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新闻 华州新闻 韩城新闻 华阴新闻 蒲城新闻 富平新闻 潼关新闻 大荔新闻 合阳新闻 澄城新闻 白水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澄城新闻 > 正文

春节故事:故乡的宝藏古老的中国乡村具有悠久的以“礼”为内核的文化。春节,人们在一次次对天地的敬意中,完成着家族的传承、历史的记忆以及对永恒人心的追问。 村子里的

来源:陕西日报 2018-02-13 06:16   https://www.yybnet.net/

汉武帝庙里的“献爷馍”。本报记者沙莎摄

良周村的亲娃奶奶在自己灶前。本报记者沙莎摄

汉武帝庙里的金代泰和三年醮盆。本报记者沙莎摄

本报记者沙莎

每年腊月二十八,亲娃奶奶就会开始蒸馍馍,她的馍馍对于村里很重要。

澄城县王庄镇良周村赵家82岁的奶奶有个很萌的名字叫亲娃,不仅因为年轻时人长得亲,更因为蒸得一手村里模样最亲的花馍馍。亲娃奶奶的馍馍有各种样子,有孩子们喜欢的小猫小狗,也有大人们要吃的结实的椽头馍,最重要的是给家里灶王爷的“枣山馍”,给祖先和汉武帝庙里的“子福馍”“献爷馍”。

祀蒸食,当地人这样称呼亲娃奶奶的馍馍。亲娃奶奶说:“这些馍馍就是中国人过年的讲究。”

对于良周这个小小的村子来说,祀蒸食就是村子里的大事。良周村宝藏的发现之旅也从亲娃奶奶的祀蒸食开始。

老盘子里的馍,灶王爷的嘴

腊月二十三,亲娃奶奶叫儿子赵兴俊翻老箱子,拿出5个红色的漆盘子。她亲自监督着让儿子把盘子洗得干干净净。

赵兴俊说:“我妈每年都要让我洗这几个盘子。她说这些盘子是祖先一代代传下来,一定要洗净。”

这些红色的盘子不大,但是却红艳动人,岁月的痕迹让它们有着灼灼的光彩。

漆器在澄城县的农民家中很重要。家中过红白喜事的托盘,以及姑娘出嫁的箱子通常都是漆器。这个地区使用漆器的历史,在2016年刘家洼村的考古中得以确定。刘家洼村与良周村同属于澄城县王庄镇,两个村子紧邻,据说当年都是唐朝名臣魏征的封地。刘家洼村发现的春秋时期诸侯的大墓中就有漆盒。

这漆盒,经过千年岁月,已经没有了木胎,但是地上的一层漆依然红得动人心魄。考古学家说:“中国从新石器时代就有了漆器,先秦与汉代的漆器多为贵族享用,到了唐代漆器达到空前水平,堆漆、镶嵌、剔红等工艺相继被创造。红色,是中国漆器通常使用的颜色。”

亲娃奶奶也喜欢这红色,她说:“红色才吉利。”亲娃奶奶给灶王的献品也很讲究。圆圆的枣山馍是必不可少的。名字叫枣山,实际上主要还是用白面卷着枣,卷成柿饼大小的圆饼垒起来的。最下面先用面做底座,底座上一层放四五个圆饼,然后每向上一层少放一个,最高层只有两个,再做一个顶花,献灶王爷时竖起来靠墙放在灶火板上。

“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据说腊月二十三的时候灶王要打道回天宫向玉皇大帝复命,汇报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一家一年的所作所为,玉皇大帝会根据灶王爷汇报的情况,对这家人进行善恶奖惩。枣山馍做成圆的形状,意思就是让灶王爷把事说圆满。

“二十三糖瓜粘”,糖瓜是给灶王的另一种献品。糖瓜用麦芽糖制成,做成南瓜状。糖瓜又甜又粘,人们希望灶王爷也能嘴巴变甜,给玉皇大帝多说好话。

给灶王的献品里还有涩柿子,亲娃奶奶说:“灶王爷要是乱打小报告,就用涩柿子麻得他张不开嘴巴。”此外还有用芊草节专门给灶王爷做的马。

神仙在亲娃奶奶的嘴里,倒像是一个执拗任性的孩子,要给点糖的同时也给点教训。上天与人间只隔着一个小小的红色献盘。

影轴里的祖先,麦籽汤里的“瑚”

过了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亲娃奶奶就正式开始准备过年的祀蒸食了。首先要碨面,就是专门碨过年的面。这种面不但麦要捡得特别干净,还要过水淘湿,最后铜底密箩子箩三遍。因为这是为了招待客人和敬祖先用的,一点马虎不得。

到了腊月二十八这天,亲娃奶奶会用一整天去蒸馍。这一天最重要的馍馍叫“献爷馍”,雅名“枣祃瑚”。

“献爷馍”做得有意思,底下有足,好像一个鼎,上面层层堆着花,花顶上有红枣。为什么蒸个馍馍还要给底下装四个足,亲娃奶奶说不清楚,只知道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蒸的。

