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对此高度赞赏:“梧州市以高等教育为突破口、中等职业教育为切入点,实施中高职无缝对接一体化、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值得探索和推广。”
“职业教育走集团化办学之路,是梧州市在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事业的一次大胆探索和尝试,是走广西还没有走过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做别人还没有做过的事。”市长王凯指出,以集团管理模式组建市职教中心,不仅要为梧州经济发展输送大批技能型人才,还要辐射、服务周边地区乃至“西江经济带”和珠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广西一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基地。
校企携手,
做好学生就业推荐工作
今年春节刚过,广东东莞市常平县致高电子厂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是由梧州市教育局、各中高职院校招生就业工作人员一行20多人组成的考察调研组。期间,考察组深入珠三角地区多家企业的生产一线,通过参观、座谈等形式,听取和了解企业的用工情况,研究和探索梧州市职教人才的输送措施及办法,积极、主动做好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推荐工作。
当了解到致高电子厂等企业年后用工缺口较大,通过主动上调薪资等方式,欢迎和鼓励广大梧州籍或在梧读书的职校毕业生到企业就业时,考察组全体成员都感到十分高兴。无独有偶,今年3月,岑溪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七星精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商定从本学期起联合开办“七星精进班”,由学校为企业“量体裁衣”培养产业工人和后备干部,促进教学理论与市场需求的同步衔接。
为配合地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市职教中心也主动加强校企合作,与世界500强企业美的集团共同设立“美的班”,并先后与富士康、顺达电脑厂、松下电工、三菱电机、格兰仕、国光电器、海信科龙空调等100多家知名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近年来,市职教中心逐步形成涵盖中等职业教育、职工岗位技能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多项功能,实现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有机结合,成为梧州市“乐业工程”的试点项目,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实用型人才。
三年来,梧州市各职教中心、中等职业学校不断探索办学模式,通过“订单办学”、“引企入校”、“进厂办校”和“产教研一体、工学交替”等办学形式,进一步强化校企合作。用“筑巢引凤”的方式将企业的资金和设备引进学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学生进行培养,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作活力,也大大提升了职业学校的办学内涵和质量。目前,梧州市已逐步形成了“校企合作、按需培养、定向输送、市场调节”的毕业生实习和就业网络,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优化专业,
打造特色人才培养基地
近年来,围绕“一带两地一枢纽一园区”的城市发展定位,梧州市重点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并大力发展食品医药、商贸物流、旅游休闲、再生资源、陶瓷、石材、不锈钢和电子信息等产业,这将需要大批产业工人与技术人才。
然而,梧州市职业教育基础能力较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数据显示,2009年全市职业学校适应梧州市“两城市一基地”建设需要的交通运输类、商贸与旅游类和社会公共事务类毕业生仅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3%左右,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对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为此,梧州市结合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和“六大优势产业、三大特色产业”建设重点,对中职学校开设专业进行全面梳理、优化布点,既停办一批雷同专业,也新增一些紧缺专业,专业设置从原来的132个专业调整为现有的14个大类61个专业。其中,市二职中依托“民族首饰设计与制作”等重点专业群建设,被自治区确定为2010~2012年三年建设规划首批发展的两所民族特色学校之一,通过设置民族特色专业,力争打造成为民族特色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岑溪市重点建设石材加工和电子电器专业,苍梧县重点发展茶叶加工、服装加工生产和宝玉石加工等专业,藤县重点发展陶瓷、皮革加工等专业,蒙山县则以桑蚕、丝绸加工为重点发展专业。目前,梧州市已基本形成“一县一校一品牌一特色”的办学格局,三年来市县两级职业学校共增设农林类或涉农专业9个,职业教育专业体系逐步完善。
截至2010年末,梧州市获自治区认定的示范性中职学校4所,获立项建设示范性县(市)级职教中心两个,获示范性实训基地认定8个,获示范性专业(点)认定9个,全市职业教育能力和吸引力显著增强。
新闻推荐
响应和推广首个“中国旅游日”主题
苍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苍梧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