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程伟
渭南市临渭区辖20个镇(街道办),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8万户5.98万人。面对“十三五”期间全区计划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130户1.65万人的艰巨任务,临渭区积极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建设与城区、园区、景区等发展相结合,通过科学选址、先业后搬、搭建就业平台等多种方式,确保群众搬迁一批、就业一批、脱贫一批。
科学选址 确保群众搬得出稳得住
“我居住的安置社区,不仅环境好,还有群众健身休闲场所。社区旁还建有学校、医院、美食商业街,尤其是风情小镇景区、工业园区和农业采摘区,为就近择业就业提供了便利。如今,我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5月19日,临渭区双创家园安置社区的搬迁群众张国国激动地对记者说。
张国国是当地阎村镇张家村4组贫困户,去年年底前,全家享受到易地扶贫搬迁建房补助等政策,仅掏了1万元,就住进了100平方米的新居。
和张国国一样,去年,双创家园安置社区共安置搬迁贫困户164户741人。该安置社区在选址上做到“五靠近”:即靠近城区,选址区域是渭南市的南塬新区;靠近集镇,南边是阎村集镇;靠近工业区,南边紧邻已经建成的“双创”基地和正在建设的中小企业孵化基地;靠近旅游景区,西边是5000亩的桃花源景区;靠近农业园区,社区东边有农业采摘园,周边还建有猕猴桃等5个现代农业园。
为给搬迁贫困群众创业和就业提供便利条件,临渭区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与做大集镇、做强园区、做美社区统筹推进,共确定了桥南镇雨露社区、阳郭镇阳光社区、阎村镇双创家园社区和城区向阳社区4个集中安置点。为了确保贫困户“住房不举债”,临渭区还按照“以户定建、按人建房”的原则,在4个安置社区建设50平方米至120平方米等4种户型,建筑成本控制在每平方米1500元以内,单户自筹不超过1万元,以确保实现搬得出。
截至目前,临渭区共搬迁安置3310户1.34万人。4个安置社区均配套建设休闲广场、幼儿园、小学、社区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到位,确保了搬迁群众生活有保障。
先业后搬 让贫困群众宜居更宜业
坚持在搬迁之前优先考虑解决群众就业问题,是临渭区确保实现搬迁脱贫的制胜之策。临渭区通过对接工作岗位、配套产业建设、提供优惠政策等途径,为企业用工和群众就业搭建平台,帮助贫困群众就业创业。
临渭区下邽镇光明村1组贫困户樊全兴家,上有老、下有小,樊全兴无法外出打工,只能在家靠种地勉强维持生活。自2017年9月住进向阳安置社区新居后,樊全兴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儿子从农村顺利转入社区西邻的育红中学上学,樊全兴也在区体育中心找到了工作。如今,樊全兴既在家门口上班挣钱,还能照顾到老母亲,对于未来的生活,樊全兴充满了希望。
去年以来,临渭区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的办法,帮助贫困群众实现就业。当地移民搬迁办还积极对接临渭区人社局,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在搬迁群众分房摇号当日,就为每户搬迁群众登记公益性岗位。去年,仅向阳安置社区就通过设置保安、保洁员等公益性岗位,使搬迁群众80多人实现了就业。
临渭区还通过配套产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上岗就业。临渭区在阳郭镇建设规模化养殖基地,投资3000万元与石羊集团签订养殖合同,鼓励贫困群众参与,实现就近就业;同时将阎村镇双创社区安置房建设与风情小镇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旅游景区、工业园区同步推进,开发就业岗位1600多个,为群众创业就业提供了广阔平台。
与此同时,临渭区还多措并举鼓励贫困户创业就业。当地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激励企业聘用贫困户,并支持群众自主创业。此外,临渭区对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进行技能培训,确保每个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门劳动技能,提高就业本领,全面实现“人、房、业”精准对接。
“三单一卡” 确保户户就业有保障
“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还变成了‘城里人\’,这是我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更别提还能在自己的小区上班了。”5月19日,桥南镇畅家村7组的贫困户畅分良说。搬迁前,为了生活,畅分良常年在外地打工,留下年迈的父母在家。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启动后,畅分良通过申请,不仅拿到了向阳安置社区的新房钥匙,还现场登记了就业状态清单。没过多久,畅分良就接到向阳物业办电话,通知他正式上岗。如今,畅分良已经成为向阳社区的一名保安。
为确保搬迁贫困群众户户就业有保障,临渭区还积极探索推行“三单一卡”制度,即就业岗位“菜单”、就业状态清单、劳动力资源账单和搬迁对象脱贫明白卡,逐户核实搬迁群众家庭就业情况,并建立易地扶贫搬迁“三单一卡”名册,定期召开岗位对接会,以就业带动脱贫。
截至目前,临渭区已确定环卫、绿化、保安及物业管理等公益性岗位3540个。像畅分良一样,领到安置房钥匙并登记公益性岗位的贫困群众有799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魏淑红)5月19日,奇瑞瑞虎8正式登陆渭南,在奇瑞嘉豪4S店举行了上市发布仪式。 ...
渭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渭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