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本报记者 苏爱清 杨麦龙天传摄影:本报记者 苏爱清(除署名外)
2017年6月24日上午,位于香港威灵顿街的莲香楼座无虚席。这家鼎鼎有名的餐饮“老字号”,已有上百年历史,至今还坚持着传统经营模式。几位客人刚入座,一名年过半百的男侍应生立刻上前招呼,点茶、摆碗、注水一气呵成,很快,盖碗里就飘出普洱茶香。
“香港有影响力的传统茶楼已所剩无几,至今还使用‘焗盅’(盖碗)泡茶的就剩下莲香楼和陆羽茶室等少数几家。即使是莲香楼和陆羽茶室,现在也不使用六堡茶了。”熟悉香港餐饮业动态、近年专注于六堡茶文化推广的黄鹏绪,看着莲香楼里熙熙攘攘的场面,不无遗憾地说,“六堡茶以前可是香港茶楼的必备茶,一度占到香港茶楼黑茶消费总量的七成。”
如今,走马香港茶叶消费的各种场所,不仅是酒楼茶肆,就连散布于大街小巷的茶庄茶行,也鲜见六堡茶的踪迹。但是,翻开香港的茶叶运输与消费史,依然透着浓浓的六堡茶韵。
航路依旧“茶船”变
香港自1840年开埠以后,面向中国内地的货运中转产业就飞速发展。据台湾学者陈慈玉所著的《近代中国茶叶之发展》记载,自19世纪后期起,受中英之间的茶叶大战影响,广州港的茶叶出口锐减,港澳的茶叶中转出口却锐增。1880年以后,香港每年中转出口的茶叶都超过5000吨,出口的茶叶种类以武夷茶(乌龙茶)、红茶和黑茶为主。六堡茶,就是透过香港中转到东南亚地区的主要黑茶品种。
香港地区的人口激增,也推高了本地的茶叶消费。据《香港经济史》记载,1941年,香港地区的总人口达164万人,是1898年的5倍多。香港人口构成以两广和福建籍人士为主,这就决定了当地的茶叶消费以黑茶、乌龙茶和白茶为主。
梧州、广州、香港一衣带水,自梧州经珠江到香港,水路全程450多公里。在交通运输相对落后的时期,六堡茶依托“茶船古道”能快速输出到珠三角各大商埠,在香港地区的黑茶消费市场中一度占据垄断地位。
在近两百年的六堡茶输出香港的历史中,行驶于“茶船古道”上的“茶船”,其运行的种类、数量、方式都不断发生变化,由此也组合成一幅充满动感的航运画卷。
据《西江航运与腹地农业经济外向发展(1897~1938)》一文记载,最早往来于梧港航线上的都是木质帆船,随后“花尾渡”、驳船、汽轮等各型船只也加入运输行列。1897年梧州被迫开埠后,大量外资洋行的货船涌入梧港航线,使得这条航线空前活跃,到20世纪30年代后期,梧港航线上大大小小的机轮船超过200艘。梧港航线的运行,呈现出速度趋快、载重渐多、班次加密等特点,这为六堡茶的源源输出夯实了基础。
1958年就在港澳航线上工作的伍慎隆,退休前是桂江船务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他见证了昔日梧州六堡茶通过航运方式输出香港的历史。“1949年以前,梧州到香港已经有定期的货运轮船班次。”伍慎隆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堡茶通过水路输出更加快速和便捷,1966年前后,3艘马力可达600匹的新式货轮“桂海号”在梧港航线中投运,运输时间比一般货船节省一半。而且,这些货轮是分舱的,易吸味的茶叶在运输中得以完全与其他气味浓烈的货物分开,其品质更能得到保障。
时空变幻,航路依旧,“茶船”运输不断写出新篇章。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集装箱运输方式出现,包括茶叶在内的货物装卸大大提速。与此同时,船务代理渠道的拓宽及航运公司的良性竞争,也使六堡茶对港输出亮点频现。桂江船务有限公司1979年成立后,全面代理广西到香港的客货船运事务。1993年,梧州航运公司成立的梧港船务有限公司,也进入到船务代理领域。此后,在梧港航线的运输领域,梧港船务有限公司与桂江船务有限公司一直上演着“双雄会”。
茶商逐利各出招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香港茶楼酒肆生意兴旺,黑茶消费量极大。通过香港转口输出的黑茶,数量也是有增无减。为了在这庞大的消费市场中多分一杯羹,茶商们各出绝招。
茶楼酒肆的经营者打起了拼配的主意。由于六堡茶与普洱茶同属黑茶、价格便宜,而且口感甘甜、汤色醇厚,因此茶楼酒楼大量购进六堡茶后,将其作为一种原料茶拼配进高价的普洱茶中使用。
在众多茶楼酒肆中,“金山楼”酒家以用茶量大而著称。今年50岁的廖子芳,是香港资深女茶人,她小时候经常跟着家人去“金山楼”“名爵”等老式茶楼饮早茶。那时的茶楼茶叶消费量较大,为了方便随时用茶,茶楼酒肆大多会辟出仓库贮存茶叶。因贮存的茶叶多,“金山楼”1997年结业时,清仓销售的“号级”“印级”陈年普洱茶和六堡茶,几乎令香港的陈茶市场存量增加了一倍。
香港的茶商则动起了仿制的念头。当时内地的六堡茶出口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有些茶商由于无法买进内地出口的青毛茶,因此转去采购缅甸、泰国、越南、印尼等国家的毛茶,然后按照六堡茶的工艺加工制作后销售。
