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通大学“三秦学生记者”到长安大学城采访本报记者 党运 摄
西北政法大学“三秦学生记者”在周至水街采访 本报记者 王晓峰 摄
陕西师范大学“三秦学生记者”在周至水街采访本报记者王东启摄
西安外国语大学“三秦学生记者”在鄠邑区两棵树雅居民宿采访本报记者 陈飞波 摄
西北大学“三秦学生记者”在户县农民画博物馆参观本报记者代泽均 摄如何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是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和宗旨。
通过思政教育社会实践,形成学生积极参与、报网端微全媒体紧密结合,开创立足陕西、示范全国的思政课教学实践新模式。
■西安交通大学
深入挖掘新闻感受采访不易
5月28日上午,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结束后,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的45名“三秦学生记者”乘车来到长安区,就大学城内的高校与长安区校地融合发展及柳青精神等话题进行深入采访。
10时许,在“三秦学生记者”乘坐的大巴车冒雨向长安大学城方向行驶过程中,同学们一边观看着组织方提供的有关新闻采访技巧和长安区近年来蓬勃发展的视频,一边热烈讨论接下来将要采访的选题。他们有人谈到了文学大家柳青,有人谈到了长安历史,有人谈到了校地融合。
西安交大新媒体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孙维茁兴奋地说,以前参加的实习和在学校内部的新闻报道活动,针对的读者十分明确,这次走出校园,采访的内容不仅自己陌生,同时面临着独立选择新闻点,深入挖掘采访的考验,感觉面临极大挑战,使自己体验到做一名真正新闻记者采访新闻的不易,这次机会难得,要认真向指导老师学习,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在参观了西北政法大学校史馆、西安财经大学综合成就馆及秦商图书馆等场所后,学生记者们对相关学校的历史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期间,长安区有关方面工作人员向“三秦学生记者”介绍道,高校是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以及服务社会的“智库”,近年来,长安区采取区领导深入高校,开展“高校校长进长安”大讲堂、驻区高校专家学者大讲堂等活动,促进了校地联系。
同时,当地政府帮助区内高校改善周边生活环境和就医出行条件,形成了长安区与驻区高校在创新创业方面大合作、大交流的良好局面。不少学生边采访边提问题,一些学生不仅做好采访记录,还使用了无人机和H5等新媒体技术呈现大学城的变化。本报记者张彦刚
■西北政法大学
近山近水感受大自然的馈赠
塑造学生美好心灵,让思政课堂回归生活。昨日,由西北政法大学组成的45人“三秦学生记者”,走进素有“金周至”之称的周至第一网红景点——水街、秦岭国家植物园、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进行参观采访。
周至行第一站就是最受学生们欢迎的网红景点——水街。
这里的一景一物都成了学生们的打卡地。“三秦学生记者”与游客交流,和当地居民聊天,他们的出现也成了一道风景,青春的气息引得路人把手机镜头聚焦在了他们身上。
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2018级李发鑫说,走在水街仿佛置身在美丽的江南水乡。水街的民宿区极具特色,各式各样的民宿星星点点地点缀着水街。
“怀着期待来到了周至水街,在游客中心观看的纪录片就给了我一种震撼,真的是今昔对比。在这里,时光都是慢慢的。”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的李考考说。
当学生们一踏进秦岭国家植物园的大门,即刻发出惊呼般的赞叹声。眼前山水辉映,绿意盎然,雨后的植物园云雾缭绕,一番奇幻美景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眼球。纷纷手持相机、手机拍个不停,嘴里不时发出感叹。
科普馆内,同学们争相与秦岭四宝之一的“秦岭羚牛”合影留念,野生植物名录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走出科普馆翻过一片“绿海”,松园豁然出现在眼前。商学院2018级长孙梦琪惊喜地说:“园子里的绿色植被让人目不暇接,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初夏的味道。AR全景模拟技术更是增加了我们的观园体验,使我们真切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
“早听闻周至被称为中国猕猴桃之乡,今日一见果然不同于他处。”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陈珀说,整个参观过程中最震撼的是先进的设备和机械化的管理。
最后一站,“三秦学生记者”来到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采访。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的王凯强说,一直都知道周至猕猴桃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这一次在研究院的世界猕猴桃博览馆参观后,对周至猕猴桃有了更深的认识。
本报记者余明
■陕西师范大学
臭水沟也能变成美景
5月28日13时许,当从西安赶到实践基地周至的陕西师范大学的同学们站在波光荡漾,绿树成荫,一派江南风光的著名景点周至水街时,立刻被眼前的秀丽景色深深吸引,在导游带领下,同学们一边沿着湖边走廊欣赏各色美景,一边不停地用手中的相机拍照留念。有些同学甚至玩起了现场直播,直接将身边的美景分享到自己的直播平台上。
当听到陪同的景区负责人谈到这满眼美景竟然是用一条臭水沟改造而来时,参加本次实践活动的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呼。一直在用个人账号直播本次活动的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刘思阳吃惊地感叹道,没想到一条臭水沟竟然能变得这么美丽!
