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报记者岑炜鑫
不同的茶品种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被好几大文化圈包围的柳州兼容并蓄,似乎对黑茶有着天生的好感。这些好感来自于哪里呢?抛开炒作跟风的因素,其实黑茶在入口的一刻,会感觉似曾相识的亲切,很多茶友认为那是前辈留下的印痕——曾经来自异乡,若干年前迁徙汇聚到这里,如今似乎依稀能感受到那份淡淡的乡愁。
文化标签说迁徙
黑茶在柳州之所以有着良好的“群众基础”,多数柳州茶人认为这是柳州兼容的城市性格使然。而一些本地学者认为,三个迁柳方向的人群带来了代表不同文化的黑茶,黑茶在柳州的历史,不啻为一部文化多元交流的历史。
按照产地分类,中国五大黑茶分别为云南普洱茶、湖南安化黑茶、广西梧州六堡茶、湖北赤壁青砖茶和四川雅安藏茶。前三者对柳州茶市的影响尤为明显。这三大黑茶的形成时间都比柳州话形成的时间要早,可以说自有柳州话时,先辈们就已经习惯黑茶的味道了。
按照广西民族大学汉民族研究中心徐杰舜先生关于桂柳话形成于明初的说法,柳州人至今讲了500年的柳州话,柳州话形成之前有平话、壮话、四川话和广东话,柳州话是西南官话的标准音,带着浓烈的广东话后缀,音短有力,南北并蓄,这是不是与喝黑茶有关呢?
人群迁徙所带来的兼容效应我们今天仍旧搜寻得到:首先操着西南官腔的云贵川人群带来了普洱茶,属于北方文化;而属粤语语系的人群带来了六堡茶,属于岭南文化;从湖南南下的人群带来了安化黑茶,属于潇湘文化。至今,这三种黑茶仍是柳州茶市消费的主力。地处西南官话语系与粤语语系交汇处的柳州,实则是北方语系与南方语系交错地带。从人群的构成我们可知,兼容的性格以及柳州人身上流淌的基因对不同品类的黑茶有着天生的好感,并非是空穴来风。
黑茶一直受青睐
从去年中国茶叶学会发布的数据看,绿茶占茶市销量头名,其次为第二军团的黑茶、红茶和乌龙茶。柳州茶叶业内人士认为,本地市场黑茶为重头,仅次于绿茶消费。普洱茶、安化黑茶和六堡茶的消费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其背后都有一大批忠实的消费刚性支撑。
尽管茶市多变,但是黑茶在柳州的消费非常平稳。广西茶叶协会的专家认为,柳州一地对黑茶的认识要高于区内其他地区,这是地域上的天生优势。曾几何时有些绿茶经销商也抱怨柳州懂喝绿茶的茶友少,这是历史形成的原因。
就发酵技术看,从唐宋时期的大绿茶衍生出的黑茶工艺,可以分为初制工艺和精制工艺两大阶段。由于受限于原料的成熟度高,导致初制工艺比起绿茶加工,一是显得粗放,二是更加繁复。这属于典型的原料先天不足,导致工序增加的后天弥补。但恰恰是由此埋下了黑茶后发雄起的伏笔。
简单来说,就是不同于绿茶长期存放后会变质,黑茶长期存放后陈化,最为核心的工艺是发酵,除了普洱生茶将发酵完全交付给自然,包括熟茶在内的其他黑茶都有发酵工序,只有程度的深浅和次数多寡之别,而无本质差异。精制工艺中还有一项是发花,原本只是茯砖茶独有的工艺,现在各大黑茶均已借鉴使用。精制工艺中重中之重当属于紧压成型,只有形态的差异,或为饼、砖、沱,或为圆柱形、金瓜形、枕头形,或为篓装六堡茶、湘尖茶,本质上都类似,目的原本都是为了方便长途运输,最终渗入文化内涵。
品类多而求转化
如果问起柳州茶友最喜欢黑茶哪点,相信都会说是转化的味道,陈茶不同的年份有着不同的味道,甚至舌头敏感的茶友能品出月份的变化。这是品黑茶的一大乐趣。
资深茶友表示,目前市场上的黑茶品类虽多,值得注意的是当下中国五大黑茶中,只有以名山头古树乔木为代表的普洱生茶,在初制、精制工艺上精益求精,脱离大茶的范畴而臻于名优茶的行列,这才是其价格高企的根本缘由。包括普洱熟茶在内的其他黑茶,若想要价值提升,提高原料标准,提升初制、精制工艺水平将是必由之路。现在以部分主打春茶上好原料,改进工艺的普洱熟茶为代表,引发了市场的关注,提升了自身的价值,已经开了一个好头。
新闻推荐
据《广西日报》消息2月10日,广西人才服务办公室发布2013年第四季度广西人才网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供求情况分析报告。报告显示,毕业生供求比为1∶1.3(即毕业生需求人数为1时,毕业生求职人数为1.3),毕业...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