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素雅
三江交汇绿茵凝翠,数不尽的低丘缓坡,曾是让梧州人又爱又恨的地容风貌。因地少人多,梧州人开创了在山体一级一级往上建的民房,也就出现了“冲”“级”等带着明显地域特色的地名词汇。但是交通、卫生乃至最基本的安全需求,却是这些地块所不能满足的。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三到梧州,两次亲临平民冲,重点关注的都是当地居民的安居问题。
地灾整治:
让安全不再成为问题
梧州市地质复杂且十分脆弱,被列为广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冰泉冲、平民冲、石鼓冲(合称“三冲”)的房子多为挖山建房,房屋间距小、密度大、整体性差。市民林荣出生、长大甚至成家立室后的居所都是在平民冲,一家四兄弟十多口人住的房子就是紧贴着山体而建。
林荣清楚地记得,2006年6月8日,一场强降雨突袭,市区的山体出现崩塌、泥石流,依山而建的房屋首当其冲,损失最严重。那天,林荣与妻儿、兄长一家,冒着大雨用轮椅匆忙拉着半身不遂的老母亲转移。所幸政府部门挨家挨户上门通知群众撤离,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像林荣一样居住在山坡周围的居民还有数万人,在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下,怎样确保老百姓的人身和财产安全?2009年至2012年,梧州市委、市政府由“被动防灾”转变为“主动防灾”,开始实施“三冲”地质灾害综合治理工程。“三冲”整个规划区面积约1050亩,计划拆除面积约60万平方米,共搬迁安置居民6166户28695名。
为了安置从“三冲”转移出来的近3万人,梧州市建设了富民路原碳素厂和枣冲两处安置房小区,并从房地产市场中购进一批不同层次的房屋,共准备了5128套中、低价位的安置房,每平方米房价较市场价低50元至1000元。通过货币化安置,大批量的“三冲”居民购置市区的安置房源,实现了自己的安居梦。
“现在,我们住的房子又大又亮,出行也很方便,最重要的是下大雨时我们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林荣满意地说。
出棚进楼:
摆脱逼仄的居住环境
随着国家治理棚户区的政策密集出台,在中央政策倾斜支持下,棚户区改造迎来全面提速。2013年至2017年,梧州市计划实施棚户区(危旧房)改造70618户,改造目标任务总数位列全区第二。其中,市本级重点改造包括百花冲片区、工厂一路片区、新兴一路片区、富民片区、河东旧城片区等在内的集中成片棚户区,近万户约三万人的整体搬迁安置。
其中,处于白云山脚的百花冲棚户区改造项目,系近年棚户区改造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处的人居环境不仅卫生条件差,“一线天”等安全隐患多,而且是治安管理的重点难点。居住在此处的居民绝大多数都是收入较低的群体,无力改善居住条件,随着棚户区改造工程的实施,许多居民得以“出棚进楼”。
50多岁的市民陈初霞当年就是在百花冲东一巷出生的。她回忆说,百花冲片区的房子是住户们沿着山体一级一级自行往上建起来的,因为没有统一规划及排污配套,初时的房子连厕所都没有。后来木屋改成了砖木屋、砖混屋,房子变结实了,配套设施却越来越残旧老化。清晨上班时间,睡眼惺忪的邻居们拿着痰盂在公厕前碰面,年轻人在公厕门前排队如厕的场面也是司空见惯。
2015年9月,梧州市百花冲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陈初霞与其他棚改居民一样,领取补偿款后购入新居。孩子上学近、门前进超市、娱乐有设施,陈初霞一家搬进小区楼盘后享受着宜居生活的便利。
圆梦安居:
让群众从蜗居转向优居
拆旧、腾地,购新房……一个个旧改项目的实施,不仅为群众提供了更好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发展腾出了更多空间。此外,棚改工程还同时推进非搬迁类旧住宅小区的综合整治,开展道路修复、给排水、照明、综合管线和建筑立面改造等项目建设,促进了市容环境提升和公共配套设施完善,惠及更多居住在老旧小区的市民。
为满足群众多方面需求,使项目顺利推进,梧州市积极探索和推动货币化安置及“以购代建”政策,对市区内可用于保障性住房、棚改和旧城改造安置的房源进行摸底调查,收集本市存量房源,研究出台梧州市相关配套方案,丰富安置房源和安置方式。如今,各个棚改项目都制定有详细的房屋征收与补偿安置方案,动迁组工作人员根据补偿标准和奖励政策开展具体工作,为搬迁户争取最大利益。
在地灾整治和棚改安置的过程中,6万多名居民得到货币化安置,乘着好政策的东风圆了安居梦。货币化安置的加速推进,一定程度上也助推了房地产销售和投资的增长,越来越多外来房地产开发商为实现梧州人安居乐业升级改造的住房而来。彰泰来了,恒大来了,碧桂园来了……更多的梧州市民享受到了现代物业楼房的便捷。
新闻推荐
海关全面推广实施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改革 以企业为单元促进创新发展
本报讯(记者曾燕通讯员肖海波莫竣元)记者从梧州海关获悉,全国海关系统从今年6月21日起全面推行以企业为单元加工贸易监管模...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