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的前夕,藤县太平镇从事米饼生产的经营户开始忙碌起来。绕着村子走,扑鼻而来的是满满的爆糯米和炒花生的香味。
米饼是藤县有名的传统小吃,太平镇则是藤县米饼的主产区。春节前后,当地的群众或者外地的过客到太平都不忘把米饼带上,或带给家人品尝或送亲戚朋友,一起分享美食。村民黄海钦是太平镇制作米饼的一把好手,近日,笔者在太平萃香食品厂见到了这位年近古稀的老师傅,并向他了解米饼的制作工序。
制作工序并不简单
藤县北部的乡镇过年有制作米饼的习俗。米饼是春节走亲戚必备礼品,其饼皮所用的料是糯米粉混合籼米粉,馅多以炒花生、芝麻和红糖或白糖为主。
黄海钦还记得,进入腊月,父辈们已开始准备糯米和籼米。第一步就是淘米,淘米看起来简单,但淘得如何是关键。做米饼的米要用热水洗,这样米才洗得干净、洗得透,而且也较容易晾干。晾干的大米就可以放到铁锅中炒了。炒米是个辛苦活,要不停地翻动,否则米容易烧焦,白色的米炒至金黄色,这样才算炒好了。炒好的米接下来就是磨米。除了炒米辛苦外,磨米也要花不少工夫。过去农村磨米是用大石磨,抓一把大米放进石磨里,不停地人工转动石磨,碾碎后再放一把米。有时磨的米粉粗了些,还得用筛子筛一遍,将粗粉再磨一遍。“现在好多了,直接用机器代替了石磨,节省了不少时间和人力,也减轻了劳动强度。”黄海钦说。
米粉磨好后,就该润米粉了。黄海钦告诉我们,刚磨出来的米粉太干燥,还得润粉,就是把洗干净的菜叶直接盖到铺开的米粉上面,十天八天后,等米粉吸足了菜叶的水分就可以和粉了。和粉是把米粉和糖浆一起放进簸箕里,用手不停地搅拌,直至米粉与糖浆均匀混合。米粉和好后,就进入打饼的步骤。那时候饼模是木制的,上面刻有祥禽瑞兽、花草树木或者福禄平安之类的字样。做饼是全家都能参与的活,大人小孩围在一起,把和好的饼粉放到饼模中,一般用白糖和炒好的花生、芝麻,或加上一片切得很薄用糖淹过的肥猪肉做馅,再放上第二层米粉,用饼模盖将饼压紧,取出来放到竹筛上。最后将做好的米饼放到烧开的水上蒸,十来分钟后香喷喷的米饼就可以出锅了。
传承工艺网络售饼
黄海钦说,他的一生与米饼有割舍不断的情怀。十来岁时,黄海钦就从父辈那里学到了米饼的传统做法。成家后,黄海钦开始做米饼走街串巷叫卖,挣钱补贴家用供孩子上学。黄海钦做米饼用料足、价格公道,因此很受消费者欢迎。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十多年来,农村里做米饼的人越来越少了。若干年后,要是没人做米饼了,这门手艺岂不是要失传?为了把这门手艺传承下来,黄海钦将米饼制作工艺手把手教给了他几个孩子,如今,他的儿子黄自杰等仨兄弟继承了父辈的手艺,在镇上租地建起了太平萃香食品厂加工厂,实行规模化生产,年产米饼1000万只,黄海钦则当起了技术顾问。
虽是规模化生产,但太平萃香食品厂依然主打传统牌,讲究用料,选用的是本地产的糯米、高粱、黑糯米、花生仁、芝麻仁、瓜子仁、水晶肉等材料,没有任何食品添加剂。并且在制作过程中尽可能采用传统工艺和手工制作,除了糯米粉是用打粉机打磨以外,所用的饼馅和糯米饼的成型都是用纯手工制作。产品严格按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实施生产,并已获得QS食品生产许可认证。
在去年太平萃香食品厂参加了第24届广西科技活动周,其所展销的“萃香米饼”大放异彩,光顾品尝购买者络绎不绝,活动周期间共销售米饼350箱,接到来自南宁、百色、柳州、桂林、防城港等地的订单超过5000箱。
如今,在太平镇,除了“萃香”米饼外,还有“来利”、“桂香”、“德胜”等较大的米饼厂家。太平米饼也不再是春节独有的应节食品,而是日常零食。不少厂家在网上开通了米饼销售点,让太平米饼香飘四方,更让不少在外工作的游子,通过网购也能品尝到来自家乡的味道,记住乡愁。太平萃香食品厂在2014年中秋节后,在淘宝网开通了米饼销售点,至今已在网上销售了100万只米饼。
新闻推荐
■新春走基层 翻地种花生 播下新希望 ——贫困村藤县埌南镇黎寨村春种见闻
2月20日,在藤县埌南镇黎寨村,村民使用拖拉机和耕牛犁地种植花生。颜桂海 摄本报记者 颜桂海 “突、突、突……”这边开拖拉机犁地的隆隆机器声,那边用耕牛翻地的吆喝声此...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