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赖新云通讯员许海峰
对蜂农来说,最无奈的事莫过于蜂产品难卖。
这样的状况,就出现在藤县新庆镇最大的养蜂村同敏村。八九年前,该村300多农户中有养蜂户百来户,眼下这个数字降到了20多户,其中拥有近百箱中华蜂的“大户”仅4户。
“因为远离城市且处于同敏水库库区,气候适宜、花期长,村里所产荔枝蜜、龙眼蜜、山花蜜很受欢迎。可是,蜂蜜质量再好,你也不能指望乡邻年年买,毕竟每公斤蜂蜜要二三十块钱。”村委会副主任李高强的一席话,道出了养蜂户数量锐减的原因:顾客多是乡邻,既不稳定,其数量、购买力也很有限。而且,仅依靠零售的方式,销路难以打开,承载不了太多养蜂户。
蜂农岑国荣就经历了这一轮“淘汰赛”。他回忆说,最严峻的时候,有些养蜂户一年能收获上万斤蜂蜜,两三年都卖不完。而且,价格战让养蜂收益大减。看不到希望的蜂农纷纷转行。岑国荣也依据销售情况,逐年缩小养殖规模,直到目前的80多箱。
尽管如此,岑国荣还是全村公认的“大户”,可老岑认为这个称号言过其实。因为,在平南、蒙山等养蜂大县,即使是养殖规模小的蜂农都有上百箱蜂。岑国荣说:“如果有稳定的客户和销售渠道,我还得再增加几百箱蜂,另外把在外打工的大儿子叫回来创业。”
近日,记者来到岑国荣的放蜂场,只见山坳里摆放着80只蜂箱,耳边尽是蜜蜂的嗡嗡声。老岑正在查看蜂箱,他嘟囔着介绍去年的行情,“去年收了四千多公斤蜜。”
“销售情况咋样?”“除了少部分春蜜,其余都卖完了!”岑国荣的回答干脆利落。
他叹了口气又补充道:“没卖到好价钱!”原来,割完春蜜,老岑就开始跑销售,除了为县城一些客户提供送货上门服务外,他还沿各村镇叫卖,春蜜卖到每公斤30元,冬蜜为每公斤40多元,售价每公斤比市场价便宜了10元至20元。
和岑国荣相比,去年同样收获四千多公斤蜂蜜的霍柱明就没有那么幸运,到现在还有数百公斤蜂蜜滞销。不过,霍柱明显然更有经济头脑。在坚持传统零售方式的同时,他还在工商部门注册了土蜂蜜销售部,并在淘宝网上开起网店,将蜜蜂卖到了深圳。
虽然如此,霍柱明仍对自己的市场不满意。他说,卖蜂蜜的网店太多,几天都难拿到一个订单。而且,在深圳每公斤春蜜可卖到60元至120元,冬蜜可卖到110元至150元,但销量不大。
“除了口口相传,我们的产品优势体现不出来。不过,我们的蜂蜜品质绝对过关。”同样身为养蜂户的霍柱标插话道。他说,出于对延长报质期、提高品质的考虑,养蜂户们都选择割取成熟蜜(一种既未加入任何人为物质,也未从中提走任何物质,经蜜蜂充分酿造的健康的天然产品。该类蜂蜜营养价值最高,保质期最长),可销售渠道、质量认证等方面的缺陷消弭了这个优势。
销路不畅带来的并不只是养蜂规模难扩大的问题。因为出路少,村里的青壮年多选择外出打工,致使村里留守儿童增年增加,同敏小学180多名学生几乎全是留守儿童。同敏小学校长岑柱南说,如果蜂蜜销售渠道再稳定一些,年轻人也就可以返乡养蜂了。
令人稍感欣慰的是,同敏村蜂蜜销售渠道不畅的难题近日有了转机。6月初,在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协调下,市甜蜜家蜂业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来到村里,和蜂农洽谈收购事宜,并达成长期合作的意向。梧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今后将加强与养蜂户的联系,指导他们按照国家出口备案基地的规定加强管理,进一步促成村民与甜蜜家公司的合作。
新闻推荐
一个个投资过亿的项目迅速崛起、千亿级的产业园区加速实施,一系列制约发展的瓶颈难题有效破解……盛夏时节,记者进园区、访企业,走工地、看项目,随处可见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切感受到...
藤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藤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