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炉生产的瓷器中有一种存装酒、油、醋的罇子,口小肚大。口小的用酒盅就能盖住,肚子大的能装进去二三十斤油呢。放在地下平平稳稳,盖好了严严实实,既不怕尘土,又不怕老鼠,不管存放多久,存物不挥发,也不会变质,是老百姓十分喜爱的一种家用瓷器。
这种肚大口儿特别小的瓷器是咋样做成的?使用它的老百姓不知道,而是胡乱猜想,认为这个做樽子的陶坯匠人天生一只细胳膊。不然,他怎么能把手伸进一二尺高的樽子肚里,把泥拍薄抹光的呢?所以,远离窑场的用户们都说:“陈炉有个细胳膊。”陈炉人听到这话,个个禁不住捧腹大笑,也做为饭后茶余的笑谈了。
陈炉生产的瓷器,自古都是靠车拉、人担、牲口驮运出山外销售的。陈炉人把赶牲口驮卖瓷器的人叫“驮户”。当然,“细胳膊”的故事,“驮户”是知道的,也是他们传给陈炉人的。
一天,一位耀州“驮户”贩了一驮罇子,太阳刚冒红就来到了山外富平县的一个村子。他卸下驮子,把罇子摆开,坐在地上啃起干粮。谁知,大热天晒了一中午,竟无人问津。
“驮户”急了,为啥没人买罇子?一位老者告诉他,麦收前这里遭了大雹灾,村民手里没钱,劝他收起摊子到别处去卖。
“驮户”一听傻了眼,带着的干粮吃完了,还没卖下一文钱,可咋办!眼看到了后半晌,忽然心生一计,便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村民们听见哭声,纷纷围上来问他咋啦?“驮户”抹了把眼泪,伤心地说:“刚才听说陈炉的细胳膊死啦,再也没人能做这罇子了,我这生意就做不成啦,往后的日子可咋过呀!”
围观的村民听到这消息,寻思这罇子农家过日子离不了,细胳膊死了,往后可就买不到了。她们纷纷回家寻钱去了。不大一会,一驮子罇子一抢而光。
“驮户”点清手里的钱装好,收拾起摊子赶着牲口起身回家。半路上,他笑得合不上嘴,高兴地秦腔吼了一段又一段。
(文章选自《陈炉春秋》)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姚远记者崔晓怡)8月16日上午,富平县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准时开课,丰富多彩的教学知识使准妈妈们对孕妇学校的开办赞不绝口。据了解,富平县妇幼保健院孕妇学校开设的课程涵盖了整个孕产期...
富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富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