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日,市委书记黄俊华在石桥镇查阅确权成果信息数据。
市长朱学庆就土地确权和现代农业工作进行调研。
2016年3月9日,市委副书记蒋海东在全市农地确权现场会上讲话。
苍梧县旺甫镇群众领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土地是农户安身立命之本,地权是农户最为关心的核心权益。近年来,为给农户物权保障,让农业发展积蓄强大力量,梧州市以农业现代化为方向,有条不紊地开展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农村土地流转、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等工作。目前全市58个乡镇、870个行政村、18666个村民小组,开展土地确权工作,涉及50万承包农户的105.30万亩承包耕地,截至今年10月31日,各项指标均赶超了全区平均水平。
土地确权定人心
用航拍、GPS精准定位,农村土地确权可实现精准化;创新经营机制,激发农村经济活力……在改革的号角声中,梧州市农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龙圩区大坡镇交村是梧州市率先进行土地确权工作的试点村之一。2015年初,该村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后,当地村民把千亩农田流转给丰绿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观光旅游业,并从土地流转中获取每亩近千元的租金收益。企业的进驻,盘活农村生产要素,为农户增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大坡镇交村村总支部书记李强说:“过去,村中许多农田撂荒了,去年经过确权以后,村民把田地交付龙头企业连片开发,打造生态度假区,解决了大家的就业问题。”
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牛鼻子”,也是事关千千万万农户切身利益的基础性工作。
随着梧州市土地确权工作逐步完成,土地发展的潜力将能进一步得到激发,农户通过市场将土地向经济能人、经营大户合法流转,有效地解决了农户在生产经营中,单家独户“办”不了或“办”不好的事情。
过去,由于条件限制和历史原因,农户承包地存在部分面积不准、权属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不健全等问题。“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际上就是通过对土地登记申请、权属调查、地块测量、审核公示、建立登记簿、颁发证书等土地登记程序,最终确认每宗地的权利归属,给农户一个物权保障。”市农业委员会经管改革科科长李光林说。他还介绍,土地有了“身份证”意味着农户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收益权利得到依法确认,广大农户获得了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还利于村民引进新的农业经济体进行开发,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基础。
合理流转添财富
手拿调查摸底材料、肩扛GPS测绘仪、车载航拍设备……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中,梧州市一支支由村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乡镇干部和确权外包服务公司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队,使用高科技设备,实地测量承包地块、度面积,挨家挨户讲政策、察民情。经村民现场指认后,根据标注地块编码和面积绘制成图,由村民签字确认,让土地确权工作深入民心。李光林介绍,农村土地确权工作进展情况。截至2016年10月31日止,全市已完成承包方调查50.448万户,全面完成调查任务;完成地块测量面积为94.65万亩,占集体耕地总面积的84%;完成一轮公示村民小组10985个,占总村民小组的58.9%;全市完善土地承包合同16.3353万份,占总应完善合同的32.7%(可发证率)。蒙山县、岑溪市、藤县、苍梧县已完成信息管理内网系统建设,确权有关数据按进度录入。市本级与3个城区合建的信息应用平台,12月底可完成建设。
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但确权不是目的,根本是要促进产权流转、增值,唤醒农村沉睡的财富。梧州市采取转让、转包、出租、入股等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模式,有序地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效提升了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水平,使“撂荒田”成了“聚宝盆”,让黄土地变成“金土地”。“自从把土地流转合作社后,不仅当上了股东,还是拿着工资的工人,收入渐渐增加。”谈起现在的生活,苍梧县木双镇黎璧村村民董洁群满脸幸福。“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围着几亩地看天吃饭了。”她说道。
土地流转步伐加快,梧州市流转主体呈现出多样化:专业大户承包流转型、家庭农场流转型、土地合作社流转型和农业龙头企业流转型。有效遏制了耕地抛荒,大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直接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增加了农民土地经济收入。市农业委员会统计,截至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28万亩,涉及农户26万户。
近几年来,梧州市各地针对本地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做大做强了优质稻、砂糖桔、茶叶、油茶、蔬菜、粉葛、淮山、花卉苗木等优势产业,有效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农业产业和产品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土地流转,推动了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民除了获得地租收入外,在农业示范区务工,还获得了务工收入。
市农业委员会经管站站长陈乐介绍,流转耕地中约有10%左右原处于抛荒或半抛荒状态。通过土地流转,绝大部分都种了水稻、蔬菜或者水果等农作物;由于土地流转,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大大地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外出务工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比例逐年提升。
合作经营增活力
确权颁证登记工作,推动了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进一步规模化、规范化流转土地,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流转有序、管理规范”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林地由小到大、由近及远方圆几十块林地都有砂石路连接……这是如今蒙山县陈塘镇下漂村古芳、塘基自然组互换林地,适度整片发展种植业出现的新气象。
下漂村的林地普遍承包到户,每家农户承包的林地一般分布在村内多个自然片,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零散林地多数疏于管理,却又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近年来,一些农业生产企业多次到该村考察,愿意通过土地流转的模式发展规模化农业种植,但均受土地零散、群众租赁意愿不一而告退。
2015年3月,在村党支部支持下,下漂村南蛇组以土地入股的形式,与蒙山县富江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将全组60多亩土地整体承包,以“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立百香果、砂糖橘种植和藏香土猪养殖等特色种养示范基地。养殖场将百香果的藤条、果壳处理成饲料喂养藏香土猪,用果肉拌喂土鸡,同时收集猪粪、鸡粪作为百香果的有机肥料,形成了一条生态可循环的种养产业模式。该公司在运作基地的立体生态养殖过程中,吸收出让土地村民配合做好基地的管护,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
规模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平台。农村土地确权为梧州市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土地保障,因此全市坚持培育与规范并重,以密切与农户利益联结为核心,以提升为农服务能力为根本,加快培育了一大批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主体,带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蒙山县陈塘镇下漂村村民何清全以前种植两季水稻的收入只有4000多元,如今一年在基地务工的工资收入就超过了之前一年种植的收入。他家出租3亩土地到基地,年可获得土地分红收益1800元,每年参与基地的管理和生产也将增加务工收入6000多元。
合作经营才能合力共赢,以规模化为引领,梧州市培育了一批组织机构完善、财务管理规范、运行服务良好的合作社,力求培育一个、带动一片,引领全市合作社提质增速发展,进一步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统计至2016年9月,全市共有市级以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4家,其中:国家级3家,自治区级11家,市级90家。全市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78家, 累计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900家,合作社入社成员2.35万人,带动农户9.1万户。全市开展土地流转的合作社374家,土地流转达面积3.86万亩;开展农社对接的合作社数10个,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的销售额1.1亿元。
(本报记者 陈可夫 通讯员 练成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近年来,苍梧县看守所不断创新队伍管理理念,以“队伍管理四步法”激发队伍活力,人人做到“在岗一分钟,尽责六十秒”。截至目前,该所已创造连续39年安全无事故的全区最高安全纪录,是目前全国保持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