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是一座千年古城,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梧州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普查整理和申报,2007年12月10日,市政府公布梧州市第一批18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为了弘扬梧州市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之一。虽然确定了名录,但保护力度不够,开发不着力,利用不充分,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投入欠缺,有的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目前,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十分严峻的生存和发展形势,令人担忧。
这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为龙母诞、龟苓膏、牛娘戏、舞狮技艺、抢花炮、六堡茶制作工艺、木犀舞、鲤鱼舞、鹿儿剧、水上民歌、木偶戏、牛歌戏、蒙山话山歌、蒙山瑶歌、麒麟白马舞、火碗舞、金鸡舞、下俚歌。其中,龙母诞、龟苓膏、牛娘戏、舞狮技艺等四个项目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
人才奇缺资金缺乏
梧州市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悠久历史的见证,是珍贵的文化资源,如何进一步保护利用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把这一笔丰厚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是摆在梧州市文化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梧州市在普查、挖掘、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在保护利用好梧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资金缺乏,人才奇缺。对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投入保护和利用的资金,无论是政府方面还是民间方面,明显不足。有的项目,如木犀舞、火碗舞、牛娘戏、木偶戏等,只是在民间过年过节,人们自娱自乐时,在一些热心个体户或民营企业家赞助下,才得以在简陋舞台上展现一两场,“露一把脸”。
在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里,尤其是大师级人才或传承人缺乏。据了解,藤县的水上民歌、木偶戏,长洲区的下俚歌,苍梧县的木犀舞,蝶山区的火碗舞等尚未有大师级传承人。尤其是影响力颇大的舞狮技艺,则面临着更大的生存挑战。由于舞狮技艺训练极为艰苦,而训练出优秀的演员需要较长时间,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因而,愿意接受训练的人越来越少。同时由于资金缺乏,狮队的专业训练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这将不利于民间舞狮这种高难度、高要求、高标准技艺的提高和人才培养,也使它的传承隐藏着很大的危机。
项目利用不充分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利用不充分。这18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除了龟苓膏、六堡茶制作工艺这两项已初步转化为产业化外,其他16个基本仍掩藏在民间,影响不大,还不能充分利用。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奇缺、资金缺乏、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记者采访了市文化局有关负责人。据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作为项目的主要传承保护力量,关系到项目的传承发扬,但目前梧州市公布的项目大部分都存在传承后继乏人的困难,主要原因是各级传承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社会各界重视力度不够,传承人本身的积极性不高,项目传承保护发扬机制没有建立等。因此,待条件成熟时,梧州市将组织举办选拔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大赛。与此同时,热切盼望各县(市)区对本辖区内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设立专项保护与发展的有关经费。文化部门将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今后将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创造更多机会,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展现的舞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
新闻推荐
市政协委员、党派团体积极提交提案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