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肖旻泰李慧
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市公司广西梧州中恒集团生产核心主导产品的子公司,也是国家级综合型高新技术制药企业和中药“老字号”企业。其主打产品中华跌打丸是目前我国唯一使用“中华”商标的药品,1980年被评为国家医药总局优质产品、广西名牌产品,1983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银质奖,具有消肿止痛、舒筋活络等功效,用于治疗挫伤筋骨、新旧瘀患、风湿骨痛等疾患。
中华跌打丸于1959年7月投产,60年来长盛不衰,在大众中树立了上佳的口碑。这颗小小的褐色蜜丸,见证了梧州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也凝聚了一代代医药人的济世仁心。
1.药方来历颇具传奇色彩
中华跌打丸的药方来历颇具传奇色彩。
1958年,梧州市中药厂作为梧州市开业医务人员大联合机构的附属加工厂而设立。厂址选在大中上路一间面积仅30平方米的车库内。建厂初期职工仅10人,他们搜罗民间药方,自带箩筐、锄头上山挖采药材,再靠三把柴刀、两副脚踏研船和一口铁锅,炼制成联合机构下属各门诊部、民办医院所需的药丸和药散。
当时,国家中药饮片供应不足,跌打类药更是奇缺。1959年,梧州市中药厂组织医师选方,由跌打大夫陈铁贡献的少林“急性子散”被选作基础方。这副药方据传是清末民初时期,一名少林僧人落难为陈家所救,僧人作为报答的馈赠。陈家原为商贾,得此方后一直将其束之高阁。上世纪40年代末,族人陈铁改行行医,通过浸泡研磨法将少林“急性子散”方中的草药捏制成丸,用于治疗跌打损伤,颇为灵验。
选定“急性子散”后,时任梧州市中药厂副厂长的区龙祐,组织医师改良药方,除去原方中的葫芦茶,加进土三七,减少方中有毒性药物的分量,最终定下过岗龙、半边莲、鹿衔草、鹅不食草等27味药材,由中药厂开始进行作坊式生产,供联合机构下属各诊所使用,少量外销。
1960年,梧州市卫生局的廖寿龙为这种治疗跌打损伤的药丸起名为中华跌打丸,次年,经梧州市卫生局批准,中华跌打丸正式投放市场。
1963年,时任梧州市中药厂副厂长的吴子清组织第二次修改药方。征求了众多内外科医生的意见,梧州市中药厂除去鹿衔草等4味不常见的药物,加进独活、桂枝等9味中药,此方经临床验证有效,作为2号处方。
历经五十余年的发展,中华跌打丸的药方经过一代代医药工作者的临床应用,以及进行药理、毒性等方面的实验,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牛白藤、牛膝、鹅不食草等32味中药组成的配方(中国药典2015年版记载)。
上世纪80年代,梧州市中药厂曾授予当年献方的陈家一块“妙方济世”牌匾。陈铁之子陈永强曾任梧州市中药厂跌打丸生产车间主任,他感慨地说:“如今的中华跌打丸,是从少林秘药,到父亲所献单方,再由历代医师改良,药味几经增减精炼,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其扎根于我国深厚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土壤,是广大医者的心血结晶。”
2.制作流程彰显匠心品质
一颗中华跌打丸从生产到出厂,需经药材加工、配料、粉碎、炼蜜、混合、制丸、包装等工序。六十年来,中华跌打丸的生产工艺经历多次革新,而始终不变的是制药人精益求精的匠心品质。
1959年10月,梧州市中药厂迁往角嘴路15号的一座两层厂房,该厂房上层是仓库和晒药台,下层用于制药和包装。一位老职工回忆道:“那时,我们用研船将药材研成粉末,用柴火将蜂蜜、黄糖、白糖、淀粉浆熬成胶,将药粉糖胶放进药臼手捣混合后再搓成丸,成品最初用纱纸渗蜡包裹,后来内外包装改用蜡纸、电木壳。”当时,中华跌打丸已在全国打开销路,但由于是纯手工生产,产量一直不大,1963年的产量仅为354.7万枚。次年,梧州市中药厂购置了电磨、电动筛等10台电动设备。
