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前,榆林城南榆阳桥上面有一个亭子,里面矗立着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两守孤城,千秋忠勇”八个字。据明万历35年(1607年)郑汝璧等人刊印的《延绥镇志》、民国34年(1945年)曹颖僧编著的《延绥揽胜》,以及《明史》《清代通史》等史籍记载,这八个字和明末清初两次十分重要的“榆林城保卫战”息息相关。
明崇祯16年(1643年)11月,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派左营权将军刘方亮、后营制将军李过(别名小瞎子)率领大军进攻榆林城。当时,延绥镇(即榆林镇)总兵(二品衔)王定因畏惧远逃,而新任巡抚张凤翼尚未到任。榆林道兵备副使都任(进士)、户部督响员外郎王家禄(举人)、延绥镇副总兵惠显(举人,别号关西夫子),召集镇城各营堡将领商议,众人公推榆林籍退伍将领李昌龄为榆林镇临时总兵官,主持军政事务,主帅则是回乡探亲的在任山海关总兵尤世威。他们发动并指挥榆林籍退休军官、返乡官宦、部分营堡将领和城内居民分工防守,周密部署。
把守南门城楼的将帅为都任、王家禄等;把守东南城角的为右营游击刘芳馨、安边营参将马鸣廉等;把守城东南观远楼的为延绥镇副总兵潘立勋(武状元)等;把守东城信地楼的为永平司饷户部郎中张云鹏(举人)等;把守前东门空心楼的为昌平镇总兵王世祯、右营游击尤养鲲等;把守后东门楼的为李昌龄、天津总兵王学书等;把守北城敌楼的为真安州知州彭卿等;把守后西门楼及水西门楼的为柳沟总兵王世国等;把守新添门楼的为辽东总兵侯世禄、山海关总兵候拱极(侯世禄之子)等;城内街道则安排定边营副将张发、旗鼓都司文经国等昼夜巡视。
11月15日,榆林被重重包围,水泄不通。李昌龄、尤世威等严令军民,自备武器,拿出私人财物充作军费,并派参将刘廷杰招募死士勇敢抗敌。敌人倾其全力攻城,炮火连天,王家禄率领许多妇女担水灌城,冰冻数寸厚,致使敌人无法爬行;其余军民则全力抵抗,杀敌无数。敌人马上又增兵支援,城内箭石乱飞,但榆林军民仍坚守了12个昼夜力保城池不失。后因众力不支,都任阵亡,侯氏父子也不屈而死。尤世威、王世国、李昌龄等人均被绑走,到了三岔湾时共有24人被杀害;王世钦被押解到西安后,李自成亲自前来劝降,并解开绑绳,王世钦大骂不止,遂遇害。尤世威弟弟尤世禄(宁夏总兵)会同小弟尤世功(固原总兵)率领勇士出南门奋力抗敌,均中箭身亡。当日,榆林将士,乡居官宦,以己身躯,或奋勇杀敌牺牲,或骂敌不屈被杀,或夫妻举室自焚,或饮刀自刎,忠孝节义,惊泣鬼神;榆林卫学学生张连元、弟弟张连捷从容自缢于汉寿侯亭庙,学生李可柱自缢于肃敏公(余子俊)祠,学生胡一魁、李胤祥自缢于家中。后来,敌人听到援兵已由皇甫川渡过了黄河,怕抄后路,遂逃去。敌人走后,城中井尸填塞,僵躯充巷,妇女英勇就义者达数千人。榆林城内数万民众,无一人变节投降。所以,《明史》称“榆林忠孝为天下第一”。
清康熙14年(1675年)初,定边营副将朱龙勾结怀远(今横山)奸民周世民(乳名周四儿)、李自成起义军残部军官贺桓等在绥德州周家硷起兵叛乱,周世民率领两万余人,攻破绥德州城,又攻破了榆林西面各城堡后,紧逼榆林镇城,榆林城堡同知谭吉璁、延绥镇总兵许占奎、副总兵高光祉等率领全城军民奋起抵抗,一直坚守城池三个月不失,叛军只得退去。不久,周世民死于乱军中,余党悉数被朝廷歼灭,叛乱被彻底平定。
康熙皇帝闻报后,于当年闰五月十四日欣然命笔“两守孤城,千秋忠勇”赐榆,以示对榆林军民两次守城壮举的嘉奖;同时赐谭吉璁“尽忠可嘉”匾额一块,授许占奎世袭“他刺布勒哈哈番”衔。谭吉璁随即将康熙八字御书雕刻在石碑上,立于南门外榆阳桥东侧;后任榆林镇总兵刘厚基专做一玉石亭予以保护,人称此亭为“御碑亭”。此亭和碑到了“文革”时遭到了损毁。现有人倡议恢复亭和碑,以示对这些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
□刘成君
新闻推荐
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动榆林经济跨越发展——就榆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专访市科技局局长韩宇平
为了全面深入贯彻市第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实施科教引领创新转型战略的决定》精神,宣传实施好榆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的具体内容,以期推动榆林早日建成国家可持续发展...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