秦岭国家植物园是本次周至实践活动的第二站,这里珍藏着上万种珍稀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国家珍稀动植物基因库”。
一张张精美的图片,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动植物标本,从秦岭四宝的羚牛、金丝猴,到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从色彩斑斓的苔藓到外形各异的菌类植物,同学们仿佛进入了一座神奇的自然宝库,久久不愿离去。“真长见识,这些东西在校园里是绝对看不到的。”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学生罗建国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异常兴奋地告诉记者。
陕西佰瑞猕猴桃研究院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几座巨大的白色大棚非常显眼地矗立在环山公路北侧,墨绿色的猕猴桃盆架上,一颗颗鸽子蛋大小的果实从眼前蔓延而去,一眼望不到边。
来自贵州的王非同学一边拍照,一边兴奋地告诉记者,以前吃过猕猴桃,从没见过这种毛茸茸的水果是怎样长出来的,今天总算看到了猕猴桃培育的全过程,真是不虚此行,开了眼了!记者注意到,就在和记者聊天的同时,这位干练的南方女孩已经将十余张猕猴桃的照片发在了自己的直播平台上。
本报记者闫晓鸿
■西安外国语大学
体验乡村民宿召开“新闻发布会”
5月28日下午,陕西省思政课教学“三秦学生记者”社会实践活动正式启动,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专业45名大学生组成的“三秦学生记者”采访团,在鄠邑区两棵树雅居民宿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新闻发布会,在户县农民画博物馆外,同学们利用各自所学专业,利用“新闻联播”播报的方式阐释农民画。
14时许,西安外国语大学45名“三秦学生记者”在老师王萌和刘鹏涛带领下,来到鄠邑区两棵树雅居民宿体验乡村民宿,感知乡村振兴。令他们意想不到的是,实践活动现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地模拟新闻发布会。“三秦学生记者”变身媒体记者,对各自感兴趣的乡村民宿发展、环保、旅游等问题进行提问。
模拟新闻发布会现场,鄠邑区宣传部副部长廖龙涛担任新闻发布会主持人,简短的介绍了鄠邑区的相关情况。鄠邑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局长詹彦彬和两棵树雅居民宿负责人和经田变身“新闻发言人”。
随后,三秦都市报副总编辑秦峰担任新闻发布会提问环节主持人,所有步骤均按照新闻发布会标准进行。在得到主持人可以提问的提示下,“三秦学生记者”纷纷举手,王玺、朱明东、申童帅、张梅四人先后就各自关心的问题向新闻发言人提问。詹彦彬和和经田一一答复提问。
同时,在模拟新闻发布会每一次提问结束后,秦峰对每个“三秦学生记者”的表现作简要点评,在肯定他们表现的同时,也提出诸多中肯建议和希望。15时许,西安外国语大学“三秦学生记者”又来到户县农民画博物馆,感知最美中国画乡之美。在活动即将结束之际,西安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2018级学生葛昭万和张达理,利用他们所学专业,现场进行了一次“新闻联播”,阐释户县农民画,解读“三秦学生记者”。本报记者赵明
■西北大学
在画中感受中国农民的喜乐盼
昨日下午,户县农民画博物馆迎来一批特殊的客人——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的学生们。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描绘出祖国70年的伟大变革,激励学生们砥砺前行,奋勇向前,为伟大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进入博物馆,画卷中的景象仿佛让学生们穿越回了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田间地头,画中的农民们手挥镰刀,身穿背心或赤膊,头戴草帽,在金黄色的麦地中忙得热火朝天……
“画的真细致,脸上的汗珠都看得一清二楚,但为什么农民的皮肤这么黑?”有细心的学生不解地问。原来,这是作者绘画时利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在表现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听过解说员的解释后,大家恍然大悟,赶紧将这些信息记录在采访本上。
该博物馆展示着来自全国各地的280幅农民画,奇特的风格、鲜艳的色彩、抽象的元素,仿佛在静静地向观众描绘不同时期中国农民的喜乐盼。
“你看,这幅画上还有网购平台的标志呢。”同学们指着一幅农民画说。大家在采访中了解到,博物馆中所有的画作,内容从原先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大面积机械化种植收割,再到现如今的农村电子商务,展现了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伟大变革。学生们看后表示,每一幅画中的内容,都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
参观结束后,学生们现场采访了多位农民画作者,在农民画创作中,一幅描绘秋收场景的画作格外引人注意,在黄与红两个主色调的映衬下,将农忙时的场景表现得活灵活现。“请问你的创作灵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要画这幅画?”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的采访着这幅画的创作者陈秋娥。
陈秋娥回答道,这幅画是根据她小时候与家人秋收时的经历创作的。“原来收麦子,都要拿着镰刀割,弯着的腰累得又酸又疼,汗从脸上一个劲地往下滚,尖锐的麦芒经常把胳膊划破……现在有了收割机,省时又省力。”在记者的指导下,学生们紧扣此次活动的主题进行采访,一个生动的故事就被这样挖掘了出来。
本报记者白圩珑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孙建利通讯员朱晓星)5月22日下午,长安区委书记王青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福林等区级四大班子领导,到西安烈士陵园...
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安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