1965年,梧州市中药厂转地方国营,厂址迁往蝶山二路,并先后购置混合机、出条机、蒸汽炼蜜夹层锅等设备,实现半机械化生产, 但入壳、醮蜡、入盒等工序仍需人工完成。上世纪70年代,梧州市中药厂工会开展“高产能手”“质量竞赛”“技术表演赛”等劳动竞赛。虽然机械化水平偏低,但1969年至1976年,中华跌打丸平均年产量竟达6718.2万枚。1973年至1983年,梧州市中药厂的配粉、搓丸、包丸、入壳等班组共获得15次市先进集体、文明集体称号,一份份荣誉成为半手工半机械化生产时代的独特印记。
1991年,市中药厂、制药厂、第二制药厂、第三制药厂四家国企联合组建梧州市制药企业联合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机械化水平也越来越高;2003年,企业通过资产重组,成为中恒集团控股的子公司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后,梧州制药集团在梧州市工业园区建成占地面积达1500亩的现代制药科技工业基地,这是全国最大的中药现代科技生产基地。
梧州制药集团口服固体制剂车间(原跌打丸生产车间)副主任方任全介绍,如今,车间使用的是现代生产设备与工艺,这使跌打丸的生产质量与效率都得到了提升。车间使用真空炼蜜罐,这能降低炼蜜的温度,使生产效率明显提高;炼制后的蜜浆与药粉在双出料混和机中充分搅拌,再经过出条、分粒后制成一颗颗药丸,通过流水线的传送带送到机器入壳、醮蜡后,送到外包装车间进行人工装盒。“目前车间员工约100人,大部分在外包装工序,跌打丸年产量已超18250万枚。而上世纪90年代初,车间每道工序的工作都要上百人才能完成,跌打丸年产量仅为9000万枚左右。”方任全自豪地说。
3.施援送药治疗受伤群众
1966年,中华跌打丸获自治区卫生厅批文,开始远销大江南北,以质优、价廉、疗效可靠的优点,成为当时跌打治疗的首选。
企业的活力源自不断创新。1969年,根据中华跌打丸方,梧州市中药厂试制成中华跌打酒,1983年获批准生产;之后,企业又开发出更适合现代人服药习惯的小蜜丸、水蜜丸等剂型。2004年,梧州制药集团通过了国家严格的GMP认证,“中华”商标下辖药号达300多个。
技术创新促使了市场份额不断扩大。1981年,“中华”牌商标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注册证。此后,中华跌打丸产销量逐年上升,畅销全国29个省市,少量出口香港地区,以及东南亚一带;1987年,中华跌打丸销量已占国内同类产品的51.6%,得到医患的广泛认可。
中华跌打丸也出现在许多有需要的地方。1975年3月,梧州市中药厂增产500万盒中华跌打丸,支援辽宁营口地区抗震救灾;1976年8月,增产500万盒支援唐山抗震救灾。2001年,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大量人员受伤,梧州制药集团发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赶制一批中华跌打丸发往美国。此后,在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鲁甸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中,梧州制药集团同样积极施援送药。
随着“十三五”医改新政落实和“健康中国”战略全面实施,中医药迎来新的高速发展期,梧州制药集团也加大了中华跌打丸的营销力度,利用会议、活动、媒体、网络等渠道,向全国各地终端市场推广。
迈入新时代,企业加快了改革创新的步伐,但是,医药人济世为怀的医者仁心终不改变。
新闻推荐
最近,笔者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至八十年代前期,梧州市很多家庭都养鸡的事。那段时期,由于国家实行了粮食定量配给制度,在定额...
梧州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梧州,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