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远成
当下,学生托管成了家长的大事,《家长有需求 选择却无奈》的报道就反映了家长的普遍心态。家长们期望学校有一个托管孩子的好环境,是人之常情,但笔者认为,资源、物质毕竟有限,且这样的需求对于孩子来说,不一定是好事。
有句话说,工作上要向前看,生活上要向后看。今天很多老年人感触:当下社会养了一代懒人。的确如此,不少年轻人自理能力太差,二十岁还不会煮饭,不会整理床铺,不少孩子差不多变成了“寄生虫”,除了玩手机,别的都不会,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严峻的现实来看,托管孩子之事不妨向后看,自立能力应当从小开始培养,七八岁是时候了。笔者对自理能力深有感触,笔者的父亲是个农民,六岁时就要一早起来拉牛耕地,到上学时,三餐不但要自理,而且食物还得自己找,米缸里没有米,就到地里挖几个红薯充饥,衣服当然也是自己洗的,还做其它家务。很多父辈也都是如此。笔者身为“70后”,上小学一年级以后(这时生活条件比父辈好转了),每次放学回来都是看到锅里有粥吃粥,有饭吃饭,没有菜时就蘸酱油送饭,马马虎虎又一餐。也还要做些家务,比如喂猪鸡等。整个小学生涯都是自己走路回家,没有看到家长接送或托管孩子。有的卖完菜才上学,有的还要自己撑竹排过河。“穷苦的孩子早当家。”所以,穷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值得提倡。
虽然现在时代不同了,但就当前梧州来说,基本上是就近入学,且市区治安不错,天网覆盖,车辆也礼让行人,有不少孩子也不用过马路。在如此优越的外部条件下,一些人家是否可以适当锻炼孩子,让他们自己回家,自己解决午餐问题呢?
现在孩子刚上一年级的家长,多是“80后”,特别是城里的家长,他们小时候已过着父母接送的日子,接送孩子的观念也许根深蒂固。笔者觉得,打破观念,因地制宜地锻炼孩子是非常有必要的。
新闻推荐
■ 我们的价值观 巧手织毛衣 爱心恒温暖 梧州市举办“恒爱行动——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公益活动
10月13日,“爱心家庭”代表正在编织爱心毛衣。本报记者杨扬摄本报讯(记者李玉莹通讯员胡亮)10月13日上午,梧州市妇女联合会在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举办“恒爱行动——百万家庭亲情一线牵”公益活动启动...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