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长安新闻 > 正文

常家湾的“镰刀会”

来源:西安晚报 2019-01-06 05:31   https://www.yybnet.net/

常家湾村街景编笼子的笤子村民编好的笼子席立仁演示编笼子

灞桥区的常家湾,是西安地区出产竹笼、笤帚有名的村子。常家湾的笼,曾经享誉关中大地和甘肃、宁夏地区,凝聚着常家湾人的勤劳和智慧。

村子东依白鹿原

西临浐河岸

我家也在灞桥区,但离常家湾很远。小时候听大人讲,常家湾是个编笼村,但常家湾在什么地方却不知道。

1963年冬,我在村里办黑板报时,西安市文化馆干部南子仲老师找我,了解农村文化活动情况,在我家住了好几个月,和我一炕滚。他不但帮我修改剧本,教我如何写快板,还要去邻村调查了解情况。晚上他坐在被窝里,双腿撑着画板夹,趴在上面编写大型秦腔剧《常家湾》。

我问他,怎么想起写常家湾?他说他曾在常家湾住过一个多月,那里有些事挺感人的,尤其是那个村编竹笼的故事太感动人了。

我从南子仲老师的口里,才知道常家湾当时是灞桥红旗公社最南边的一个村,和长安鸣犊接壤。村子在浐河滩里,距纺织城20多里。

有一次,我和南子仲老师骑着自行车,一同到常家湾转悠,才发现这个村大得很。一村分了十个生产队,街巷就有十多条。半引公路从村中间穿过,将村分为两半。让人奇怪的是,村里有些土墙上画着竹笼大的白灰圈,我好奇地问南老师:“墙上画白圈干啥?”他说:“狗害怕拴,狼害怕圈。画圈是吓狼呢!”这不由让人打哆嗦,我问:“这里还有狼吗?”南老师肯定地说:“有!”

我们又在常家湾周边转悠了一圈,最让我感兴趣的是紧贴村西的浐河岸边,有整整齐齐两千多亩稻田,如花格格布面,铺在地上,加之潺潺的流水声,我好似醉入梦境,感叹道:“啊!这和江南有何区别!”

常家湾东依白鹿原,西临浐河岸,北靠高桥村,南接今长安区。村民以常、席、周三姓为主。这里环境优美,民风淳朴。这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相传,很早以前,浐河经常涨水,冲毁两边的良田。明朝时,出了个常遇春,是朱元璋旗下大将,他擅长用鞭,有一次浐河发大水,他将钢鞭投入河中,顷刻洪水退去,浐河绕过常家湾,沿西岸向北而流,从此村民再也不受水害,因而,将村庄命名为常家湾。

进山割笤子前

先要举办“镰刀会”

自我初识常家湾之后,就对这个古老的村庄有了特别的感情,就连买竹笼都要买常家湾人编的。

有一次,我去三殿村上三月三清明会,不但自己买了一对常家湾人编的小竹笼,还介绍他人也买常家湾人编的竹笼。常家湾的竹笼,底平筐圆,笼鋬结实,样子好看,质量高,经久耐用。这里的村民流传着:“先有常家湾的笼,后有西安城”的传说。更有人说,修筑西安城担运灰土,就是用常家湾的竹笼。

那时,常家湾村民编笼主要用的是松花竹笤子。上山割笤子,可不比在地里劳动,既辛苦又艰险,山里气候变化异常,若遇到狂风暴雨,还会有生命危险。

近日,为了解常家湾编笼的情况,我专门去常家湾走访,下车后在村口碰见一位高个老先生,便问:“你们村现在还有编笼的吗?”老先生说:“你到十七街道西头第三家找席立仁去,他是老行家。”

于是,我就按老先生所指的方向,找到了席立仁家。我一踏进他家门,就看到他家门房里、四面墙壁,全靠着缠好的笤帚和竹笤子,两只老笼里装满了莲花叶子,院中还晒了好多玉米。久居城市的我,又吸到了农村的新鲜空气。

席立仁从屋里出来,客气地让座倒水,问我有什么事。我将来意说明后,他很诚恳地将他们编笼的故事,从头说到尾。

他说,解放前,村民虽是一家一户过日子,人心却齐。上山割笤子,大家都是组织在一起,搭帮成队,至少都有二三十名,甚至成百人上山,相互照应,相互帮助。

割笤子的主要工具是镰刀,全村按镰刀的多少,分成六个“社”(组)。每年夏收一毕,就要上山割笤子。为了给人们壮胆,进山之前,村里先要举行一次隆重盛大的“镰刀会”。“镰刀会”主要的仪式是祭奠山神、土地,以托神灵保佑进山割笤子的村民人身安全。每年农历七月十七日,是“镰刀会”的举行日,会期两天。头一天,青壮年们身挎镰刀,敲锣打鼓,抬着鞭炮,在众乡亲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前往村里大庙前祭奠山神和土地。之后,还要唱两天三夜的大戏。第一天在本戏开演前,必须先唱《天官赐福》、《土地坐堂》等三折安神戏。第二天,主要演做官执政为民的戏,以感恩席高举老先生。

