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创业梦
近年来,蒙山县黄村镇村民龚庆基充分利用当地山区优越的自然条件,独辟蹊径发展石蛙仿生态养殖,探索出一条特色养殖新路。目前,在家乡黄村镇道冲村,龚庆基在沿溪涧边建成了2000多平方的蛙池,池内有大小蛙2万余只,年产商品石蛙达3000公斤,可供种蛙1000余对。他还带动周边群众开展石蛙养殖,为当地群众增收开辟一条新路。
人工养殖石蛙市场看好
石蛙蝌蚪躯体成长条状,尾巴肥厚,肤色暗黄,并分布黑色星星小点,蝌蚪的吻突发达,吸附能力很强,石蛙体大而粗壮。成蛙一般体长10-13厘米,体重大多150克~250克,大的可以达到500克以上,石蛙皮肤粗糙,背部皮肤成暗灰色,石蛙的头又宽又扁,两鼻孔之间的距离与两眼之间的距离几乎相等,同龄石蛙雄性大于雌性,性成熟后的雄蛙前肢极为粗壮,胸部有呈棘状的肉刺,腹部呈淡黄色,雌性胸部无棘刺,腹而光滑呈白色。
石蛙是变温动物,没有调节体温和保温能力,其体温随外界温度变化而变化,石蛙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8~26℃,最适温度24~25℃,春秋两季是其活动摄食量大、生长迅速的季节,4~6月、8~9月是繁殖后代的最好时期,当水温超过30℃,摄食活动减少。当水温降至12℃,蛙代谢很弱,进入冬眠,冬眠时,蛙双眼紧闭,对外界刺激不作出反应,冬眠期若水温上升到适宜的温度,蛙就会再出现活动。石蛙成蛙的致死高温在31℃左右,不同季节有所变化。石蛙亦能忍受长期的0℃环境,但水不能结冰,冰封缺氧导致石蛙死亡。
据了解,石蛙具有很高的药用和食用价值。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的大肆捕捉,自然界中的的石蛙日趋减少,野生资源破坏极为严重,许多地区石蛙数量剧减或处于濒危,市场价格不断上扬。
看到石蛙有很好的销售市场,从小在山区长大的龚庆基放弃外出打工的想法,决定利用家乡独特的山区自然条件开展石蛙养殖。2009年起,他自学石蛙养殖技术,办理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并创建了石蛙养殖场,开始尝试着人工繁殖石蛙。龚庆基虚心请教有经验的师傅,上网查资料学习养殖技术。他规划建设场地,实践摸索培育孵化技术。2014年夏季的一天,蒙山县多个乡镇出现了特大暴雨,石蛙养殖场因不能及时切断山上的取水源(养殖场的水源要求高,全部采用从山上引来的清泉水),致使大量的黄泥水流入了蛙场。因水源不干净,养殖场里的幼蛙和蝌蚪大批死亡,损失惨重。后来,他吸取经验教训,设计了两个过滤水池,下大雨时切断从山上引来的泉水,保证池水清澈,利于石蛙健康成长。
成立合作社做大养殖业
石蛙养殖周期长,蝌蚪成长为商品蛙约需3年半。养殖环境要求高,前期资金投入大,导致养殖的产量不高,销售不稳定,这是大力发展石蛙产业的技术障碍。针对这些问题,龚庆基除不断探讨石蛙养殖新技术外,还积极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扶,为石蛙养殖拓展更大的发展空间……
经过六年的艰苦学习和钻研,龚庆基掌握了石蛙的仿生态养殖技术。目前已经实现了年培育幼蛙能力近三万尾,商品蛙年产近两万对的能力,如今他的养殖场已初具规模。2016年3月,有望供应第一批贴有“庆基”品牌商标的石蛙上市。
“致富不忘家乡人”,庆基石蛙养殖场成了蒙山县首个石蛙苗种繁育与养殖基地后,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生态养殖石蛙的信息发布上网,省内外客户纷纷慕名前来取经学习并争相订购蛙苗。石蛙养殖现已辐射推广到广大山区农户中,目前已有附近的林秀村、新开村、六埠村、以及夏宜乡、陈塘镇和玉林市、钦州市等农户也加入到石蛙养殖行列中。
最近,龚庆基成立了一个由他主导的“生财石蛙养殖合作社”,采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养殖销售,即由龚庆基提供幼蛙、种蛙以及相关养殖技术,带动周边山区群众发展石蛙特色养殖业。合作社统一报价收购销售,让当地的石蛙养殖户吃下一颗“定心丸”。 为了把石蛙产业做大做强,他积极帮助扶持村民养殖石蛙,带动了本村和周边乡镇群众等共同致富,成了当地的“名人”。
在新的一年里,龚庆基踌躇满志,计划打造好“庆基”商品蛙这个品牌,争取今年有5000公斤商品蛙供应市场。
(刘 豪)
新闻推荐
旅游市场秩序良好 “三月三”假期梧州市接待游客47.4万人次
本报讯(记者 李欣鞠 通讯员 吴柳燕)记者从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获悉,今年“三月三”假期梧州市共接待游客47.4万人次,旅游消费3.09亿元。 今年“三月三”假期与清明节假期相近,梧州市各主要景区接待人数...
蒙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蒙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