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渭南 今日华州 今日韩城 今日华阴 今日蒲城 今日富平 今日潼关 今日大荔 今日合阳 今日澄城 今日白水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今日大荔 > 正文

师生讨论 彰显历史课堂魅力

来源:渭南日报 2020-10-21 00:53   https://www.yybnet.net/

大荔县同州中学 宋蔷薇

用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完成对《戊戌政变》一课的教学,师生共同围绕六个话题展开讨论,教师设置问题,在师生对话中起引领和总结作用。师生对话,充分发挥教师的启发作用,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开发,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教师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良好。师生对话,彰显了历史课堂的魅力。

《戊戌政变》是新课标人教版选修一第九单元第四课,作为戊戌变法最后一课,着重介绍戊戌变法怎样以失败而告终。

在课堂上,我设定了六个讨论的话题,整体讨论紧张而有序,轻松而富有活力,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讨论话题一:慈禧太后在变法之前对待西学的态度

师:西学亦称“新学”,与“中学”相对,泛指西方文化。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特指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文化,西学成为当时先进人士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根据。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从其技术再到其制度后来又学习其思想文化。慈禧太后在戊戌变法发生之前,对待西学是什么态度呢?是完全的否定还是也主张学习呢?

生:在洋务运动期间主张向西方学习,一度支持过洋务派兴办洋务。例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支持兴办海防、设立京师同文馆等等。

师:慈禧太后对西学是一贯的积极支持吗?

生:不是。当学习西学有可能触动她的权力时,她往往横加阻挠。例如:洋务运动期间中断留学生的学习,学业未满就提前回国等。

讨论话题二:光绪帝支持维新变法,那他是维新派吗?

这是本节课新生成的一个讨论话题。我在讲到新旧势力的交锋时,提出“新势力是指谁”,有学生回答,“是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于是展开了对这个话题的讨论。

师:光绪帝是不是维新派?

立即有学生说不是,但也有学生含糊其词,一时难以作答。

生:维新派属于资产阶级,光绪皇帝是封建势力的代表,所以他不是维新派。这是其中最为精炼的回答。

师:总结:维新派是指活动于19世纪90年代的中国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之一。以康有为、严复、梁启超、谭嗣同等为主要代表。因受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严重的刺激,主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振兴国家。

讨论话题三:光绪皇帝为什么要支持变法?

师:同学们上课前查阅了资料,那假如你就是光绪皇帝,你设身处地地想想,你为什么要支持变法呢?

生:光绪帝无后,慈禧太后即以其侄、第二代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为帝。光绪帝没有勇气冲破封建伦理思想的束缚,“天颜戚戚,常若不悦”,心境悲怆,终其一生是屈辱和哀怨的悲剧命运。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时,慈禧只好挟光绪帝仓皇逃到西安。义和团运动后,各地反清武装起义此起彼伏,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清王朝濒于覆灭的边缘。光绪帝没有实权,恰逢国难当头。为了避免做亡国之君,也不得不改革,故而,光绪帝支持变法。

师:百度上有关光绪帝的介绍说,“他最失意的事就是甲午战争失败”,“不想做亡国之君”是他最迫切的期待。

讨论话题四:从戊戌六君子身上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品质?

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为革命勇于牺牲的精神。

生: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要付出代价。我们要敢于改革。

生:我们也要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牺牲,将改革的代价缩到最小。

师:这些同学说得都很好,但最后一位同学说得更具现实意义。现如今,正值我国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时期,我们一定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明辨其中的得失,制定符合国情的政策,将改革的失误降到最小,尽量确保各项措施的顺利开展,营造良好的改革环境。

讨论话题五: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除了课本上提出的,还有哪些?

师:剪辑了一段有关戊戌变法的视频材料,要求学生归纳材料中涉及到的变法失败的原因。

生: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2、缺乏社会基础,脱离了群众。3、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光绪帝。

师:出示两段材料,要求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变法失败的原因。

生:1、变法严重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引起了强烈的反对。2、变法速度太快,急于求成。3、变法维新人士内部思想不统一,存在分歧。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准确,只是要注意两点,第一,材料中重复意思的部分就不再罗列。第二,语言一定要简洁明了。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力量过于强大。

讨论话题六:教材涉及的变法意义中,哪一点是戊戌变法最深远的意义?

师:教材中提出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哪一点是最重大、最深远的意义呢?

生:运用文明史观,“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戊戌变法最大、最深远的历史意义。

师:近代前期出现了三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戊戌变法是第一次。它启迪了人们的思想,开阔了国人的视野,使国人较为系统地接触到了西方的政治制度。向西方学习的一系列措施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之路的思想影响了以后的历次运动。

本节课,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贯穿始终,课堂教学环节紧凑,既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可以在教学中及时对新生成问题进行解决,课堂的有效性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

新闻推荐

渭南市公安机关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

本报讯(通讯员王海荣)近年来,市公安局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先后完成113项公安改革,下放公安行政审批事项127项,创新警务机...

大荔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荔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最美的年华2020-10-12 23:30
猜你喜欢:
评论:(师生讨论 彰显历史课堂魅力)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