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人们只需要在手机上挑选、下单,即可等待食物派送上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当地的各色美食。近年来外卖O2O行业快速发展既带来便利,却也催生出诸多问题——如各地偶有配送员与顾客发生口头争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行业亟待规范。9月1日起,《外卖配送服务规范》正式实施。
新规并非强制性标准
针对目前外卖O2O(线上营销与线下消费结合的商业模式)行业快速发展,而顾客的外卖服务体验下降和配送过程矛盾多发的现状,由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分会联合外卖企业共同起草的《外卖配送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于2017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旨在维持外卖行业健康发展。
《规范》主要对外卖配送机构、配送服务人员和配送服务等方面作了相关规定。《规范》中明确规定,外卖配送机构应具备企业法人资质,且具有固定办公场所和规模化的配送队伍,同时配送箱、配送用车和头盔等也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外卖配送用车宜用电动自行车,应符合国家标准要求、统一喷涂、定期检测维护,在有特殊管理政策的地区,应按照交通主管部门要求注册登记或按照主管部门要求进行管理。
在配送服务人员方面,要求配送人员须年满18周岁,且应对配送人员进行身份审核。
据悉,《规范》由百度外卖联合民间组织发布,是单个市场企业制定的标准,不是政府强制性标准,需要依靠行业自律。
部分条款仍需完善
“我不知道外卖新规”,这是市民最普遍的回答,许多市民并不清楚《规范》的内容和实行。市民李景家住莲湖居,却在三龙大道上班,他表示没听说过外卖新规,因为上班地点离家远,工作日中午只有一小时休息时间,他一直是外卖的拥趸,每次外卖消费20元左右。同李先生一样,在记者的采访中,许多市民并不知晓关于外卖行业《规范》一事,但他们同样是外卖的高频率消费者,单笔消费多在15至20元出头。
采访中,了解《规范》的市民对新规内容表示了认同。多数市民通过手机新闻推送得知《规范》的起草和实施,一些市民表示,“轻声敲门”的规定看似无关痛痒,却是必要和人性化的。李景说,配送员因为工作量大,有时敲门声不可避免太重太急,但这确实影响用户的用餐心情。
新规的出现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外卖市场的秩序,但用户担忧,新规的内容覆盖不全,点不到痛处。“配送员长时间驾车颠簸,食物汁液容易撒漏,有针对性的餐盒设计和打包摆放是关键,这也是配送服务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目前外卖方对这一点很随意,希望能在规定条文上做出限制和指引。”应届大学毕业生袁慧灵说,作为资深外卖用户,她将大学时点外卖的习惯延续到了毕业后工作,她认为,配送服务环节中的配送人员是管控核心,随时佩戴健康证是起码要求。
如何保证送餐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卫生,是许多用户关注的重点。黄老先生没点过外卖,但家中儿子每到双休日就蜗居在家靠外卖度日,黄老先生表达了他的担忧:“餐馆虽然证件齐全,检验也过关,但如何日复一日保证生产过程和配送过程安全卫生才是关键,毕竟人不在店里,炒菜的过程,配送的路上,就没有了公众的监督,这可能算是初次立规的一个盲点。”
新规不新期待更高标准
“新规的实施是有影响的,特别是在雨天,配送员经常开车在外跑,并不能保证在5分钟内查看手机订单,这就导致订单不能被及时接收,我们的系统在派单5分钟后会给骑手电话提醒,这是后续的补救措施。”梧州市美团外卖紫荆花园店负责人罗煜斌告诉记者,来自系统的电话提醒在公司内部很早就实行了,目前,配送员不接单不存在惩罚机制,若配送员不接单系统将不断进行提醒。
记者在文澜路走访了解到,新规执行难度不大。美团配送员王先生说:“我们一般不收客人小费,以前个别客人会自愿给一点,现在我们就只要求对方给一个好评;我们也不会进客户家里,特殊情况另说,比如客户在打麻将抽不开身拿,我们就送进屋里,其他的规定和我们平时的工作要求相近,所以影响不大。”话音刚落,王先生的手机响起了铃声提醒,王先生告诉记者是平台派单下来了,他只需要在手机上确认即可。走访过程中,记者询问了一位店家,对方表示,“商户应在消费者下单后10分钟内确认订单”设置宽松,易于执行,“店里有人守着,订单一来我们很快就可以确认。”
罗煜斌告诉记者,除了接单方面可能有延迟,和部分要求暂未达成,新规并不新鲜,影响不大。“作为外卖平台,我们有自己的标准要求,我们正在执行的标准,大部分已经包含在新规里,新规实施后我们内部再次让骑手宣读了规则。”罗煜斌说,关于“统一喷涂、定期检测维护”,在梧州还暂时未能实现,现在配送员工作均使用自带车辆,今后或许会配置统一的车辆。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8日上午,上海界龙永发包装印刷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将一面书写有“执法为民,尽责尽职”的锦旗送到万秀区法院执行局的法官手中,对执行法官尽心尽责执结案件表示感谢。2016年2月16日,上海界龙永...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