其实,从“献爷馍”的雅名“枣祃瑚”就可以看出端倪。考古发现,中国古代有鼎、彝、瑚、俎、豆等青铜祭器。古代师出之祭,谓之祃。从广义来讲,祃即祭。“枣祃瑚”顾名思义就是用枣做的瑚进行祭祀。普通百姓,在无权或无力铸造青铜祭器的情况下,就只好以面食仿制祭器而进行祭祀,于是,枣祃瑚就出现了。

亲娃奶奶做好的第一笼“枣祃瑚”首先要给祖先。村子里几个大姓的一家之长都会找亲娃奶奶做“枣祃瑚”。这其中就有良周村张姓的张生俊。

虽然张生俊家老宅子里的影壁已经有些倾斜了,但是他还是很骄傲地说,张姓是良周村第一大姓,这影壁当年也只有大户人家才会有。

穿过影壁,走过几个门槛,才来到张生俊家的老窑洞前。这个窑洞果然和普通的窑洞不一样,比起村里一般的土窑洞,张生俊家的窑洞不仅高大而且里里外外都是用砖砌的,门楣与窗户也有特别的砖雕装饰,对开的大门依稀能看出当年的红门铜钉。

进得窑来,家里虽然不大却收拾得非常整齐。门口一个四方的八仙桌,配两把官帽椅。在张生俊的记忆中,从他的爷爷开始,每年春节的团圆饭都是在这张桌子上吃的。

在桌子旁边,顺着墙有一个高大的箱子,摆着张家的祖先牌位,下面有一个很长的黑匣子。张生俊小心翼翼地打开匣子,里面放着一个画卷似的东西。“这就是我们良周村张姓祖先的影轴了。”张生俊说。只见影轴顶部端坐一男一女两位老人,他们面带笑容,象征家中的两位先祖。“两位老人”前有供桌,上置牌位,牌位上写有“三代宗亲”等字样,其下是一排排的格子,格子里填写的是已故先祖的名讳。影轴的两侧有竖行窄轴,绘有花卉等吉祥图案,牡丹芍药,龙凤麒麟,大红大绿,色泽鲜艳。

张生俊说,到了年三十晚上,最主要的就是在这影轴下烧香、叩头。如果这一年家里生了男孩子,家长还要拿着钱到老祖家庙,上“人丁钱”,钱数多少不论,但这个样样必须有。

“枣祃瑚”年三十晚上献上,直到正月二十三才拿下来掰碎,泡到麦籽汤里吃掉,这样就可以把祖先的福德承接下来。

金朝的醮盆,汉武帝的心

亲娃奶奶的祀蒸食有两个特点,一是个头大,一般一个馍用水面1斤。二是不管哪种馍,都要在中心包个红枣。为什么一定要包一个枣呢?亲娃奶奶说:“红枣就是心,人对祖先要有心,祖先对后辈才能有心。”

对于良周村的人来说,有心是非常重要的。蒸馍要有心,做人要有心,甚至对堂堂的汉武大帝也要有心。为什么会牵扯到汉武帝呢?原来紧邻良周村的良甫河村有一座汉武帝庙。

汉武帝庙始建年代已无法稽考。据史料记载,汉武帝在公元前110年农历十月,亲率12部将、18万步骑兵从山西雁门出塞,途经澄城、合阳北部亲征匈奴。公元前72年,汉宣帝下诏,武帝生前巡游过的郡国都要建庙尊奉。良甫河村的汉武帝庙很可能是当时奉诏所建。清代《澄城县志》记载:“汉武帝庙一在武帝山巅,一在良甫镇……”

考古发现后来证实了历史和县志的说法。考古人员在汉武帝庙后发现了汉代的宫殿遗址,遗址内发现“宫”字以及“与天无极”的瓦当。

每年,良周村、刘家洼村以及良甫河村的村民都要在大年三十夜里到位于良甫河村汉武帝庙去上香。这些村民上香的醮盆可不一般。盆沿铸有金代泰和三年(1203年),算来至少在800多年前良甫河村就有汉武帝庙。

可惜的是,现在能看到的已经不是当年的汉武帝庙了。“文革”将庙完全破坏,近几年才重新修筑。传奇的是,当年红卫兵在砸汉武帝像的时候,良甫河村民曹金爱、杨亲娃、李秋凤偷偷收藏了汉武帝像“装脏”的原物,两面护心镜和一个戥子。所谓“装脏”就是人们想象的神像的心脏。装镜子是希望神明能洞照人间善恶,装戥子是希望神明能主持公平正义。

可见人们对那个神一样的汉武大帝最大的希望就是“正大光明”了。

从亲娃奶奶的祀蒸食到汉武帝的心,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就是一个传奇。这传奇中有对天地的敬仰,有家族的传承,也有对永恒人心的追问。

新闻推荐

澄城县文化旅游产业驶入“快车道”

本报讯(记者乔刚通讯员叶孙侠)今年以来,澄城县以建设“旅游崛起的文化新澄城”为目标,以十大景点为支撑,以旅游环线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共接待游客294万人次,实现全...

澄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澄城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春节故事:故乡的宝藏古老的中国乡村具有悠久的以“礼”为内核的文化。春节,人们在一次次对天地的敬意中,完成着家族的传承、历史的记忆以及对永恒人心的追问。 村子里的)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