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蔚/文
这是一本农村文化史书和三位老人的故事。
富平县89岁刘兴汉、69岁的樊双友、76岁的惠志刚对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农村阅读现状忧心忡忡,为此他们出书传古,为农村文化建设鞠躬尽瘁,呼吁全民阅读,憧憬书香社会。
首发赠书:献给党的95岁生日礼物
6月22日这一天,富平县宫里镇大樊村很热闹,村里的老少妇孺都顶着烈日为党提前庆祝95岁生日。这是一场农村文化盛宴,年轻人撑着伞,老人摇着蒲扇,小孩们在乡村大舞台下嬉笑着排练着精彩的节目。
这一天,镇上出版编印的《宫里文史》第一次与大家见面,樊双友作为主编向镇上的各村代表赠书,让所有的宫里人看到这本自家的书。
樊双友:农家书屋读书人少 阅读现状堪忧
在大樊村做农家书屋管理员的樊双友已经69岁了。2014年刚来时这里只有1510册存书,经过两次补充,村上存书6320本,种类已经很全了,但是有书没人确是他所担心的。
1982年,他到宫里镇文化站工作时,全镇才有1000多册存书,大家都是相互传阅,积极性很高,退休后,樊双友回到了大樊村,继续为这里的农村文化建设作贡献,当了农家书屋管理员后,却发现村上自觉看书的人不多了。“可能是现在人的阅读习惯改变了吧,有网有手机,但在我看来,书里有些东西未必是网上搜得到的。”
刘兴汉:感谢政府支持
年近90岁的刘兴汉是顶着大太阳戴着草帽从南陵一路赶过来的,没有休息片刻,他便开始回忆当时编书的情景。
刘兴汉是《宫里文史》的主要发起人,初中文化的他从1950年参加工作之后曾接触到大量的当地历史文化,多是口口相传,退休后他考虑,这些都是农民改造社会的生动经验,对后人来说是笔财富,弃之可惜,于是决定出书成集,让更多人去了解当地的文化魅力。
最初,资金是他犯难的一个问题。几位老人商议后决定集资出书。
宫里镇政府知道了这件事后,被几位老人的执着和他们对于农村文化的炽热所震撼,出资完成了这部文史著作。
编撰用了一年时间,却包含了他和政协组的老同志几十年对宫里镇的文化研究付出的心血,他们想在党的95岁生日之前,把它作为一份礼物呈现在全镇的父老乡亲面前。也希望更多的人去参与阅读,了解地方文化。
惠志刚:地方文化最鲜活 纸质阅读更深刻
76岁的老人惠志刚是此书审稿,他眼中的《宫里文史》不仅是宫里镇的文化产物,也是外地人了解富平文化的一个窗口,全书记录了当地的人文、风情、民俗等。大多内容来源都是作者亲眼所见或亲身经历的详实情况。
当时他奔走相告,联系资源为这本土生土长的地方文化出资,他想让外面的朋友都通过这本书来了解宫里镇的石刻,了解雷村的花椒,了解奶山羊、帝王陵,了解更多富平的文化和农村人对地方文化的保护和敬畏。
编后
阅读,可以提升一个人的内涵,甚至改善一座城的气质。这些年,从省级图书馆的免费开放借阅,到村级农家书屋蔚然成风,城市到农村都在重视阅读。
让全民阅读理念浸润每一个村落,滋润每一个人的心灵。让书香洋溢文化省,让阅读点亮中国梦。
新闻推荐
本报讯(王腊梅记者刘东玲)7月31日,位于富平县的中华郡文化产业创意园一期项目,中华郡·民俗风情街正式开门迎客。(如上图)中华郡文化创意产业园,以中华五千年文明发源地及轩辕黄帝铸鼎历史文化为背景,富...
富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富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