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新闻 华州新闻 韩城新闻 华阴新闻 蒲城新闻 富平新闻 潼关新闻 大荔新闻 合阳新闻 澄城新闻 白水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渭南新闻 > 正文

渭南非遗的故事 朱王秧歌剧:源自田埂间的艺术

来源:华商报 2017-08-18 03:23   https://www.yybnet.net/

渭南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合阳线腔蒲州鞭,舞台秧歌数渭南”,朱王秧歌剧就是渭南秧歌的代表,历史悠久,形式活泼,曲调优美而细腻,内容十分丰富,集群众性、娱乐性、社会性为一体。朱王秧歌剧被列入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起源

农民插秧时唱的民谣

朱王秧歌剧的传承人王连鹏介绍,清代顺治年间的王家村(现临渭区双王街办朱王村)有个王文恺,常常听到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唱一种民谣,十分动听,便邀请一些民间艺人到府里来唱。时间长了,他也记住了许多小曲和大调。后来他又教给其他村民,命名“秧歌”。由于那时没有乐器配合,都是随口而出,所以同样的歌词和曲调到了各人口中,唱出的音韵各有不同,这便是朱王秧歌剧起源的第一个阶段。

到清代中期,朱王秧歌剧由原来的劳动号子演变为以地摊子为主要形式的演唱方法,这时期已有了一定的演唱格律,每个戏曲都短小而风趣,并有以铜器敲打为主的乐器伴奏,戏曲也有了一定的内容和情节。那时期艺人们都是以口授为主,并未有脚本记载,这便是朱王秧歌剧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在清朝末年,在王月胜、王发祥和王明山的祖父等人的倡导下,将以地摊子为主的演唱形式搬上舞台,极受群众欢迎,这时期的剧目和曲调也增加了许多,如《偷荷包》、《打补丁》、《送京妹》、《小喜叫妹》、《双放牛》、《踩泥》、《探狱》等等。

朱王秧歌剧发展鼎盛期是十九世纪的三十到四十年代,这时期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所有剧目和曲调,还移植了许多剧目,如《杨八姐闹馆》、《三回头》、《走雪》、《美人观》等等,据不完全统计,这时期的剧目和曲调都多达百余种。

发展

在各村搭台公演 极受欢迎

到十九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朱王秧歌剧已经发展到第五代了,这一时期王明山、刘进友、王思荣、王汉杰、王居夫、王宏博等人在原曲词的基础上,在旧调新词上进行改革创新:1953年文化部的杨崔和王坤等人前来朱王村对秧歌戏曲进行了改革试点,到1957年,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进行了秧歌戏曲的整改工作,还做了大量记曲工作,在原戏曲基础上将《打补丁》改为《缝新衣》,将原来的《偷荷包》改编成《新偷荷包》且配上曲,还创编新剧目《农家乐》、《山里山外》等。

王连鹏表示,朱王秧歌剧流传到他这一代,已是第七代了。一直到1993年,由临渭区文化馆组织专家和艺术家作了大量的群访搜集工作,原有曲调百余种,剧目百余部,现整编、改编秧歌戏曲三十余部,曲调60多种,其中如《偷荷包》、《双放牛》、《孝儿上坟》、《卖杂货》、《相面》等,都广为流传。新编剧目《山里山外》、《农家乐》还参加了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整编的三十余部秧歌剧全部配了曲,首次建立了《朱王秧歌剧》脚本,并成立了由20多人组成的朱王秧歌剧演唱团,排练秧歌剧二十余部,除在本村多次演出外,还到周边村镇搭台公演,极受群众欢迎,后来由于无经济来源而瘫痪。

2010年,朱王秧歌剧参加陕西省第二届农民艺术节演出获一等奖。2010年参加渭南市首届农民春节晚会演出获优秀奖。2011年6月1日参加临渭区召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节纪念日受到领导表彰和观众的热烈欢迎。2011年6月参加渭南市葡萄节也受到了各界好评。

内容

颂扬社会道德风尚 爱憎分明

王连鹏介绍,朱王秧歌剧主要反映农村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颂扬社会道德风尚,爱国爱家,赞扬各行英雄模范人物,鞭挞社会上的丑恶现象,爱憎分明。渭南秧歌曲调繁多,有高、中、低音调、开门调、平音调、半开门调、花音调等之分,句尾多以虚词为主。朱王秧歌剧以唱为主,做、念、表、舞贯穿其中,表演程式要求严格。

“朱王秧歌剧所用器具主要体现在服装、化妆、道具和伴奏、乐器等方面。”王连鹏说,生、丑角服装以兰衫短裙为主,旦角则涂脂抹粉,画眉帖鬓、红袄绿裤,手执花扇或手帕,艺人们以花扇手帕创造性地一物多用。伴奏乐器有笛子、唢呐、小号和喇叭、板胡、二胡、地胡、暴鼓(干鼓)、小战鼓、大铰子、小铰子、木鱼、大钩锣、小手锣、牙子、梆子等。

王连鹏表示,老一辈秧歌剧艺人们年事已高,相继去世,一些绝技、唱法、剧种等濒临失传。新一代秧歌剧演出者,面临剧种减少,编、创、排、研发人员缺失等问题,使得此剧向前发展比较缓慢。秧歌剧群众参与广泛,因地处边远农村,处于自由发展状态,缺乏专业管理人才和政策引导。

“现在学习朱王秧歌剧的年轻人几乎没有,大都是四五十岁的中老年人。”王连鹏说,由于大家都要为生计忙活,现在很少能聚在一起唱几出秧歌剧,朱王秧歌剧的传承成了大问题。

年近80岁的王连鹏称,为了不让朱王秧歌剧在他手里失传,他将几十首朱王秧歌剧的脚本、剧谱以及经典唱段都编纂成册,编写了《朱王秧歌剧戏曲集》,即使有一天他们这些老一代艺人们不在了,也能让秧歌剧传承下去。他希望相关政府部门能重视发展保护朱王秧歌剧,让这一瑰宝继续传承下去。华商报记者 康菲

新闻推荐

用文字描绘你的多彩暑假 渭南市第六届暑期作文大赛向您征稿

漫画/张永文“孩子已经准备了3篇参赛作品准备投稿了!上次投的关于华阴老腔的稿子得了优秀奖,孩子备受鼓舞,这次又准备了3篇作品参赛。”8月6日,参与过三届暑期作文大赛的学生家长徐女士在我们的华商...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渭南非遗的故事 朱王秧歌剧:源自田埂间的艺术)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