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绍霖伏案修表
早上8点,在长安区樊川路原蝴蝶手表厂附近一家不起眼的修表店里,94岁的陈绍霖老先生打开店门,坐到修理桌前,戴上寸镜,开始伏案修表,他告诉记者,他开店修表已经30年了。
94岁仍然手稳眼明
陈绍霖今年94岁了,虽然头发花白,但身体仍然硬朗,而且手稳眼明。修表是个精细活,可谓是“螺蛳壳里做道场”,简单的机械表里有100多个零件,复杂些的要600多个,孔如发丝一般,但陈绍霖拿镊子的手总是能精准地将齿轮等小零件安装到相应的位置。
“手稳、视力好,是一个修表师傅必备的身体素质。手表的零件精细,要是眼花、手抖,就没法再干这一行。”陈绍霖向记者展示了他常用的寸镜,“我进厂的时候用的就是这个能放大3倍的寸镜,到现在用的还是3倍的,视力没有太大下降。”陈绍霖的店面不大,桌面显得有点凌乱,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最常用、最趁手的工具都在手边能拿到的地方,什么工具放在什么地方,早已烙在了陈绍霖的心中。
“老先生,我这个表6个小时的时间慢了5分钟,你给看一下。”来陈绍霖店里的大多是熟客,不需要太多的交流。陈绍霖接过损坏的手表,大致拨弄几下就弄明白是哪里出了问题,把寸镜推到左眼前,手上忙个不停,不一会就修好了。顾客们安静地站在柜台前,静静看着陈绍霖修理手表。在陈绍霖的手里,一只只手表重新走动起来。
他年轻时从江苏来到西安
陈绍霖1925年生于江苏,16岁在上海学修表,1948年进入当时很出名的上海手表厂工作,1966年陈绍霖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大西北,举家搬迁到西安,来到秦岭北麓的西安风雷仪表厂工作,从此就在西安扎下了根。1985年陈绍霖退休后又被单位返聘一年,直到1988年,当时63岁的陈绍霖决定开个修表店,发挥自己的长处。
“一开始儿子跟我闹得很凶,不让我出去修表,但我从16岁开始学修表,这是我一生的爱好,于是1988年我就在家附近开了修表店,这一开就是30年。”由于陈绍霖修表经验丰富,表的“疑难杂症”他都能解决,因此找他修表的人也越来越多。刚开张第一个月修了5块表,第二个月修了26块表,到了第三个月,一天送来10块8块,最多的时候一天要修80块表,忙得饭都吃不上。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市场上流行起电子表。近些年,手机逐渐取代了手表看时间的功能,机械表更多是作为一种装饰品而存在。他的生意没有以前那么红火了,但前来修表的客人仍络绎不绝。如今,来陈绍霖店里修表的以年长的人为主,有时顾客们在店面等待的时候也会相互交流:“你这块是蝴蝶表啊,可有些年头了,80年代能有这么一块表可是不容易。”
他有许多忠实老客户
记者在店里观察了近两个小时,有五六个客户前来修表,有附近的村民,也有家住城区,稍远一些的老顾客专门前来。提起陈绍霖,大家都是赞不绝口:“老师傅修表技术好,待人又热情,有些手表厂停产后零件断货了,老先生也能自己做出来,不仅如此,价格也比城里的修表匠便宜许多。”家住韦曲的王先生说,他家离陈绍霖的修表店并不近,但是以前常在这里修表,和老先生很熟,因此还是专门前来找老先生修表。
不仅是修表的技术好,陈绍霖把修表的费用也定得很低。“换一个进口纽扣电池在城里要花80元,陈老先生只收我20元。”一位来店里取表的顾客说。陈绍霖修表的技术过硬,加上费用方面比其他地方要便宜许多,因此有许多忠实的老客户。
“老师傅,多少钱?”“算了算了,小毛病。”最终,陈绍霖还是没有收王先生的钱。像这种修表链之类的小毛病,陈绍霖遇到熟人几乎不收钱。“出来开店主要是为了开心,我跟表打了一辈子交道,退休后也闲不住,不如出来发挥余热。在别人看来修表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件乐事,更是一种情怀。”陈绍霖说。
临近午饭时间,陈绍霖店里的顾客却仍然不少,他又接过一块要维修的表,将寸镜推到眼前,继续伏案修表。樊川路上车流不息,小小的店门仿佛将尘世间的喧闹都隔开,只听见表上秒针的转动声。
文/图记者郭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曹瑞“春风到处说柳青”是采访中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如今的皇甫村,柳青仍未离去。作为参加“壮丽70年·奋斗新...
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安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