如今的黄新已是耄耋老人,在香港西营盘一处旧民房潮湿的地层,他还保留着一个贮存陈茶的仓库,那些陈茶都是他早年制作的。黄新坦言,当年,其父看好六堡茶销售前景,让他们三兄弟在香港开设茶行,制售茶叶,在供应当地茶楼酒楼的同时,也出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当时,茶行生产的原料除了部分使用“青毛茶”外,更多的是使用采购自其他国家的毛茶。后来,他曾到泰国与人合作办厂,用当地的“泰青”生产六堡茶,而这些茶叶有相当部分回销香港。
“‘港产六堡茶\’对内地茶叶出口香港造成了冲击,为了保护出口市场,德信行曾多次与香港当地的制茶商展开激烈商战。”林圣光讲起往事的片段时风轻云淡,但旁人不难从中感受到当年商战的激烈程度。
经销大戏轮番演
茶叶在香港到岸后,一出由出口代理商、“头盘商”、分销商、茶叶经纪共同参演的经销大戏就拉开帷幕。
2017年6月23日上午,阳光透过玻璃撒在香港利安茶行有限公司的办公区,明亮而柔和。63岁的公司董事林圣光,安坐于办公桌前,不时和同事们聊上几句。如果没人介绍,旁人或许不会想到,这位现今满怀闲适之意的老人,在未满20岁时就已是香港茶界举足轻重的“大人物”。
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内地调整茶叶购销政策,由此改变了港澳地区的茶叶经销模式。当时,内地供港茶叶的出口全部由香港德信行负责代理,而林圣光正是德信行“二人茶叶组”中的一员。
林圣光说,德信行对应的香港进口代理商(“头盘商”)曾有13家,而在“头盘商”之下,则是数量更多的分销商(也称“二盘商”)。德信行平日里监控市场,每到广交会举行时,他们又决定着参会茶商的名单,“入围”的香港茶商才能到会订购茶叶,而有候选资格的,就是“头盘商”或“二盘头”。当时,从内地销港的六堡茶分为“青毛茶”“六堡茶”“陈茶”三种,在与林圣光打交道的众多“头盘商”里,“东荣”“元亨”“协丰行”负责进口经销“青毛茶”,“永生祥”独家专营“六堡茶”,其他“头盘商”则可进口经销“陈茶”。
“头盘商”进口的六堡茶运输到港后,立即交由下线的“二盘商”分销。永生祥茶行有限公司会计经理郑永琨1970年入行,他至今还记得,茶行专营的“六堡茶”到港前,他就要通知好“二盘商”。运茶船一到码头,守在码头上的“二盘商”立即将“六堡茶”瓜分一空,各自装上货车运走。
六堡茶在“头盘商”和“二盘商”的层层分销,再到进入茶楼食肆的环节之间,还要经过“茶叶经纪”。据曾制售“港产六堡茶”的黄新忆述,20世纪60年代,全港的“茶叶经纪”最多时曾有过百人。到了20世纪70年代,经过整顿,在香港茶叶商会等登记执业的“茶叶经纪”仍有二三十人。
百年茶庄朱颜改
如今的英记茶庄庄士敦道分店,装修简洁而不乏现代气息,其店铺标识更是引人注目,红色菱形网底映衬一个黑色的“英”字,充满强烈的现代装饰感。与之相比,昔日的英记茶庄中环分店的装修风格则截然不同,明显简陋多了。
英记茶庄1881年由陈朝英在广州创办,1950年迁到香港经营后,生意越做越大,成为香港家喻户晓的茶庄。只是,在香港生活节奏加快、茶叶消费下滑的浪潮冲击下,这家百年老店也不得不进行经营风格调整,门面乃至产品包装增添了几许现代气息,而六堡茶等一些传统茶品则退出了其经销的柜台。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传统茶庄、茶行、茶楼在香港的辉煌历史停顿在了20世纪90年代。在茶商茶人的慨叹中,传统茶庄、茶楼“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剧情在香港接连上演。如今,在“永生祥”“利安”等坚守批发业的老派茶行里,已难以见到60岁以下的员工。而以门店销售为主营业务的“英记”“祺栈”等茶庄,接手的新生代经营者也改变了传统的经营模式,在门店中引入更多现代元素。
人间有悲欢离合,世事有兴衰起落。随着香港传统茶楼、茶庄的衰落,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六堡茶在香港的市场逐渐被普洱茶所取代,六堡茶这个茶品及其名称逐渐消失于公众视野。
传统的茶楼,传统的茶庄,再到传统的六堡茶,衰落的过程环环相扣,最后还有“茶船古道”上往来于梧港航线的茶船。进入21世纪以后,珠三角地区航运中转枢纽从香港转移到广州,使得内地到港的船运业务逐步收缩。如今,茶叶运输在桂江船务公司代理的货运业务中几可忽略不计,而其老对手——梧港船务公司更是早已退出市场。就连曾经掌控香港茶叶市场命脉的德信行,也结束了在香港的全部业务,仅剩下墙上的一块牌子。
六堡茶留给香港的,更多的是老茶人、茶商的无限追忆。
新闻推荐
左图:11月20日至21日,在梧州学院,185名志愿者参加无偿献血,献血量达59550毫升。近日,梧州市低温阴雨天气持续,街头无偿献血志愿者减少,血液采集量比平时明显下降,供血趋于紧张。市中心血站呼吁广大市...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