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故事
一样的天空,一样的蓝色,可当我们走进戒毒所时,马上感到的是凝重的气氛。高墙、铁网围成的居所,压抑得让人仿佛无法呼吸。干净的操场上空无一人,几名戒毒人员隔着宿舍的铁窗,呆呆地看着外面。
戒毒所里的戒毒人员都穿着统一的服装,看上去一样的背后是一个个怎样的故事。看着一个个茫然的、无助的、麻木的眼神,我们想知道这些目光背后的故事。在几天的采访中,我们听到了他们的,或平淡、或复杂的故事,看到了戒毒所里的众生相,让人惋惜、让人为他们感到悲哀。在这里的戒毒人员中,不乏正值花季的少女,花一样的年纪、花一样的面容,看着她们难以掩盖的美丽让人羡慕;不乏英俊潇洒的小伙,有棱角的脸庞让人感叹他们的年轻;这里不乏曾经的社会精英、曾经的风云人物,有钱的、有权的、有艺的。可是在此时此地,以前的意气风发、叱咤风云,却成了他们不愿意提起的过眼云烟。毒品,改变了他们生活的一切。有钱的,因为毒品,钱没了;有权的,因为毒品,官丢了;有艺的,因为毒品,技艺废了。
据戒毒所里民警顾斐介绍,这里强制戒毒人员很多都有一技之长,每次过年过节时,戒毒所都要组织文艺演出,吹拉弹唱时很多戒毒人员的表现可以与专业人员相媲美。
当问到现在有什么愿望时,几名受采访的戒毒人员都说,现在就想出去,想回家。看得出对于自由的渴望压倒了他们一切想法。现在自由与他们只有一墙之隔,可是如果他们真的回家了,还会继续吸食毒品吗?自由距离他们究竟多远?
记者手记
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2009年仅收容强戒人员就有1146人次。
复吸让他无法自我把握
被毒品吞噬的才艺
以前的他们有自由、有青春、有幸福,但因为毒品,现在他们却要在高墙、铁网的戒毒所里度日。近日,本报记者来到榆林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走近被强制戒毒人员,为读者呈现出他们的故事,解读他们的心路历程,呼吁人们“远离毒品”。
复吸让他无法自我把握
抱着试试看的初衷,有十几万元年收入的车老板一年花光所有积蓄,新婚3个月即进戒毒所。
27岁的高江已经是第二次来戒毒所强制戒毒了。面对记者的采访,他的眼中流露出惶惶不安和不信任。戒毒所的民警介绍说,由于长期吸毒,让不少戒毒人员在身体上极度虚弱,精神上也出现了对于自我无法把握的情感迷失和对于外界社会的不安全感。
高江以前曾是一名养货车的车老板,一年有着十几万元的收入,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当时,和他一起养车的车老板当中,有人在吸食毒品。有几次,在明知对方借钱是要买毒品的情况下,出于朋友间的“仗义”,高江还是把钱借了出去。2004年,在这些朋友的怂恿下,同时也带着“毒品对人就真的那么有吸引力”的疑问,他开始尝试吸毒,最终导致无法自拔。短短一年间,为了凑钱买毒品,他不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还卖掉了曾为他带来幸福生活的货车。
“我的孩子已经2个月大了,可到现在我还没有见过他。”2005年春节前,在千家万户喜迎新春的爆竹声中,高江第一次进入戒毒所进行了短期强制戒毒。结束第一次戒毒的高江回家仅仅十多天之后,就开始了复吸。一直到2009年4月“二进宫”,而这时距离他结婚也才过去了短短3个月。
面对记者对于他为何复吸的疑问,高江告诉记者,首次戒毒出去后,他还是经常和以前的那些“朋友”混在一起。他们在吸食毒品时候,甚至将毒品都放在了高江的手上。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很快就无法抵御“诱惑”,走上了复吸的道路。
“戒毒十年,一口还原。”在采访中,不论是管教人员还是戒毒学员,都在反复向记者强调这句话。在戒毒所中,还有很多和高江一样的“二进宫”甚至是“三进宫”的戒毒人员。毒品,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成了难以摆脱的噩梦。
被毒品吞噬的才艺
中央电视台有过专访的陕北民间歌手,创办过自己的演出团体,却在事业的巅峰时刻,走向了吸毒道路,毁掉了艺术人生。
“高不过蓝天深不过海,爱不过现在好时代。
光明正道共产党开,吃奶娃娃离不开怀。
五星红旗高举上,幸福生活万年长。
春风吹、百花开,政府领路把树栽。
青籽嫩芽长起来,对我们教育又关怀。
芝麻开花节节高,戒毒所一天就比一天好……”
这是在一次上级领导的检查中,名叫王伟的戒毒人员即兴编排的一段说书词。今年38岁的王伟是一位曾在陕北是享有盛誉的民间艺人。他告诉记者,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会走到今天这一步。王伟有着辛酸的童年:自小生父去世,母亲带着他和两个哥哥改嫁后,又因种种原因离异。在他四五岁时,因为生活无以为继,母亲带着他以讨饭为生,尝尽人间冷暖。幼年时的蹉跎岁月也为他后来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凭借着这种日复一日的生活积累和非凡的音乐天赋,他慢慢成长为一名在陕北民间红极一时的艺人。
