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赖新云 实习生 颜凌霜) 玫瑰花与巧克力,这是西方文化中“情人节”的经典礼物。明天就是“情人节”,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中学生也加入到这一个成人节日的礼物消费行列中,令一些家长和老师感到忧虑,有家长甚至希望学校能明令禁止学生过“情人节”。然而,老师们则表示,对一些学生过“情人节”不必太紧张,必要的解释与引导会比一道禁令好得多。
“你们帮看一看,他可能会喜欢哪个?”2月12日上午,在大学路一家礼品店,一名中学生模样的女孩不断从货架上拿起礼品,边对比边向同伴询问。最后,她们选中了一个画着两颗心型标志的钢化杯。当记者上前询问礼物买给谁时,其中一位学生说:“当然是送朋友,明天是‘情人节\’嘛!”
同在大学路上,沿街的花店也迎来了不少年轻顾客,其中部分购花者稚气未褪。一家花店工作人员说,尽管穿着打扮各不一样,但有些顾客一看就知道是中学生,“他们不太喜欢讲价,多是选好花交完订金就走”。另外,太阳广场附近一家花店的负责人介绍了同样情况,这几天前来预订玫瑰花的消费者中不乏中学生,他们出手都比较大方,有些人开销达到一两百元。她分析,这可能与春节刚过,孩子们手中都有一些压岁钱有关。
在北京华联超市新兴店,四五十元钱一盒的巧克力吸引了不少中学生。昨天上午11时许,花费十多分钟挑选好一盒巧克力的谭学中(化名)告诉记者,他将和女友分享这份礼物。据他介绍,近日同学间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情人节”,大家还在网上互赠礼物。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中学生选择“情人节”礼物比较注重感性消费,男生选的礼物多是毛绒玩具、布娃娃、化妆品、鲜花等,女孩选购的则比较多元,有巧克力、手套等,也有一些学生买的礼品较昂贵。
与中学生们对待“情人节”的热情相比,受访多数家长不赞同孩子的行为,有些还显得非常忧虑。学生家长曹玉求说,小孩才上初一,可说起“情人节”来似乎比谁都懂,比如送什么花、送几枝都有哪些象征意义等。学生家长黄卉表示,中学生身心处在成长发育阶段,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因过“情人节”而攀比消费。受访中,家长们都希望老师“好好管一管”,不要让此类现象蔓延下去。苍梧县石桥中学教师邓玉华也认为,中学生过“情人节”,从一侧面反映出这个群体确实存在早恋现象,这应该引起学校和家长的关注。
不过,也有教育界人士认为,对一些中学生过“情人节”的现象不必过于焦虑。蝶山区教育局的梁敏红表示,中学生还处在身心发育时期,容易接受新事物,他们渴望和异性朋友交往,因此涉足“情人节”也就不足为奇。在市三中任教的李嘉慧也认为,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模仿效应,他们模仿成年人的方式过“情人节”,通常也就是觉得这是一个相互交往的机会,并没有达到早恋程度。因此,老师和家长应给予适当的解释和指导,而不要持过于强硬的态度,否则成年人的紧张会加剧孩子的好奇心,反而容易把事情复杂化。
新闻推荐
苍梧县多措并举治理崩岗见成效
苍梧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苍梧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