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支书李振铎开着电动三轮车带着老伴出门赶集。
■记者何兴龙文/图
塔段晓村的主路叫鸣晓路,是原来的塔山村、段村和晓村的通村路。
早晨五点,天还没亮,40岁的王朋就要起床,带着同村的工友们出发前往城里的绿化工地。直到夕阳西下,才披着烧红的晚霞回家。
这条2008年修的村路,诚实地记录着塔段晓村人奔跑的足印。
奔跑就是最好的风景
每天在这条路上早出晚归,王朋无暇欣赏路边的风景。对他来说,这条路是致富路,奔跑就是最好的风景。
晚上10点,忙了一整天的王朋才风风火火从三桥赶回村里。“平时六七点就回来了,今天加班晚了点,这才把大家一个一个送回家,让你们等的时间长咧!”
这几年绿化活计多,作为长安区香嘉源园林绿化队的负责人,王朋也越来越忙,基本不着家。从临潼、灞桥,跑到了商洛、渭南,跟着他干的乡党从最开始的几个人,慢慢发展到了几十个人。“每次出去都要带40多个人,多的时候有80多个人。”
“我这里干活的都是60多岁的老人。绿化活不重,主要是种花、除草,比干农活还要轻松些,只要身体好都能干”,王朋说,“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或者要忙个啥,提前打个招呼就行了,一天110元,按天计,按月结,一个月怎么都能挣个两三千元。”
每天忙完王朋都会把大伙一一送回家,“这样既不耽误家里的事,也能挣钱。多找些活,大家都多挣钱、都过上好日子,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跟王朋一样的绿化队,村里还有4个。
“你看现在,不只年轻人有活干,就连老人和妇女也都不闲着,都想挣钱呢!白天村里想寻个人都不容易,村里要开会只能放到晚上,等大家忙完回村再说”,塔段晓村村委会主任惠斌笑着“抱怨”道。
九旬老汉开着电动车去赶集
还是这条出村的路,对90岁高龄的原塔山村老支书李振铎却有着不同的意义。六七十年代下雨墙倒、房塌、路滑的场景始终留在老支书的记忆里。
为了让乡亲们搬出窑洞住上新房,老支书带领大家打过水井、办过草场、搞过缝纫。“多大的苦咱都能吃,就想把日子过好”,如今的艰苦创业,在这代人手中成了美景,老支书高兴地只有连声说好,“现在的好日子是以前咋想都想不到的!”
老支书家里窗明几净,柴火堆码得整整齐齐,被褥叠的方方正正,就连养鸡的窝棚都闻不到一点臭味,“这点怕是很多年轻人都做得没有这么好”,给记者带路的村监委会主任李斌安感慨地说。
虽然年事已高,但老支书的身体还十分硬朗。去年,他还执意花3800元买了电动小三轮。“这日子有奔头,儿孙都忙着,咱也不能拖累,买个小车去哪都方便,还可以去赶个集、收个地。昨天逢集,俺和老伴去买药,顺便买了点菜,割了两斤肉,还买了一点牛奶。路平整很,不像原来的砂石路,开上一点都不颠……”
10年的路该拓宽了
“你看这村里的主路只有4米宽,前些年作为通村路还凑合,现在村里50多辆小车,又有两个产业基地,到时候卖花卖桃的货车,旅游观光的私家车,外出打工的客车……听说区里还要给咱通小公交,到时候错个车都不容易,这路还是要拓宽呢。”村委会主任惠斌唠叨说。
是呀,这条鸣晓路,既是出村路,也是致富路、幸福路,当然要越宽越好!
记者手记
塔段晓村的动与静
增强“四力”实践融媒记者在一线
在塔段晓村的这一周时间,每天早上都被鸟鸣吵醒,晚上在蛙声中睡去。白天的塔段晓村是安静的。但这种安静,并不是空巢村庄的沉寂,而是像一幅生动的农民画。你看那干净整洁的庭院,就知道主人花了多少力气收拾。夏阳炽热、麦浪轻抚,田园气息让人沉醉。画是美的,功夫更在画外。村里的人都有一种过好日子的奔头,不管是忙着打工赚钱,还是收拾屋前院后,没有人闲着。静静的村子充满着旺盛的生命力。傍晚时分,外出的燕子衔食回来了,忙了一天的村民们才回家吃完饭,出门乘凉、谝个闲传。这一动一静之间,不正是新时代美好新农村的生动写照吗?写完稿子已夜深人静,窗外只有沙沙的树叶声。静谧的塔段晓村沉沉睡去,为明天的忙碌攒着劲。明天日出时,这条出村的路又要忙碌起来了。
新闻推荐
为扎实落实追赶超越,全力推进执法办案工作,5月16日下午,西安长安区法院举办追赶超越点评会。在交流发言环节,长安区法院...
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安区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