在采访过程中,王伟向记者描述着他在舞台上曾经的风采,眼中露出了一丝光彩。他这样向记者描述着曾受到的热烈欢迎和追捧:在各类大大小小的演出现场,只要是他登台,掌声一定会经久不息;省上有关单位曾经先后四次为他录制唱片;中央电视台都曾经对他进行过专访。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多艺人都难以企及的高度。看着他迷醉的神情,可以感觉得到,他还深深地沉浸在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中。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接踵而来的各种荣誉光环下,他的想法开始发生变化,贪图享乐、追求刺激,他的人生轨迹也开始发生偏移。他的心思不再是如何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如何搞好一手创办的演出团体,如何把陕北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而是开始疯狂麻醉自己,追求别样的刺激。最终在1999年,王伟走上了吸毒的道路。
当提起家庭,王伟的神色马上变得有些古怪,咬着自己的嘴唇。沉默了许久后,他告诉记者,走上吸毒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与妻子的矛盾长期无法调和,他总觉得妻子对自己的关心不够、对自己不够理解和支持。王伟说自己长时间的内心苦闷得不到排解,再加上正处于个人事业巅峰时期的过度自我膨胀,让他最终走上一条歪路。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时的他都不知道该干什么好了。
现在,王伟是戒毒人员里的文艺骨干,用自己精彩的表演来娱乐大家。但是,失去了思想和自由的艺术家,就像是折了翅膀的鸟儿,再也无法翱翔蓝天!
吸毒让他愧对家人
肝病治疗后,迷上了杜冷丁,三年多时间吸毒花费100多万元。9岁的儿子一句“爸爸,你能不能不要再打这个针了?”让曾经的散打冠军无颜以对。
李刚,32岁,受过高等教育,曾经拥有一份让人羡慕、令人尊敬的职业。几年前,李刚被确诊患上了严重的肝硬化,2004年,在西安第四军医大学接受了手术治疗。术后,一直依靠杜冷丁片以及杜冷丁针剂来缓解肝区的剧烈疼痛。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于杜冷丁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当时在四军医大看病时,和他病情相同的两个病友相继去世,使他完全丧失了“生”的信心。“那段时间,我经常在吃过晚饭后,一个人坐在铁路旁,脑子里都是一些轻生的念头,但是又丢不下家里的孩子和老人,干脆就胡吃乱喝,能活多久算多久吧。”在这样复杂心态的驱使下,李刚在2006年第一次注射了毒品,到2009年11月进入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时,李刚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因为吸毒共花掉了100多万元。
因为有着一定的文化基础,李刚的内心一直在矛盾、痛苦和挣扎中煎熬。他自己也觉得这样的行为是错误的,很丢人。李刚说,毒品叫他变得人不人鬼不鬼。“以前,因为我工作的关系,不管走到哪里,都是受人尊敬,受人抬举。可自从吸毒以后,我每天的生活就像是开水泡方便面,总是觉得弯弯曲曲。我甚至都不敢出家门。走在路上,心里老是觉得后边有人在指着我的脊梁说‘他是个洋烟鬼\’!总有一种老鼠过街的感觉,整个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
话题转向家人时,这个身体壮硕、曾经的冠军级散打运动员眼睛红了。他说道:“我的孩子今年9岁了,有一次孩子问我‘爸爸,你能不能不要再打这个针了?\’当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孩子现在还小,也许还不明白我的行为到底是在干什么,但是我真的害怕会给孩子将来的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采访过程中,李刚多次强调不要提及自己的真实姓名以及他的妻子、孩子现在工作、学习的相关情况,“这个影响太大。”他说。
谈起以后的生活,李刚说:“我的文化层次比较高,也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我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彻底戒掉毒品,重新开始新生活!”说到这里,李刚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微笑。他告诉记者,戒毒结束回到社会后,他计划每年资助一名贫困大学生,不敢说是为社会做多大的贡献,起码可以使自己的内心好过一点。
