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厨房”进社区
本报记者 齐卉 实习生 王若西文/图
这些年,农村“空心化”和“三留守”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城镇化进程中,既能建设升级版的新农村,又能守住乡土文化,守住农民的精神家园,让农村居民在改善生活的同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并不是要城乡一样化,更不是要消灭农村。
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一种尝试,一半户籍人口在农村的西安市,从2014年开始分批建设683个“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通过在中心村新建或改扩建公共服务中心,承载生活、文化、政务、产业等服务功能,并辐射周边村庄,逐步让全市2900多个行政村的公共服务都向城镇看齐,走出一条节约资源、保留民俗、提升服务的就地城镇化建设新路子,实现了农民工人化、农业产业化、农村社区化,让农民在就业、社会保险、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方面逐步与市民同权同利。
农民享受与城市人一样的公共服务
“我是向建光家,我家电视咋看不成了,请派人来我家给修一下。”“好,马上派人修!”从向建光放下电话到电信人员上门维修,只用了6分钟。
日前,在户县胡家庄中心社区服务大厅,记者在电信局工作人员的手机上看到,胡家庄村的104位村民用手机在易信平台上成立了一个交流群,大到医保养老如何办理,小到村民相约去跳广场舞、唱秦腔戏,大家均在交流群里互动,好不热闹。
这是户县片区化社区带来公共服务便利化的一个缩影。
户县有518个行政村,农村人口49万,占总人口84%。“如果每个行政村都建设公共服务中心,不仅使用效率低,还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户县县委副书记李化说,按照“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的思路,一个中心村服务四五个行政村,辐射半径两公里左右,极大地改变了农村公共服务薄弱的现状,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和普惠化,缩短了城乡差距。
“过去村民办事要到镇上找镇街干部,常常为一件小事情要跑五六回。现在有了片区化中心社区这个公共服务平台,办事直接就到便民服务大厅。”胡家庄一村干部告诉记者,不但低保、养老、生育审批,以及涉农补贴等事情,不用再让村民跑腿,就连遇到车祸赔偿、赡养老人纠纷等让村干部棘手的事,社区也会主动联系律师或法官,给村民进行法律咨询,或提供诉讼救济途径。
在ATM机上存取现金,在电信、移动服务部缴费,在群众厨房购买放心馒头,在卫生服务中心做B超等全套孕检,在老年食堂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社区WiFi全覆盖……这些城里人每天日常生活中能享受的服务,在户县胡家庄片区化中心社区,8个行政村6097位村民也都能享受到。
目前,作为西安市试点县,户县已在22个片区化社区,全部实现了卫生、银行、电信、放心食品等12项服务进社区,下一步,电子商务、邮政快递、超市影院等也将陆续进入社区。
产业支撑,社区农民就地变“市民”
新型城镇化的难点,在于让居民有稳定的就业机会,这是农村就地“城镇化”、农民就地“市民化”的坚实基础。因为,没有产业基础的农村社区建设,只能会空心化、唱“空城计”。
在秦岭北麓户县高冠峪出口,号称“环山旅游第一村”的李家岩村,10年前,全村人还分散居住在500余亩的浅山缓坡上,是一个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省级贫困村。随着环山游的兴起,李家岩浅山游资源得以发挥。随着社区化的新农村建设,李家岩村积极实施村庄改造,搭建农家乐产业平台。
初秋时节,记者走进李家岩村,这里俨然一幅打开的水墨画卷,然人美不胜收。白墙灰瓦、整齐别致的徽派别墅群,让人不敢相信这里就是当年的那个省级贫困乡村。
“我们这里现在是城里人羡慕的‘别墅村’。”村主任王林自豪地说,不但环境好,村里的接待人员、厨师,都是经过旅游局统一培训的,要让游客来到这里住得干净,吃得舒心,玩得开心。目前,全村农家乐接待户达到12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万元。
家家发展农家乐,村内健身广场、游客服务中心、超市等设施应有尽有,加上附近有高冠瀑布、草堂寺、太平森林公园等景区,引来西安市不少游客来此游玩。新村以整洁的村容,优美的环境,淳朴的民风,让游客对新农村建设啧啧称赞。
以产业为支撑的还有户县胡家庄村。农户以3年的土地流转金作为入股的股本金,与西安荣华集团按照“公司+股权+土地流转金”的运行方式建立合作经营,实现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不但农业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的路子,农民身份也就地变成了产业工人,实现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租金收入、分红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新农村社区建设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户县实行片区化社区,仍保持农村行政设置和机构不变,村民居住点不变,只是服务设施和机构相对集中。
“人口密集的关中农村,片区化社区既为村民提供了更好的服务,也提高了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机构的效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王征兵说,只有一个较大的片区,才有可能设置如此完备的服务机构和设施。否则,其使用效率太差。但不设置这些服务设施和机构,农民又不能享受到良好的服务。所以,农村片区化中心社区,可以说是农村发展的一个趋势和方向。
从大的趋势来说,中国的农民会逐渐减少,村落规模也会逐渐缩小。但农民不会消失,农村不会消失。因为13亿人要吃饭,土地需要有人耕种。村落需要聚集和合并,但新农村社区建设,如何聚集还需要更多的实践探索,不应该是一个模式,也不需要完全打造成一个模式。王征兵教授认为,未来根据人口及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将会发展多种模式的新农村社区,片区化中心社区是其中一个模式,还会有以产业为支撑的产业聚集型社区,随着土地规模化以农场为主体的别墅庄园型社区等等。
同时,王征兵教授建议,要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和服务水平,一是建议政府定期或不定期为中心社区送电影、送歌舞、送戏剧;二是鼓励农民跳广场舞、办自乐班;三是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商业机构在中心社区设置分支机构;四是与社会公益机构、尤其是高校学生组织联系,为村民提供丰富多彩的公益服务。通过完善的服务机构和服务设施,把农村社区变成农民的精神家园和幸福快乐源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吕鑫)户县在今年初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资格,拿到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的“准考证”。站在创文新起跑线上,户县突出提升文明程度这个根本,突出整治城乡环境这个难点,突出完善城...
户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户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