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新闻 华县新闻 韩城新闻 华阴新闻 蒲城新闻 富平新闻 潼关新闻 大荔新闻 合阳新闻 澄城新闻 白水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渭南市 > 蒲城新闻 > 正文

各地都有啥年俗 记者带你去体验

来源:各界导报 2015-02-26 21:19   https://www.yybnet.net/

凤翔吃跨年饺子预祝上台阶

包饺子

□记者 张宝勤文/图

每逢大年初一,凤翔人都要吃跨年饺子,这是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年俗。

为了吃这顿饺子,人们早早就到年集上买回包饺子用的韭菜、韭黄、白萝卜、茴香或芹菜等主菜,配上香菇、葱丝、香菜、大蒜等佐料,再精挑细选几斤上好的后腿肉,以备除夕之夜包饺子用。

除夕晚上,儿子儿媳给父母表孝心,父母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发压岁钱,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饭,畅叙家常等固定程序之后,就到包饺子的环节了。

只见客厅里摆一台电视机,播放着央视春晚,妇女和未出嫁的姑娘们围成一圈,你一言我一语地一边包饺子,一边聊天。男人和小伙子们大都传递着饺子皮,偶尔包出一两个饺子,也会惹来巧手媳妇们的嘲笑。不知不觉中,一盆香喷喷的饺子馅已经变成大小一律、排列整齐的饺子。

凤翔人吃饺子有个习惯,一般不吃蘸汁的干饺子,而是只吃汤的。他们调上一锅热腾腾、油汪汪,漂着木耳丝、黄瓜丝、鸡蛋片等各色漂菜的汤,再崴半勺具有凤翔特色的臊子,一碗酸、辣、香、煎、稀、汪的汤饺子就出锅了,不由人不食欲大增。

凤翔地处陕西省西府,古称雍州,有很多年俗,随着时间的消逝有的流失有的改变,唯独大年初一吃跨年饺子、预祝来年生活跨上新台阶的年俗世代相传,至今经久不衰。

蒲城闹小社火祈福新春

九点刚过,小社火就闹了起来

□记者 原登荣文/图

在位于渭北旱塬的蒲城,大年初一“闹社火"已成了多年来的惯例。不管用来热闹的道具是简陋还是丰富,这里的人们还是会通过这种特别的方式,来表达对新春的美好祝愿。

蒲城县东杨乡邢家村七组的李文山初一早上8点就吃过了早饭,来到事先和村民约定好的地方敲起了铜锣。因为儿子腊月二十六刚结婚,李文山今年显得格外热情,前几天就通知了村里人大年初一要好好热闹一番。

9点一过,来“热闹"的人逐渐多了起来,指挥、鼓手、扭秧歌的人纷纷到来,准备在一年的开始讨个吉利。随着指挥者一声“开始",锣鼓敲了起来,女人们也敲着小鼓扭了起来,围观的黄发垂髫也不由自主地乐在其中。

敲锣鼓也是有讲究的,在这里有两种敲法,分别是“打社火"和“跑骡车"。据李文山介绍,打社火一般用于春节等大型节日,寓意要赶走不好的东西,而跑骡车则是结婚嫁娶时,因其节奏欢快,而常被主家喜爱。

像这种少了踩高跷、走芯子、旱船等节目的社火,也被蒲城当地人称为小社火。据当地的老人讲,社火产生的年代相当久远,与远古时代的图腾崇拜、原始歌舞有着很深的渊源。随着岁月的流逝,经朝历代,就形成了现在过年期间的社火活动。

在蒲城,不仅仅是春节期间才闹社火,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都是重要的节点,但大都是在农闲时,人们不仅能借此祈福祝愿,还能愉悦身心。

韩城吃小馄饨寄托美好愿景

□记者 唐冰

大年初一早上,在韩城人的餐桌上,馄饨是必不可少的吃食。

年跟前包馄饨,是韩城人一道亮丽的年俗风景,如同坐佛般的粒粒小馄饨,寄托着家家户户的美好愿景。韩城妇女心灵手巧,捏馄饨更是精工细作。春节前夕,对门隔壁早早招呼,相互帮忙,大家坐在一起,聊着天,嬉笑打趣,莞尔一笑间,案板上的小小馄饨便堆积如山。

韩城馄饨做工非常精细。据说,这样如拇指般精致小巧、形似小蝴蝶的馄饨,用50公斤面粉能够捏出3—5万个。在亲戚客人多的家庭里,每年甚至要包上一袋面的馄饨。小小的馄饨捏好后,需要上屉蒸熟,然后倒在大篦子上抖散、晾凉,这样久放不坏,甚至可以保存一个冬天。要吃的时候再放进沸水中回软,浇上精心制作的臊子,一碗寓意着幸福、团圆、喜庆吉祥的馄饨便摆在了亲朋好友和贵客面前。

