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梧州市六堡茶产业的不断发展,六堡茶的种植面积也在逐年扩大。(资料图片蒙绍松/摄)
梧州市不少六堡茶企业借助梧州国际宝石节、春茶节等节庆活动平台推广产品,既拓宽了产品的销路,也提升了梧州六堡茶品牌的影响力。(资料图片李煜荣/摄)
2011年11月18日,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的委员们来到苍梧县六堡茶集中加工园区,参观考察六堡茶生产企业。周锡佩/摄
2010年11月,香港亚洲电视台《多多益膳》栏目组到苍梧县六堡镇茶园、茶农家中拍摄种茶、采茶、制茶等工艺,向港澳地区、东南亚国家推介梧州六堡茶文化。(资料图片何鎏/摄)
近年来,在梧州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培育下,六堡茶这个传统特色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一个以梧州市为核心的六堡茶加工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在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今后,梧州该如何做大做优做精六堡茶产业,这是梧州市各级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商家亟须考虑的课题。前段时间,市政协专门组织了六堡茶产业调研会,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的委员们也去到苍梧县六堡茶集中加工园区调研,在这两次活动中,政协委员、企业商家负责人等为发展六堡茶产业建言献策。我们对部分政协委员的观点摘录刊登,以飨读者。
阅读提示:
彭庆中
梧州六堡茶产业面临的机遇与困难,六堡茶产业的宏观管理、六堡茶文化的发掘、六堡茶的宣传推广、六堡茶产品种类的创新及市场营销策略等,一直是市政协及市政协委员们关注的问题。
前段时间,市政协副主席陈澄波主持召开做大做好六堡茶产业调研会,与会的市政协委员与各六堡茶厂家代表、专家学者、各主管部门负责人,就六堡茶产业当前的发展机遇与碰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2011年11月18日,市政协农业农村委员会的委员们来到苍梧县六堡茶集中加工园区,参观考察六堡茶生产企业。在活动中,委员们围绕如何发展六堡茶产业,推动梧州市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主题踊跃建言献策。
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
在活动中,有委员提出,随着六堡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当前很多资金进入到这个产业中来,茶农、茶企、茶商的数量都在迅速增加。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为整个六堡茶产业链上每一个环节服务,使其形成良性发展局面,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众所周知,过去茶叶生产大多是由一些单家独户的茶农进行,茶叶采摘、加工过程中卫生、品质等难以有效保证。虽然这种情况近年来不断得到改善,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探索一套科学高效的产业管理机制。
一位委员提出,法国人在1930年把不同地区的葡萄酒的特性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进行规范,并严格执行,而六堡茶同样也有原料产地及等级之分,同样也有厂家不同、工艺差异、口感区别,而且六堡茶经存储后茶品质得到优化的特点,与葡萄酒的窖藏陈化后变得馥郁醇和有共通之处。因此,梧州六堡茶可以从国外的葡萄酒业的管理经营模式中得到借鉴。
重视六堡茶文化的发掘研究
六堡茶的营销由纯粹“产品”推销,向以“茶文化”带动打造发掘六堡茶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模式转变的建议,得到众多茶人的认同。
以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成功例子很多。贺州姑婆山风景区通过《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两部香港电视剧推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六堡茶有着悠久的产制历史,其传奇的茶事掌故、茶船古道运销史、多姿多彩的六堡茶乡茶俗文化,以及六堡茶在港澳、东南亚、海外广泛传播的历史,都是非常好的创作素材,而且六堡茶的传播历史、消费民俗与岭南文化密切相关,有着深厚的生活土壤和人文底蕴,可以考虑邀请全国茶叶专家及文化名人、制片人、文学作者多到六堡茶乡挖掘素材,追溯六堡茶历史,把六堡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
同时,也可鼓励、扶持茶叶生产企业和经营业主利用各种形式、场所及新闻媒体开展文化宣传,并通过编演茶戏、出版茶书、茶道表演交流、开设茶楼等形式宣传六堡茶文化。
市政协委员们提出,茶乡六堡的茶叶产制史是非常悠久的,其古老的制茶方法、冲泡茶艺、茶叶保健养生的传承、茶叶的存储工艺等,都是六堡茶的宝贵文化遗产,有待我们去发掘、研究、整理。
六堡茶有着一条完全可以媲美普洱茶茶马古道的茶船古道,六堡茶的茶叶运输过程非常独特,漫长的水路、重重的险滩、特有的茶排茶船,以及香港转口远洋运输的模式,都是中国茶史上绝无仅有且富于传奇色彩的,其本身就如同一部传奇小说一样引人入胜。
市政协委员们觉得,六堡茶深厚的茶文化还远远不止这些,以六堡茶为主线串起来的古老煮茶品茶文化、民俗文化、古法工艺传承文化、茶食文化、保健养生文化、诗词文学文化等等,如同一条精美的珠链,上面每一颗珍珠都是那么的璀璨夺目。
