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市原窑埠渡口位置,如今有近年修的台阶抵达江边。 今报记者张存立 摄
今报记者陈小燕
核心提示
曾经,柳江边上的窑埠渡,有多少人从江这边渡到江那边;曾经,建于清乾隆末期的五里桥,有多少人驾着牛车经它进出城;曾经,那条散发着竹片清气的竹篾巷,有多少人在那里买过竹筐、簸箕……而今,随着城市的拓展和变化,这些曾经承载了许多柳州人记忆的地名,随之消逝。在柳州市民政局新近完成编纂的《柳州市地名录》里,收录了57条废弃的地名。它们有桥、有路、有渡口,每一个地名,都有一段故事。
窑埠渡
山在水在渡不在
19日下午,天气放晴,陈先生又来到了蟠龙山下那个柳州最古老的渡口——窑埠渡钓鱼。在他看来,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柳江河,只是,渡口已经不是记忆中的模样了。
窑埠渡约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80年前后)形成。不过,这个渡口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更远。常在今报撰文“板古”的陈佚生,是一位通晓本地文史掌故的“土专家”。提起窑埠渡,他说,那是值得一写的渡口。
早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今窑埠街一带烧砖、烧瓦、烧石灰的住户很多,得名窑埠。明朝崇祯十年,也就是1637年,徐霞客的《粤西游记》里记载,他从雒容经过三门江,然后从窑埠码头坐船从东门进入柳州城。
窑埠渡口还是一个战略要地。
1933年,国民党驻柳州第七军,在窑埠渡口附近建立了兵工厂和弹药库;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驻柳州第四战区司令部,也是设在窑埠渡口附近的蟠龙山下。到了1944年,日本军队攻陷柳州,派了200多个士兵来窑埠驻守,控制着这个通津要道。
解放以后,窑埠渡口的军事作用消失了。但是,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还是离不开这个古老的渡口。那时候,柳东片区的居民要到对面的柳州街,都要从渡口乘船。
柳江大桥建成后,将河的两岸连成了一体。慢慢的,从渡口坐船到对岸的人少了。“我小时候坐过船,几毛钱还是一块钱,记不清了。”陈先生说。坐船的人少了,摆渡船的人也就慢慢改了行。2005年,附近的文昌桥建成通车,渡口停用。
谷埠路东一巷
闻名一时的打铁巷
谷埠路始建于明朝末年(约公元1628年)。因地濒柳江,当时附近四乡所产谷、豆等多在此集市交易,故名。谷埠路东一巷,原位于谷埠路北段。老一辈人所说的打铁巷、石碑巷,讲的就是东一巷。
据《柳南文史资料》(第四辑)记载,1857年湖南湘军来柳进剿李文茂,事平后留下了一些人,其中一些会打铁、打石碑的人,便在此地搭棚盖屋,靠为人打铁、打石碑为生。
打石碑的,在今中影鱼峰影城后面一带,大部分是湖南人,后来也有本地人。那时因此地宽阔,随处可堆放石料,且附近多石山,取材亦方便,故在此开业的店家日益增多。推行火葬后,石碑业不像解放前那样兴隆了;而今,已不见踪迹。
对农具的需求,使得打铁业慢慢发展起来了。竞争多了,打铁师傅们纷纷挂牌经营,打响自己的名号。他们能打造家用菜刀、柴刀、斧头、锅铲、火钳、铁锤和农具等,“打铁巷”的叫法便是这样来的。
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打铁师傅更多了,打铁巷名气更大了,四乡的农民都来东一巷买用具。1945年到柳州解放初期,打铁业到了最兴旺的时期。打铁巷里的铺子达到30多家,大多是“前门设店,后门开厂”。
覃国明回忆,他家用的菜刀就从东一巷买的。当时的打铁铺,多是家庭小作坊。男的在炉面操作,女的在一旁拉风箱,七八岁的孩子也来帮忙。有些则是男的包干,左手翻铁,右手拉风箱。“打铁很辛苦,在炉子边站着,不停地烧铁、拉风箱,烧红了夹出来打,打了又放进去烧,很累的。”他说。
1956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政府按行业组织起来走合作化道路。打铁的初时组织生产组,打造家具和农具,后为工厂加工零部件,如螺丝、螺丝帽等。此后,打铁师傅多被工厂吸收当工人。
岁月变迁,柳州的工业生产已经翻天覆地,打铁业则随之衰落了。2003年,因建造谷埠街国际商城,东一巷全部拆除,打铁巷也不复存在了。
竹篾巷
“涅槃重生”的竹子
柳州的老街巷很多,米行街、盐埠街、香签街、木巷街,光听巷名,就知道巷子有什么特色。在《柳州市地名录》里,也收录了一条废弃的特色鲜明的巷子——竹篾巷。
竹篾巷始建于1952年,因巷内居民原多以编竹器为业,故名。该巷在原飞鹅二路西段,南起飞鹅路,北至飞鹅二路。竹篾巷不大,但是在以前来说,名气不小。