虽只是小吃,但馄饨在韩城的民俗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更是喜庆场合、祝愿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韩城人的眼里,馄饨是用来招待尊贵客人的,春节拜年、娶媳妇、嫁闺女、孩子满月、老人过寿……都是要吃馄饨的。尤其是大年初一,就是有人再不喜欢吃馄饨,这一顿都是必须要吃的。

绥德“旱船"跑出幸福调

“跑旱船"

□记者 高琦文/图

“起……"白胡子艄公一声令下,舞动划桨脚迈秧歌步前进;坐船姑娘身绑红绸带、手扶“旱船"两侧起身,尾随艄公以8字形跑场;船后一名小艄公按照老艄公的指示,或划桨、或稳船、或配合出丑逗趣。期间,老艄公的即兴唱秧歌表演博得周围观众的阵阵掌声。

秧歌扭起、旱船跑起,这对于陕北绥德县赵家砭乡的村民来说,意味着年味儿最浓的时刻到来。大年初三中午,锣鼓声、唢呐声打破了山沟的沉寂,召集了方圆几百里的村民,也呼唤着远离家乡的游子。

在绥德,“跑旱船"也称“扳水船"、“耍水船"等,可跟随在秧歌队游街串巷,做大场表演,也可单独作为小场秧歌表演。其中小场表演最受欢迎,艄公头戴草帽、手持船桨、腰缠红绸,动作夸张、语言诙谐,“旱船"用各色纸花、绸带装饰,寓意丰富。船行平稳时,节奏和缓,艄公挤眉瞪眼、耸肩摇头,坐船姑娘脚步行云流水,如同“水上漂";遇风浪时,节奏急促,“旱船"剧烈摇摆、行进困难,艄公前仰后翻、撑桨压船。

随着时代变迁,可供娱乐的方式增多,但“跑旱船"陕北人却永远看不够。无论是身在何处,只要听见熟悉的锣鼓声,人们便会自发聚集观看。一个小小的“旱船",不仅带来了新年的乐趣,更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东北年味“食"足祝福吉祥

秧歌队的演员正在表演转手绢

□记者 李佳静文/图

“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姥姥给我们讲的这首民谣,就讲述了东北人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为过年准备各种食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东北地区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在三十晚上还会备上些糖果、干果和花生等小食品,全家人围坐在炕上唠唠家常,一起守岁。同时,也少不了东北人都爱吃的冻秋梨和冻柿子。在东北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采摘下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能解酒、解油腻。

大年初一扭一扭,是指东北的大秧歌。大年初一邻里之间相互问好拜年,十里八村的乡亲们共同组织秧歌队,着鲜艳的服装,打扮成各色人物来到各村各户家中进行表演,大家都图个喜庆,来到家中后全家人不分老少一同上阵扭起欢快的秧歌,为节日增加气氛,也祝愿来年庄稼收成丰厚。

兰州炸油果寓意兴旺发达

□记者 满淑涵

炸油果是兰州人的传统年俗之一。小年一过,家家户户就陆陆续续操办起来。“面果子"经过油炸,能在阴凉通风处存放较长时间,在曾经物质条件不富裕的年代,它就是过年期间的主要零食,外酥里嫩、色泽诱人也成了对主妇们手艺的衡量标准。

作为土生土长的兰州人,每年腊月二十八炸油果已经是刘阿姨家保持三十多年的习惯了。“过去家里人多,炸油果基本是男女老少齐上阵,和面、揉剂子、翻果子,整整忙活一天呢。"

刘阿姨介绍,“面果子"一般要发面来做,这也有新的一年兴旺发达的寓意。然后把提前用植物油、白糖、蜂蜜、鸡蛋等和好的油面揉匀切条备用。果子形状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由发挥,可任意捏成花朵、蝴蝶、圆饼等形状。“炸油果最关键就是两点,一是油面料足才酥脆,二是把握火候有分寸。"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许多兰州人也能从超市买到形色各异、口味俱佳的油果。记者走访几家超市的面点区发现,油果的种类达到六七种,枣泥、果仁、盐酥等不同口味的油果深得大家喜爱。

正在采购油果的郭爱珺今年已经72岁了,她告诉记者“过年了,我也来准备上这各式各样的油果,让孩子们尝尝。油果不摆上桌,总觉得缺点啥。"

新闻推荐

蒲城政协专题视察民生工程

本报讯(冯亚锐王新强)近日,蒲城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就蒲城县民生工程进行了专题视察。大家现场查看了洛滨镇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袁家坡供水改造提升等5个民生类项目建设情况,听取了现场...

蒲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城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各地都有啥年俗 记者带你去体验)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