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长安区以“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目标,围绕“五个美丽”的建设要求,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美化、绿化、亮化提升行动,以“要干就干最好”的决心和魄力,以“事不过夜、马上就办”的效率和速度,补齐短板,拉高标杆,全区上下拧紧思想的“螺丝”,上紧行动的“发条”,围绕规范保洁队伍、夯实环卫基础、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经费投入、严格监督检查、健全长效机制等重点,精准发力,真抓实干,努力擦亮长安山清水秀“绿富美”的金字招牌,助推大西安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
4月20日,长安区主要领导连夜深入杜曲街道三府衙村实地查看生活垃圾整治情况,要求全区举一反三,对农村垃圾处置进行全面拉网式清理排查。21日、22日、23日,长安区连续召开四次专题会议,对全区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推进。同时,成立督导组,逐村逐点检查,保证问题整治到位不再反弹,对不作为、慢作为的严肃处理。
4月21至24日,在长安区郭杜、滦镇、子午等21个街道,由保洁员、网格员组成的清洁队全员出动,深入背街小巷、河渠两岸进行地毯式大清扫,由街道综合执法、市容部门工作人员组成的巡查队,边查边改,逐个整治不留死角。
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长安区将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任务,逐层抓细抓紧抓实,层层动员部署落实,认真完善“村收集、街转运、区消纳”处置模式,研究制定《长安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重点对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九大行动”进行安排部署,力争到2020年完成200个以上行政村人居环境整治任务,实现生活垃圾处置体系基本完善,村容村貌干净整洁,群众人居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
大力夯实硬件设施配备,持续提高垃圾处理能力。长安区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采取站罐结合、以站为主、以罐为辅的形式,强力推进农村垃圾收集处理设施建设。加紧建设鸣犊、引镇垃圾压缩站,购置移动式垃圾压缩车辆,提高垃圾收集、转运频次,最大限度地处理生活垃圾。在压缩站未覆盖的街道,分期配置固定式或移动式生活垃圾压缩站,实现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年底,全区将新建农村生活垃圾压缩站5座,新配备移动压缩转运箱18台、勾臂车14辆、密闭式垃圾集装箱720个、移动式垃圾桶4000个,以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逐步提高垃圾处理能力。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积极推动农村垃圾转运。今年3月份,长安区赴杭州、青岛、厦门、龙岩等地围绕垃圾处理项目进行学习考察。目前已委托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结合长安区实际,制定《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建管项目实施方案》,正在加紧完成可研报告、实施方案编制和生活垃圾压缩站建设用地选址等立项前期准备工作。
全面理顺环卫管理体制,建立全区垃圾处理体系。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村垃圾分类、农村公厕建设等职能划归区城市管理局,统筹推进全区城乡生活垃圾管理工作,加快实现农村环境卫生管理系统化、专业化、市场化。
持续加力推进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在2017年成功试点的基础上,长安区以实现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秦岭北麓沿线全覆盖为目标,继续推行实用的“二次四分法”和“垃圾银行”运行模式,引导鼓励村民支持垃圾分类工作,以积分、奖励等形式调动群众积极性,逐步养成垃圾分类的行为习惯。
据了解,今年以来,长安区紧锣密鼓发起农村环境卫生春季攻势,集中在春节、清明等节日开展专项整治活动4次,组织环卫巡查70余次,出动人力4.2万余人次、机械1800余台次、清运车2000余辆次,重点整治农村垃圾乱扔乱倒等脏乱差问题,整改问题500余个,整治卫生死角900余次,清理垃圾2000余车,农村环境卫生显著改善,一个个“有颜值”“有气质”的宜居美丽乡村,风景如画,让人流连忘返,成为大西安亮丽的乡村风景线。通讯员 杨丹
学习贯彻十九大
追赶超越看长安
新闻推荐
4月21日,南门广场上的仿古舞蹈吸引了很多游客驻足欣赏。记者窦翊明摄如今在西安旅游,是这样度过一天的:早上在城墙边吼一段秦腔,中午去回民街寻美食发抖音打卡,下午再来永兴坊体验一下“摔碗...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