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梧州市富民路,一间私人办的寄生茶历史文化馆很是引人注目,这个文化馆里洋溢着寄生茶香。文化馆的主人陈碧霞已经70多岁,她对寄生茶有着深厚的感情。
陈碧霞的爷爷和父亲,都曾驾着自家的小货船在西江等地做寄生茶、六堡茶的运输贸易生意,这让她自小就对梧州寄生茶十分熟悉,同时也喜欢桑寄生茶。如今虽然已年逾古稀,但她仍坚持投身于桑寄生茶研究中,希望可以利用梧州寄生茶的产地资源优势,在梧州传统寄生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寄生茶产业。
2015年,陈碧霞成立了梧州市寄生茶历史文化馆。馆里的摆设别出心裁,展桌上放着各种寄生茶标本,墙壁挂满了有关寄生茶的诗、文、书、画,以及介绍寄生茶历史的资料,馆里还再现了长洲桑寄生种植户用小船运送桑寄生的情景。在文化馆里,还收藏着一截据称是当年进献给慈禧太后治疗顽疾的响水桑寄生“贡品之树”的树干。馆里的点点滴滴都与寄生茶有关,陈碧霞希望通过展馆把梧州寄生茶的历史文化展现出来。
陈碧霞的寄生茶历史文化馆摆放的寄生品种丰富,除了桑寄生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寄生茶,如松树寄生、枇杷寄生、山楂寄生、棠梨寄生、龙眼寄生等。在梧州市寄生茶历史文化馆后的走廊上,还摆放着一盆盆各种各样的寄生茶植物,这是陈碧霞近年来培植的寄生茶植株。2018年,陈碧霞与梧州学院教授田春林等人达成共识,决定携手发展寄生茶产业。在梧州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他们成立了梧州市寄生茶研究会,致力推广梧州寄生茶文化,进行寄生植物保健功能和药理分析,研究推广寄生植物规模栽培与种植等内容。
如今,陈碧霞和她的搭档们正致力于在梧州周边地区建设规范化的寄生茶种植基地。陈碧霞希望,在传承梧州寄生茶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入更多的现代技术发展深加工产业,让曾经饮誉海内外的梧州桑寄生茶再次发出耀眼的光芒。
新闻推荐
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烧柴、烧煤,到如今天然气管道遍布居民区,使用的生活能源改变,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梧州的发展 新能源成就新生活
本报记者谢韵上世纪50年代,梧州居民生活燃料以柴炭为主。“想起当年,我们做饭、烧水,主要靠的都是木柴。可是木柴生火麻烦,还...
梧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梧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