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70年代,抽陀螺是一项比较流行的游戏。 资料图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同辈的人们,儿时的童趣你们还记得吗?
儿时的冬天寒风格外刺骨,手脚特别冰冷。在课堂寒风袭来时,我们只能用双手互搓取暖。课间十分钟,一大群小朋友排在一起晒太阳,背靠背互相取暖,互相追逐,为的就是驱寒。因为那个时候根本没有什么保暖内衣、羽绒服、羊毛线衣等。连普通的衣物,都只靠国家每年每人供应的一丈多布票来缝制。童年的新衣,多久都不会觉得旧,因为那时的新衣只有节日或喝喜酒时才有机会穿上,尽管时间过去很久,衣服依然是崭新的,有的棉衣甚至历经爷、父、子三代人,还依旧穿得着。
上世纪70年代,全国居民的吃穿等生活必需品还是实行计划供应,买东西要凭票购买,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经常会出现购买物资排长龙的景观。我们对童年时的零食特别怀念,最馋嘴的要数爆米花,纯大米加工,添入纯正的白糖,那香、甜、脆真叫人回味无穷。还有那种碳酸饮料令我特别难忘,当时的饮枓多半是用玻璃瓶装的,那碳酸饮料的瓶盖根本不用起子来启开,只要拿着瓶身上下用力猛摇晃几下,瓶内的气泡产生的力量足可以把盖子顶飞,冰冻的饮料流过喉咙的快感和清爽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那感觉至今记忆犹新。想当年,我们的零食还没有那么多添加剂,那个年代的韮菜饺子、鲜肉包子甚至冰棍都是那么醇香。
童年时代,满眼望去,城区多半是砖木结构的二层住房,有时几十个人住在一列平房里,人均住房面积不足十平方米。那时候,因为房子不够住,我们小小年纪就当上了“厅长”,只能睡在屋厅的沙发上。回想起来,那时砖木结构的房子,在夏天似乎没有现在这么热。那时没有空调和风扇,也没有席梦思,很多时候我们是在大人的手摇扇下,在熟悉的童谣声中渐渐入睡。
小时候我们出行的方式很“低碳”。那时放学的路上,偶尔见一两辆自行车从我们身边飞擦而过,我们必定会投去羡慕的眼光。外出远行,只能到达两三百公里之外的地方,尽管不算远,也要花上整整一个晚上(十个小时)的时间。记得当时从梧州到广州,我们都是坐客轮,要十多个小时才能到广州。
童年的娱乐项目,最深刻的是各种各样的自制玩具,我们的玩具虽然没有“任天堂”刺激,也没有变形金刚那般神奇,更没有如今网络游戏的火热,但纯手工的玩具属于我们那代人的骄傲。比如,用一根小铁条圏成一个铁圈子,外套上一个木棒子,便成了一架“铃铃车”,玩弄起来像铃铛一样响。那玩意儿既可娱乐,又可锻炼手脚和大脑的协调能力,比现在的网络游戏强多了。还有一种木制陀螺,用坚硬的木头做成小小的圆锥形,用一条绳子绕在陀螺上面,然后用力一拉,往地上一掷,那家伙便能在地上旋转起来,当转到差不多停下来时,用绳子对着木制陀螺抽几下,陀螺又继续转起来,只要你有足够的力气和毅力,陀螺就不会停下来。此外,还有让我们废寝忘食的小人书,精美的纸制品,纯手工制作的弹弓叉,晶莹剔透的玻璃球,打弄玩耍的木制兵器等等,都是我们爱不释手的东西。
追忆童年像一剂减压药,每当烦闷时我都会想一想那个年代的故事,愁闷便能随风消散。
(李智勇)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曾燕通讯员朱慧倩深秋的龙圩区新地镇大同村,蓝天如洗、远山如黛。路旁,连片的水稻洋溢着丰收的稻香;河里,流水蜿蜒清澈,人在桥上能看见河底的细石和游鱼;村里,一栋栋黑瓦白墙的新居正在建设,村民...
梧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梧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