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秀峰 通讯员 刘军锋 王娟
今年以来,合阳县紧紧抓住镇办机关“廉政灶”、便民服务中心、美丽乡村等关键环节,转变作风,提升效能,努力实现服务群众无死角,夯实基层谋发展。
廉政灶延伸为民服务链
“来得迟,走得早,一心惦家两头跑”,这是过去群众对乡镇干部“走读”现象的形象描述。合阳县从改善机关灶务条件和干部生活水平入手,把加强机关“廉政灶”建设作为整改“走读”之风,遏制铺张浪费的抓手,让干部告别走读,安心工作。
目前全县已形成了“廉政灶”“三定”制,即定点接待,定额开支,定员陪同。坊镇“廉政灶”建立了财力支持保障机制和公务接待专用账簿,制定出用餐审签制度、实名登记制度、公务接待定期结算和公开制度,廉政灶所用食材一律自产或来自当地,有效杜绝了公款吃喝的歪风。知堡办事处每月还拿出1500元早餐补贴,让全体干部职工享受免费早餐,值班、加班人员免费用餐。
以“廉政灶”杜绝“走读”现象为契机,全县各镇办从加强干部驻镇、驻村入手,进一步提升为民服务质量。新池镇大力推进村级便民服务室建设,派驻镇包联领导和干部,每周两个半天在村上集中受理,跟踪办理,定期回访。路井镇推行了村级代理制、镇级承办制的便民服务工作制度,真正方便群众、服务群众。
同家庄镇作为全县第一家创办便民服务中心的镇办,探索出了一条“最大限度发挥乡镇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的社会治理创新之路,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肯定。
合阳县以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为目标,让群众零距离感受党的温暖和关怀。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镇办全部成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利用电子屏幕滚动式公示各项制度及办事流程,实行计生、合疗、社保、民政等十余项业务一厅式集体办公。坊镇坚持“谁值班、谁负责、谁调处”的班子成员接访制度。
让“信访难”变成“民心暖”
群众利益无小事,合阳在全县形成了将信访工作做成“暖民心”工程的共识互动。从畅通民意通道抓起,印制1万余份书面征求意见表发放到党员干部群众手中;开通网上征求意见,广泛征求农民、市民、网民、访民的意见建议。同时积极畅通信访渠道,大力宣传信访政策,规范信访秩序,强化各级领导接访制度,在全县开展了县级领导干部下访月活动,与群众面对面沟通,听民声、解民忧、帮民困。
城关镇在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了“信访民情直通车”信箱,形成了“两制度、三为主、四弄清、五落实”的长效机制,落实来访接待首问责任、办案责任、回复申报、回访归档、责任追究等制度,有效地畅通了信访渠道。今年6月,王家庄村民多次反映村支部书记王书奇存在的账务公开不及时、私卖院基、纵容打架等问题,镇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查,决定其停职检查。坊镇针对翊东公司拖欠农民工工资一事,及时召集翊东公司、金绪民、江苏籍包工头王邦民等三方进行调解,最终达成共识,金绪民付给江苏籍包工头王邦民31万元工程款,并及时将农民工工资兑付到位。针对南渠西村采煤沉陷区赔偿问题,和家庄镇政府积极协调,对于该区域70余户群众土地塌陷进行赔偿,合计补偿群众155317元。
让乡村变得“绿净美”
今年初,合阳县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提出了“县镇补一点、群众筹一点、部门扶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县财政拨付专项资金200万元,重点解决镇(办)、村在生态环境改善过程中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管理投入不足的问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坊镇以建设省级生态示范镇和省级美丽乡村整镇推进镇为契机,依托古镇文化特色,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向每个家庭免费发放生活垃圾桶6023个,在全县率先建成镇级垃圾中转站和垃圾填埋场,特别是投资120万元的垃圾中转站建设项目,可以将生活垃圾通过分类、打包、挤压的形式进行科学处理。金峪镇将群众自筹卫生费进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发放,与全镇保洁人员签订了责任合同。城关镇为了加强城区、城乡接合部清洁卫生,成立了镇环卫所,对县城283条背街小巷,174个小区确定专人负责保洁,全镇建立垃圾填埋场3个,配备垃圾清运手推车100余辆,对各村购买垃圾清运车每台补助5000元,实现了保洁区域无缝对接。
目前,全县各村都配备了不同人数的保洁员,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垃圾处理模式,基本做到了垃圾日产日清。先后清理垃圾1.5万立方米,三堆700余处,路边杂草100余公里,捡拾田间塑料3吨,残垣断壁100余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屈荔鹏通讯员刘均锋张宏)近日,合阳县正在积极推行柔性执法新举措,坚持“热情服务、执法为民”理念,搭建便民平台,全力打造执法队伍“文明执法、和谐城管”新形象。据了解,该县行政管理执...
合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