“我们对传统六堡茶文化的发掘研究整理、对六堡茶茶船古道以及六堡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应该有一个合理规划,对如何利用梧州六堡茶文化带动相关产业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总体的思路。”有的委员建议,必须重视六堡茶传统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将其作为发展六堡茶产业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要建立一套奖励制度,对六堡茶文化进行发掘整理成书的,在影视剧本创作、影视制作,以及六堡茶历史研究、科技研究有成果的,可对其给予重奖,以激励更多人参与其中。
加大六堡茶推广宣传力度
近几年来,梧州市在推动六堡茶产业发展和品牌建设方面的力度逐年加大,也取得了很好效果。在区内的南宁、柳州乃至桂林等多个地方,以及区外的一些大城市,都渐渐开始形成比较固定的消费群体。
不过,对比其他外省的茶产业宣传策划,还是有差距的。有委员认为,河南“信阳红”的营销案例值得六堡茶借鉴。2010年,河南、信阳各级政府在北京、上海、广州、郑州集中开展“信阳红风暴”活动,以名人推介、名媒造势、名企参与、名家指点等一系列活动的宣传,使河南“信阳红”达到了轰动京城、震动全国的效果。
有的委员建议,梧州市应定期举办梧州“六堡茶”节,以节会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茶文化宣传,扩大六堡茶的知名度和销售量。应鼓励、支持大小茶企、茶商到市外、区外开设茶叶销售展示窗口,搜集产销信息,并引导六堡茶生产。梧州市还应支持六堡茶企业、商家参加有影响力的茶叶评比活动和茶叶博览会、展销会,对获得荣誉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
政府部门也可以在产业扶持方面加大力度,带领茶企、茶商走出去,到全国各地巡回宣传六堡茶。知名度提高了,市场的消费总量就会增大,以销售带动生产,以市场拉动产业,把六堡茶产业做得更大更好。
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
茶叶消费模式目前已经出现往生产无公害化、品类多样化、品牌名牌化、网络信息化发展。六堡茶的市场营销要实现更大的突破,必须锐意创新、大胆改革,促进产业层次的升级。
在品种多样化方面,现在市场上的六堡茶,往往只是批次和等级的分类;成品形态也只是散茶、紧压茶等,跟不上市场所需要的品种创新。天津国际茶文化协会秘书长任琮提出,当前茶叶市场的品种创新,已经不仅仅停留在这些简单的袋泡茶、小包装之类的生产,很多已经开始研发茶饮料、速溶茶粉、茶多酚提取物、花青素饮料等更高的层面了,六堡茶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有待加强。
确实,梧州六堡茶在产品深加工的利用和科研上的投入还远远不够,茶叶不能仅仅作为一种初级农副产品,更要通过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拥有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推广无公害茶园及良种选育
消费市场对无公害茶品的需求,必然使得当前六堡茶产业逐步向“无公害”、“有机”六堡茶发展。大力发展无公害六堡茶、绿色食品认证六堡茶和有机六堡茶,构建“生产有标准、产品有标识、质量有检测、认证有程序、市场有监管”的茶叶标准化生产格局,推进绿色茶业建设,也是市政协委员们关心的问题。
“我们的六堡茶种植,应树立打造生态茶园的观念,把保持茶园生物多样化,建设生态茶园作为发展绿色茶业的重要措施,注重茶区环境保护,使优质高效茶园处于密林环抱之中,以提升质量。”
“要通过加强生产管理,严格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办事,同时,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加强茶园投入品的监督和管理,设立无公害茶叶农药专卖店,定点销售,共同监督,大力推广绿色肥料和绿色农药。”
……
围绕六堡茶无公害化、有机化的话题,市政协委员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六堡茶现有种植茶园,大多是一些自然环境好的山林坡地中小茶园,植被保护良好,污染少,生态环境好,很适合进一步规范管理,打造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这是六堡茶种植的优势,但也存在着零散、偏远,不利于监管的不利一面。因此,必须对茶农大力宣传对六堡茶绿色种植管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重要性。同时,必须加强加工管理,派出专家和工作人员深入茶乡传授技术,推进茶叶标准化加工,鼓励、支持茶农进行技术改造,建设一批小型清洁化加工示范点。加强从茶园到加工直到消费者手中这个过程的管理,确保了茶叶质量安全。
此外,由于一直以来缺乏品种研究和投入,原种六堡茶的种植都是采取有性繁殖的茶果播种的方式。现行这种做法,由于繁殖而产生的变异无疑是不利于六堡茶品质的稳定的,这也是不利于原种六堡茶作为原料规模化生产的一个因素。
针对这种情况,开展良种推广,把六堡茶的繁育从“有性”向“无性”转变,通过筛选培育,逐步建立了一批小型无性系良种母本培育基地。繁育、推广一些优良原种六堡茶树品种,再通过示范推动、落实责任、技术服务、资金扶持等措施,加快了原种良种化的推广,逐步实现了由原种六堡茶从“有性”向“无性”转变。
新闻推荐
李济深故居元旦期间接待游客逾2500人
苍梧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苍梧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