“没有想到在这里强制戒毒的时间要这么长,我想回家。”李刚在采访的过程中一直在说。他眼睛不时地看着窗外,可以看出来对于自由和亲情的渴望占据了他现在的全部。
女大学生的戒毒渴望
男友诱导,让“90后”少女悔不当初,身为大学生的她竟吸毒成瘾。现在她只想以后乖乖呆在父母身边。
21岁的小美是戒毒所里的“90后”。在父母和哥哥的呵护下长大的她,性格内向、乖巧,像这个年龄的女孩子一样她也喜欢逛街和朋友聊天。在如愿以偿地考上大学后,她结识了一个改变了她一生的男朋友。
男朋友吸毒,小美很早就知道了,也曾进行过劝说,在几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她也很快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了。时间长了,自己也并不觉得吸毒是一件多么错误的事情了。后来,在男朋友的诱导下,小美自己也开始吸毒,进而一发不可收拾。后来还是同宿舍的舍友发现小美种种不正常的表现,偷偷告诉了小美的家人。她的父母在了解情况后,把她送来进行强制戒毒。
记者采访时,小美一直腼腆地红着脸、低着头。当记者问起如果明天就可以离开戒毒所,她最想干什么时,“我就想乖乖地呆在父母的身边,什么也不干,再也不想让他们担心了。”一提到父母,小美的眼泪就没有停过。年少无知让不懂事的小美走上了吸毒的道路,她告诉记者,在戒毒所的这一段时间,她觉得对于家庭和自己都有了全新的认识,自己也好像从一个孩子已经变成了大人。
据了解,小美的年龄在戒毒所里还不是最小的。目前在榆林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里23岁以下的戒毒学员共有104人,占现有学员总人数的16.1%。
好奇、追求刺激或
解脱是吸毒主因
记者了解到出于好奇心,追求刺激或解脱,成为了众多吸毒者吸毒的主要原因。很多吸毒者告诉记者,他们一开始都知道毒品是害人的,会上瘾。但是他们经不起吸毒者的诱导。对于日常生活方式感觉枯燥单调、无聊乏味,同时也包含着追求刺激的心理,让很多人置种种危险于不顾而去吸毒。这种原因在年轻的吸毒人员中尤为突出。
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追求解脱的心理是促使他们吸毒的又一个主观原因。这种追求解脱的心理往往起始于一种对社会、对家庭或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不满足感、不幸福感和失落感。生活中的很多人可以正视这种不满足,并通过各种积极的努力来完善自己的生活。而另一类人则会采用种种消极、不健康的手段,采用背离社会公德的方式去寻求自我解脱,比如去赌博、嫖娼、酗酒等等。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采用吸毒的方式去麻醉自己,寻求解脱。
此外,与吸毒者的接触对于决定很多人是否“跨出这一步”也起着不小的作用。对毒品没有清醒认识和自我约束力较差的人尤其如此。有些人是盲目地附和他人,接受了某些所谓“过来人”的邀请。同时,亲缘关系也会使吸毒有可能、有倾向、有机会发生。在记者的采访对象中有一对双胞胎姐妹,兄弟姐妹六人当中就有四人吸毒,后来同时在戒毒所进行强制戒毒。但是,尽管如此,吸毒最根本的原因不是环境影响,而是个人主观上的错误选择。
成立于1999年的榆林市公安局强制隔离戒毒所,自成立以来每年都有大量吸毒人员在这里按照规定进行为期两年的强制戒毒。2009年,戒毒学员共计1146人次,这当中还不包括自戒人员。这些戒毒学员的平均年龄是31.3岁,也有不少未成年人。其中,男性吸毒者占绝大多数,达到90%。所里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经过强制戒毒和管教干部做思想工作,绝大部分吸毒人员在生理上基本可以消除毒瘾,但要彻底消除“心瘾”是一个相当漫长和艰难的过程。消除“心瘾”,不仅要他们自己在心理上调节,还需要全社会和家庭都给予他们生活上的细心照顾,让他们重新树立生活的信心。
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几名戒毒人员都希望通过记者告诉大家:千万远离毒品,千万远离毒品! (文中戒毒人员均为化名)
(本版图片由王丹、宋炜提供)
戒毒所里的
家人关心是戒毒者走向新生的最大动力。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极的心理,可能会引发吸毒,年轻男性吸毒者占大多数。
恨
新闻推荐
1月18日上午,表达着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的吉祥物“海宝”在咸阳和延安落户。上海世博会陕西宣传周之际,陕西省西安、渭南、咸阳、延安一起成为了全省仅有的4家吉祥物获赠城市...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