上世纪50年代以前,老百姓家里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兴用竹子或木头做的,像米筒、簸箕、筛子等,更多的是竹制品。
刚开始时,竹篾巷只有一两家人做竹制品的小生意,慢慢的,做的人才多起来。最多的时候,卖竹制品的门面有60家上下。个个师傅都是一把好手,一片片竹皮经他们的巧手一弄,变成了实用又精致的物什。
65岁的覃国明是谷埠街的老街坊。他回忆说,以前,竹子、木头扎排从三江、融水漂下来,有些竹子、木头就在华丰湾起岸,其余的就继续走往下游的桂平、梧州、广州等地。“一扎竹排、木排一般是四五层高,有的装6层,排成一条龙,在江面上非常好看。”他说。竹排或木排上还搭个小篷子,走排的人吃、住都在里面。“女的洗衣服、做饭,男的掌舵。”
当时编制竹制品用的竹子,都是去河边跟老板买的。竹子的品种丰富,有楠竹、金竹、黄竹等。做米筒、饭瓢、扁担、竹床就用楠竹,做簸箕、箩筐就用金竹,编制桌罩就用疙瘩长的篙竹、黄竹。
在竹篾巷出现之前,竹子用得最多的是河对岸的香签街(现在的曙光中路)。听陈佚生讲,那时的香签就是拿竹头竹尾做成的。那个时候,因为居民经常烧香敬神,所以香签特别好卖。不过岁月流逝,后来香签街的人气慢慢衰落了。
河南片的竹篾巷接着热闹了起来。因为需求大,竹制品的生意很好做。产品一多,剩下的边角料也就多。这些边角料可没浪费,生火、起煤炉,用的都是它。
后来,随着塑料、合金、铝等材料的广泛应用,竹制品市场便慢慢萎缩了。2003年,因建造温州·柳州商贸城,竹篾巷被拆除。
三座桥
串起的不只是生活
收录的57条废弃地名里,以桥命名的有3座:五里桥、雅儒桥和河南人行天桥。这些桥的出现、消失,见证了城市建设的一段历史。
五里桥原位于荣军路中段,为石拱桥,是城乡交通孔道。据桥东一石刻记载,建于清乾隆末期(公元1790年前后)。因距旧城边缘五里,故名。陈佚生说,到鸡喇、园艺场那边,都要经过五里桥。
对这座石拱桥,覃国明也是印象深刻。他说:“以前,肚子饿的时候,经常去郊区‘打lai’,到别人收割完的地里翻些没捡干净的花生、红薯来填肚子。”他从那座桥上走过许多次。
覃国明回忆,五里桥为东北走向,桥高约3米,宽可以过一辆牛车,长9米,桥上没有护栏。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五里桥那一片还很荒凉,稀稀拉拉住着不多的人家。1956年以后,居住的人家慢慢多了起来。“都是菜农,他们种的菜就是经过这座桥拿到城里卖。”他说。后来,荣军路扩建后,这座桥就废弃了。
原位于城中区雅儒路与柳荫路之间的雅儒桥,如今也已看不到原貌。这座始建于1955年的桥,建好没多久,同年就被洪水冲垮重建。1966年更名为工农桥。柳州市地名命名评审组成员之一的朱文智介绍,当时黄村一带很多工人和农民混住,工农桥的地名也用了挺长一段时间。1982年,改为雅儒桥。
朱文智说,雅儒桥为东西走向,桥底有一条冲沟,水深最深处达六七米。冲沟水从北向南流向柳江河。“当时桥附近居住的人口较多,走这座桥的人也很多。”2004年,柳州市修建红光大桥及雅儒路改扩建,地形改变,桥下的自然冲沟填平,雅儒桥也由此拆除了。
原位于柳州市柳江大桥南端的河南人行天桥,曾为柳州人服务了21年。提起这座桥,陈佚生心里还是觉得有些可惜。这座1987年建成的人行过街天桥,为箱型钢架结构,每个道口处设置步梯,共4座,由2个曲线楼梯和平台组成。天桥高6米,最大跨度56米,是柳州市内的第一座人行过街天桥,联通了飞鹅二路、驾鹤路、鱼峰路。
人行天桥的建成对缓解河南桥头一带的交通压力起到了良好的作用。2009年,因城市设计更新,这座桥从柳州人的视野中消失了。
57条废弃地名
城中区:柳州市郊区、柳东镇、红星街东一巷、东台路东二巷、东台路东三巷、东台路东四巷、曙光东路南一巷、曙光东路南二巷、柳江路北一巷、柳新街南一巷、柳新街南四巷、中山大厦、金碧园商住楼、柳新小苑、柳新商住楼、东台苑、上窑、下窑、大塘岭、升官塘、金鸡岭、民族小学、中共柳州地下党革命遗址、雅儒桥、三门江渡
鱼峰区:羊角山镇、屏山大道北一巷、驾鹤路北一巷、驾鹤路河边巷、屏山大道北三巷、驾鹤路南一巷、荣军路东一巷、荣军路东二巷、鱼峰路东一巷、水南路北一巷、屏山大道南一巷、箭盘村、临江苑、五里桥、窑埠渡、三淋村渡、阳和渡、箭盘山电影院、柳州市工人文化宫、驾东码头
柳南区:西鹅乡、西闸巷、谷埠路东二巷、谷埠路东一巷、竹篾巷、鱼峰路西一巷、南站路一区、河南人行天桥、磨滩洲
柳北区:樟潭、木莽、黄村路
新闻推荐
今报南宁讯(记者郭燕群)自治区纪委6月9日18时发布消息称,钦州市副市长陆钦华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至陆钦华被调查,今年以来,广西已有4名厅级官员落马。据公开资料显示,陆钦华1962年10...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