我问席立仁,席高举是什么人,村民为什么要感谢他呢?席立仁继续道:“席高举是常家湾人,热心公益。他在泾阳开设‘万灵堂’药铺,见乡亲们进山割笤子很是辛苦,路经长安引镇时,还得缴纳厘金(过路费)。他见不公平,就大义凛然去省府呈报实情,省府终于在民国十七年免除了村民割笤子缴纳厘金的规定。因而,村里每年‘镰刀会’期间,都要为席高举老先生安排一天专场演出。”

席立仁说,旧社会政府也不管农民安全不安全的,农民只好寄托神灵保佑,人们把“镰刀会”当作进山割笤子的精神支柱。

割笤子这活儿

辛苦又危险

“镰刀会”开罢,进山割笤子的壮汉们,腿裹麻毡,脚穿厚底鞋,腰挎镰刀,肩扛扁担,搭帮结队,就进山割笤子去了。

进山割笤子,辛苦又危险,不管进山的人,还是留在家里的人,都是提心吊胆的。这里的人形容进山割笤子是:“走的猴子路,吃的猪狗食,两头不见日,饿了啃干馍,渴了喝凉水,手持镰刀,脚踏竹茅,顶风冒雨苦煎熬。”

席立仁说,他们进山割笤子,住在山口的客店里,每天不等鸡鸣就起床,喝一碗玉米糁子。怀里揣上几个黑馍,就上山了。山谷里沟深林密,狼虫虎豹经常出没,为了彼此不致走散,人们相互喊着号子。

劳累一天,身子骨十分疲惫,待到黄昏,大家又喊着集结的号子,将割好的笤子,一捆捆搬放在一起,再滑下沟底。笤子放完,然后选定一棵大树,在树根拴一条绳子,人才抓住绳子溜下谷底。大家再将一捆捆笤子用扁担挑到山口客店的门前,堆积成山,然后,再用骡子驮或马车运回村子。

山里的气候变化多端,天上看着是红红的日头,一阵狂风刮过,就电闪雷鸣,瓢泼大雨,下得天昏地暗,人们只好躲在巨石下或山洞里。在躲避中,有人将腿跌伤,有人将手划破,更有人踩在竹茬上,将脚戳个窟窿。甚至有人稍不留神,从陡峭的悬崖上摔了下来,落得终身残疾。席立仁说:“我们村二组周彦文老汉割笤子时,遭遇大雪袭击,将腿摔伤,在山里无法及时医治,抬回来时,伤口已化脓,拉到医院,只好截去一只下肢,落得终身残疾。尔后老汉不能进山割笤子了,就静心坐在家里编笼。全村编笼的,数他和六组常崇太编得最好。”

上世纪五十年代

是编笼最兴旺的时期

常家湾编笼的传统,由古代到民国,由民国到全国解放,一直代代相传。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常家湾编笼最兴旺的时期。当时进山割笤子,一去就是一二百人,割的割,运的运,编笼的编笼,销售的专管销售。除了进山割笤子,他们还从宁夏进笤子。先是用马车运输拉笤子,后使用汽车运,再后来竟然用火车从宁夏运回笤子。

在编笼工艺方面,他们精益求精,将割回的笤子,分成“笋笤”和“老笤”两类。用“笋笤”编笼底,“老笤”编笼帮,余下更老的笤子,缠笤帚。笼鋬用料都精心挑选,笤子用烟熏火烤后,变成笼鋬。

常家湾竹笼的种类分为:小粪笼、大粪笼、老笼、特号老笼四种。有人一天编五六只笼,有人一天能编八九只笼。

在谈话的间隙,席立仁还给我作编笼的示范表演。

过去他们的销售地域,不仅仅是西安周边地区,还有宝鸡和渭北地区,那里是盛产小麦、玉米、棉花的地方,用笼量大。其次,还远销到甘肃、宁夏。当时西安城里的用笼大户就是各大酱园。

随着时代的变迁,竹笼的使用越来越少,常家湾的编笼业几乎消失。席立仁老人说,现在不编笼了,闲得无聊就缠笤帚,用它搞搞卫生,还是有用途的。

新闻推荐

西安交大一附院 长安区医院全面开诊

本报讯(记者王燕)1月4日,备受关注的西安交大一附院长安区医院正式揭牌,全面开诊。自此,100余万长安区居民有了“家门口的...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何尊铭“中国”2019-01-03 06:25
评论:(常家湾的“镰刀会”)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