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这些果苗长势多好。”日前,在藤县天平镇保燕村大化组,村支书何学文指着连片绿油油的砂糖橘果苗向十来个村民说。谁也想不到,这里原来是一片荒芜的沼泽田。
保燕村原是自治区级贫困村,近年在各方帮助下,村里进行了农田整治,开挖排水渠、抬高田垄、修水泥机耕路,烂田成了良田,村民们陆续种上砂糖橘。
“技术和销路有没有保证?”村民黎家倡想到早几年同村的何智勇几亩粉葛烂在田里的事,心里就发怵。“今年初的长时间低温阴雨天气确实少见,但我们村的砂糖橘以前能卖到三块多一斤,谢祖乐的50亩砂糖橘就卖了40万元。”何学文接着说,这两年驻村“第一书记”林伟宁积极联系上级部门帮扶,保燕九个自然村基本通了水泥路,村里与县、市的农技部门挂了钩,技术和运输基本没问题。
“那今年我也要种15亩砂糖橘。”黎家倡说完,其他村民纷纷表示要种砂糖橘,没有人力也想将田租给别人种。
“基础设施好了、有了资金技术,还得有榜样以增强村民的信心,我今年打算再种50亩速丰桉。”何学文告诉笔者,近两年保燕村按照“基础先行,榜样引领”的扶贫思路,筹资200多万元用于村路、桥梁、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同时通过党员、经济能人示范带动,发展种植砂糖橘700多亩、速丰桉近3000亩、棉花50多亩、无核黄皮果树120亩,初步形成了“一村多品”格局,村民收入增长较快,保燕村已在去年底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
本报通讯员郑彬昌
新闻推荐
2月17日上午,一位老奶奶搀扶着一位近百岁的老伯到藤县公安局。老伯激动的拿出一个钱包,握着民警的手:“快帮我联系一下钱包的失主,小伙子该急坏了……” 原来,这位老伯叫陈永福,1919出生,1986年从县...
藤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藤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