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基石,是绿色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列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布局。
陕西省也启动实施关中大地园林化建设,2016年,渭南市委、市政府开展实施“绿化秦东大地建设美丽家园”三年行动,临渭区林业局以“秦东增绿,群众增收”为发展思路,创新发展动力,厚植生态优势,加快林业发展,搞好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培育壮大生态旅游业,浓墨重彩地绘就临渭绿水青山蓝图。
造林绿化
城乡“绿色网络”全覆盖
城市绿化,是一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临渭区林业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以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为目标,突出生态、民生两大主题,重点实施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
临渭区林业局以主城区出入口、道路两侧、河流沿岸、城镇村庄和荒山荒坡等区域为重点,实施大规模的城乡道路绿化;以县乡道、通村路、生产路为主体的生态长廊建设全力推进;生态乡村全面开展,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城镇营造环城林带,建设绿地广场,打造街道绿化景观;城乡绿化面积大幅度提高,仅2017年上半年栽植各种灌木近400万株,铺种草皮30万㎡,造林绿化成绩显著。
9月16日,在渭南城区南大门关中环线路段,华商报记者一路驱车满眼绿色。关中环线绿化项目经理王长江介绍,临渭区委、区政府自2016年春季开始实施关中环线绿色生态景观工程,截至今年8月10日,已全部完工,绿植覆盖100%,目前主要是浇灌及养护工程。
王长江介绍,该工程北起站南街道韩马村八组,西南铁路桥以南,南穿小微企业园区至阎村镇李庄村部,全长5.79公里。按照城市园林建设标准,突出5个特色节点,累计完成微地形整理和绿化5.8公里620.3亩,栽植银杏、雪松等各类乔灌木78种100余万株,铺设种植草皮20万㎡。打造立体化多层次道路两侧植物族群系统,达到一季一景,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如今,5.8公里30米宽的多层次生态景观长廊全面完成。
据临渭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关中环线绿化景观工程是全面构建以国省道为骨架,以县乡道、通村路、生产路为主体的生态长廊体系,彻底改善了关环两侧生态面貌,促进了渭南城区、创新创业基地和桃花园景区协调融合发展。
同时,临渭区林业局还完成渭蒲高速宽幅林带建设12公里1080亩,栽植栾柳等苗木6万多株,完成崇闫路东段绿化8公里,栽植香花槐和百日红4520株,全区绿色生态长廊框架已基本形成。
发展林业
“苗木花卉+旅游+康养”融合共赢
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发展林业产业,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双赢之策。临渭区林业局加快林业发展,寓产业发展于生态建设之中,利用临渭自然条件,建设状况、人文景观等,做大做强高效生态林果产业。
目前,总投资4.2亿元,规划总面积3763亩的渭南花卉苗木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中,该项目以阳郭镇华美园林为依托,采取“苗木花卉+旅游+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模式,重点建设花境花海观赏区、生态康养体验中心、珍贵花木展示区、花木培育销售区、湿地景观水系等五大区域,目前,核心区1200亩的建设工作已全面展开。
项目完成后,既能为“苗木花卉+旅游+康养”产业发展模式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又能为市民提供观光、康养等旅游服务,更能有力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对生态环境改善、农业转型升级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搞好特色小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等,是培育壮大生态旅游业,实现经济生态高效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9月16日下午,临渭区桥南镇天留村内,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华商报记者走进小镇,感受“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的田园风光。
据桥南镇副镇长崔伯鹏介绍,天留村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为打造天留山森林公园项目提供了优势。该项目总投资4.5亿元,是集度假、休闲、旅游、餐饮、生态资源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项目,目前该项目一期商业门店,节点景观已基本建设完成。项目的建设,是在保持天留村原有的生态环境下,对村民宅前屋后进行绿化改造,栽植配套景观树木,绿化改造所有费用均由政府项目出资,不但打造了天留村的美丽乡村建设,还结合区位优势发展乡村旅游业。
据悉,天留山特色小镇的建设,让山水秀美的桥南处处皆诗画,全域是风景,也助推三产联动,延伸旅游产业链条,形成大联合、大整合的旅游发展格局。
产业扶贫
靶向施策助推脱贫攻坚
“要全力推动绿色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临渭区区委书记郭柱国为全区扶贫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发展之路,走绿色发展之路,牢固树立生态优先发展理念,大力发展林业,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绿色富民产业,促进生态保护与脱贫增收协调发展。
近年来,临渭区林业局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统一,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依托林业产业,在全区20万亩核桃种植上做文章,抓好核桃产业,退耕还林、生态补偿、造林绿化、科技扶智,精准施策,使得林下经济、园区产业蓬勃发展,走出了具有临渭特色的生态与脱贫双赢的发展之路。
“脱贫攻坚,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才能变输血为造血。”临渭区林业局局长赵社平说,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临渭区林业局针对不同地域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长短结合,一村一品,全面覆盖”的原则,以贫困人口为切入点,涵盖所有群众,在南塬重点发展核桃、花椒产业;在渭北加大葡萄和冬枣产业发展,增加群众造血功能。
9月16日下午,临渭区阳郭镇大王村高湾组的会计刘西宁提及区林业局的帮扶时先算了一笔账。他说,前几年由于核桃品种、种植技术等因素影响,贫困户家种植的核桃树刨去成本,收入利润几乎没有。今年,经过临渭区林业局送来的核桃树苗,并安排专人进行技术指导,一亩地的初挂果受益达900余元。
据悉,临渭区阳郭镇大王村共有耕地4900亩,林地面积5050亩,全村总人口2272人,村剪6200亩,贫困户平均产业增收3000余元。
在抓好核桃种植的同时,发展经济林和林下经济等绿色富民产业,充分调动了贫困群众投入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大王村高湾一组的贫困户高铁柱提及林业局的帮扶,连连称好,他说,家里两个孩子上大学,之前核桃产业收入不景气,今年在区林业局的帮扶下,家里种植了9亩核桃树,树苗种植修剪都有专业技术人员免费服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核桃产业。而临渭区林业局帮扶的高湾组共221户,贫困户82户283人。
临渭区林业局围绕核桃产业增量、提质、增效的发展思路,打造具有临渭特色的核桃产业市场体系,形成了“种植农户+初加工专业合作社+高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购销专业户”完备的产业市场体系。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给群众提供核桃产业技术支持,临渭区林业局组成了“林业局技术员+农民土专家+乡土人才”的核桃产业科技支撑体系。今年就组织了56名农民技术员成立6个科技服务专业队,为贫困户嫁接改造核桃低产园5000亩,完成核桃园整形修务。区林业局还让我们发展林下经济,套种地丁、黄芩、丹参、柴胡等,不仅有收入,还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
大王村第一书记赵晓说,林业局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改善村子基础设施建设,硬化道路路面,提升改造社区服务中心,安装路灯等。还免费发放3000株核桃苗木,还为18户贫困户发放1200只鸡种,让贫困户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
如今,俯瞰临渭,一幅全维度的生态园区建设新画卷正徐徐展开,临渭区林业局将紧扣“增绿”主旋律,扭住民生不放松,着力构建城镇村庄生态景观林,让绿色成为“宜居宜游、富美临渭”的主色调。邢雪雪/文
新闻推荐
中国·渭南华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周六周日举行 渭南城区部分路段管制 涉及乐天大街、前进路、朝阳大街、渭清路等
华商报讯(记者康菲)9月19日,华商记者从渭南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了解到,2017年“丝绸之路”中国·渭南华山国际公路自行车赛期间,将会对城区部分道路实行交通管制。比赛赛道将选取渭南市中心城区各主干道...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