂林山水甲天下”,但做了文物研究工作,慢慢沉下心来去感触这座城市的过往后,就会形成一种全新的认识。和名声显赫的山水名片相比,桂林的历史文化积淀更值得关注,它有以甑皮岩遗址为代表的史前文化,还有灵渠为代表的古代军事水利文化,还有桂海碑林为代表的摩崖石刻文化,还有靖江王府王陵为代表的藩王文化,到了近代,还有八路军办事处和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红色文化。从历史发展的时间线来看,桂林在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每一个关键节点,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都比较好地保留了下来,这是难能可贵的。

记者:既然有这么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那您觉得当下的研究现状和这种丰富性匹配吗?

林京海:其实无论是桂林本地还是外地,大家对于桂林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热情一直都是非常高的,每年都有很多的与之相关的专著、论文发表出来,这绝对是件好事。但看得多了就会发现,很多公开发表的东西存在简单重复的现象,已经有认知的事情大家往往在重复叙述,而尚未认知的事情却少有人去研究,独立思考的内容太少。大家习惯把口口相传的内容当成是史实,少有人做更深入的研究。有个例子很容易能说明这个问题。我记得2016年灵渠申遗的过程中,我陪着申遗专家去到灵渠考察,在灵渠附近的一个村落,陪同人员向专家介绍说,这个村落里的人都是当年守灵渠的人,专家听说后很感兴趣,想了解更多的内容,想看到相关的遗物,但是我们却拿不出能够进一步说明问题的证据。其实相关的证据和史料也有,但大家习惯了相信口口相传的内容,没有注意去收集史料,做深入的研究和仔细梳理,但史实必须是建立在抽丝剥茧、环环相扣的科学论证上的,传言可以作为参考,但绝不能直接作为论断。

记者:那您觉得这种研究现状该如何改变?

林京海:我觉得要改变这种研究现状,一是鼓励研究者多去研究那些尚未被研究或者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二是能够和国内一些顶级的文化历史研究团队进行合作,认真体会一下人家是如何做研究的,有了对比才有新的认识。我还以灵渠为例,其实对于灵渠的研究,国内甚至国际上的许多专家都在研究,如联合国对灵渠的历史地位就有比我们认识更深更高的评价,有更严谨的论断。过去我们总是喜欢说灵渠是历史上最古老的运河,第一这在时间上是错误的,第二没有反映灵渠的特点。通过清华大学的学者在编制灵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本时的研究,我们现在知道了,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山区越岭运河。越岭运河,就是灵渠的特征,是灵渠对世界水利发展史的贡献。

抽丝剥茧焕发山水文化名城新光彩

记者:您最近在忙些什么?

林京海:最近一直在忙着《桂林历史文化大典》的统稿工作。当下,桂林市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一直都在做整理抢救、研究包装、保护利用这三部分内容,希望能将散珠碎玉式的历史文化遗迹进行系统梳理和有效串联,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繁荣。《桂林历史文化大典》的编篡就是整理抢救工作的一部分,它可以说是桂林历史文化的百科全书,事无巨细地囊括了桂林有迹可循、有据可查的所有历史文化“知识点”,而且比较系统化,查找起来很方便。我们预计在四月底完成编撰工作,争取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前出版,时间还是有点紧张的。

记者:编纂这部《桂林历史文化大典》的主要意义是什么?

林京海:无论在什么时候,历史文化都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桂林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沉淀在整个广西是最深厚的,这是毋庸置疑的。如何把散落民间的各种文化资源有效地挖掘出来,让他们重新焕发光彩,绝对是一个大课题。其实以前我们的专家、学者也出版了很多和桂林历史文化有关的专著、论文,但像《桂林历史文化大典》这样百科全书式的梳理是从来没有过的。这种全面的梳理和集中式的呈现,改变了以往各自为营、自说自话的研究现状,对于桂林的历史文化发展来说,当然是意义非凡的。

记者:目前桂林正在实施“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在您看来,桂林的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哪里?该如何挖掘?

林京海:桂林的文化魅力首当其冲的当然是文化和山水互相融合的特质。这种特质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形成,举个例子来说,现在我们还可以在鹦鹉山看到一个南宋的石刻作品,名字叫《静江府城池图》,仔细看这个城池图就会发现,国内别的古城都是四四方方、周周正正的,但桂林的城墙和道路完全是和山水的走势密切关联的,山水如何曲折,城墙和道路就随之而曲折,这种特点一直沿袭至今,也形成了桂林无与伦比的山水文化。

要挖掘这种文化魅力,我觉得必须要改变以往泛泛而谈的研究倾向,必须要沉下心来,认真做好各种考证和梳理工作,让自己所有的论断都有据可依,而不能只是靠着口口相传的故事来表达历史。只有靠着一条又一条的“证据链”呈现出来的历史文化,才是经得起考验的历史文化,而只有沉下心来仔细做好研究论证,可能以往我们不太留意的历史角落,才会重新焕发出让人惊喜的光彩。

新闻推荐

文登审计提升内审工作指导质量

本报3月14日讯(通讯员于春)近期,文登区审计局邀请威海市内部审计指导中心领导对内部审计指导工作进行指导和调研。此次围绕如何贯彻落实《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内部审计指导人员...

文登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文登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串联散珠碎玉 焕发文化名城新光彩访桂林文史专家林京海)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