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民生 众拳出击
——写在神木县城供水工程输水隧洞贯通之日
县城用水亮起红灯
百姓用水需求是头等大事
2009年12月24日,是一个值得40万神木人民高兴的日子。这一天下午5时30分,神木县城供水工程的主体部分——全长22.368公里的输水隧洞,在克服了隧洞超长、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等各种困难后,全线贯通。
输水隧洞的贯通,加上供水工程已经铺设完工的17.329公里的压力管道,预示着投资约3.9亿元的引瑶镇水库水到县城的神木历史上一次性投资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已完成了80%的工程量;预示着20万县城居民吃上纯洁、干净的瑶镇水已指日可待;预示着从引水进县城之日起,县城居民将彻底告别因缺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种种不便的历史……
县城用水亮起红灯
神木县城缺水,应该从1993年算起。当时人口并不多的县城,有一部分居住在地势较低处的居民用自来水浇灌种在院子里的蔬菜,居住在高处的居民吃水出现了困难。之后,县上相关部门采取组织人员铲除居民种在院子里的蔬菜等一系列措施,居民不再在院子里种菜了,但县城人口每年快速的增长,基建项目的逐年增加,使本来就水源短缺的县城,用水形势一下紧张起来。尽快解决县城居民吃水难,遂列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的议事日程。
2003年,县上委托陕西省水电勘测设计院规划设计了六套引水方案,在反复调研、多次征求各方意见之后,最终选择了一次性投入大、使用寿命长、运行成本低、县城居民家家受益的隧洞引水,将瑶镇水库水利用自流的方式引入县城。
县城供水工程由榆林市发改委批准立项,全长39.697公里,由输水隧洞和压力管道两部分组成,输水隧洞长22.368公里,沿线布设21眼施工竖井,最浅竖井25米,最深竖井178米,平均井深107米,隧洞横断面呈城门洞型,宽1.8米,高2.4米;压力管道长17.329公里,埋设直径600毫米的混凝土管和钢管。工程设计日均供水量1.9万吨,最大日供水3万吨。工程通过建设输水隧洞,铺设压力管道,利用地势高差,实现自流引水。
百姓用水需求是头等大事
县城供水工程于2005年11月正式开工。开工后复杂的水文地质结构给施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输水隧洞穿越古河床,岩层结构变化大,出现了600米流沙段和1240米薄岩层段,岩石易风化,安全风险难控制;隧洞覆盖沙层厚,含水量大,地下水位高,竖井开挖中遇到了国内十分罕见的井下涌水和井下流沙两大技术难题。竖井在利用钢护筒、帷幕灌浆等传统技术手段施工后,未能成功建井,全部工程于2006年3月至9月被迫陆续停工。
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供水工程建设,他们深知老百姓对水的需求就是对县委、政府工作的要求,老百姓关注的事就是县委、政府应该马上着手解决的大事。市委常委、县委书记郭宝成、县长雷正西根据供水工程原项目主要负责人调离的实际,首先从调整项目主要领导入手,重新组建了强有力的领导班子。2006年10月8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明仲临危受命,走上了供水工程项目负责人的岗位,挑起了这副承载领导重托,群众期盼,自己又深感责任重大的担子。
“接收任务的当天,我和崔峰来到已停工半年的工地。北风夹裹着尘土,几株落了叶子的沙柳在风中摇曳,难遮风雨的工棚,一片狼藉的施工现场,还有静悄悄的工地和几个照看设备的民工……”姚明仲说他接收项目后第一次到工地的这一幕一辈子都忘不了。
上任后,项目负责人姚明仲、崔峰放下手里的全部工作,带领建设管理处全体人员立即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程建设上。他们一个工地一个工地调研,一个施工单位一个施工单位了解情况,全面准确掌握工程建设的第一手资料,认真调查了解工程建设的主要结症所在。竖井涌水、涌砂难成井,600米流沙段和1240米薄岩层段难成洞,地下隐蔽施工不安全因素多等一系列难题摆在了新上任项目负责人的面前。困难必须克服,工程必须建设,老百姓的吃水问题必须解决,项目负责人迎难而上,着手梳理建设思路,邀请专家优化论证施工方案。
院士专家会诊施工症结
项目负责人带领建设管理处技术骨干,先后赴北京、西安、洛阳等地请专家、拜名师,请求给予技术支持。为了请到每一名专家,尽可能得到他们的帮助,建设管理处一班人马不停蹄,四处奔波,白天与专家接触、交流、讨教,夜宿在流动的火车厢,用最快的速度与专家见面,用最短的时间了解专业技术。
有的专家对一个小县城的供水工程也要亲自出面,流露出不屑一顾的神情,甚至认为是作秀,用他的招牌跟上级争取建设资金,扩大工程的知名度。面对这种情况,项目负责人总是笑脸相迎,耐心解释,送上详细的地质资料。不惜时间,一次请不到两次、两次请不到三次,最终用真诚打动了专家们的心。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事后说:“要不是神木人的真诚,他根本没时间到一个县上投资的项目参加论证会,给予技术指导。而且三个月内到一个县走了两次,更是平生第一次。”“施工中虽然遇到的困难不少,但有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有专家们的技术支持,建设管理处一班人的信心却足了很多。”崔峰说。
据统计,建设管理处先后邀请了国内水利、地质、水文、煤炭、隧洞等方面的70多名省级以上专家,在北京、河南洛阳和神木等地召开了高级别的专家论证会8次。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中南大学土建学院隧道系主任、博导生导师阳军生教授、中国矿业大学翁家杰教授。通过倾听专家意见,优化施工方案,审查设计内容,最终确定了利用冻结法解决竖井涌水涌砂问题,利用小导管注浆工艺克服600米流沙段成洞难题,坚持超前探、预注浆、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的原则化解1240米薄岩层段成洞风险。
面对施工困难 千方百计保质量
有了好的施工方案,有了专家们的技术支撑,组织管理好施工企业,尽快提升施工队伍素质,成了工程建设的核心和关键。
建设管理处结合工程停工数月的实际,制定了施工企业整顿管理办法,从项目领导、技术力量、安全责任、管理措施、责任追究等各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调度,要求限期整改到位,管理处顶着各种压力清退了两个施工企业。
神木县城供水工程在全省水利工程建设史上是第一次采用冻结法施工。冻结工艺复杂,技术要求高,且在全国范围内能实施冻结法的企业较少。建设管理处根据专家推荐,实地考察了在国内具有较高冻结施工水平的五家冻结企业,最终确定了国内综合实力强、冻结施工经验丰富、技术力量雄厚的北京中煤、山东兖州、中煤一建特凿处3家冻结公司,负责实施17眼未开挖竖井的冻结作业。竖井采用冻结法后,很好地解决了开挖中的涌砂、涌水问题,为全面展开竖井开挖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竖井冻结施工过程也是竖井开挖和衬砌的建井过程。竖井实施冻结法施工后,具备开挖条件时恰逢数九寒天,井口地面温度在零下25度左右,井壁冻结温度也在零下10度至15度。由于井筒小,井圈实施冻结后,井芯全部被冻实,井圈周边布设冻结管,不能实施爆破作业,竖井开挖全部由工人一镐一镐地凿,一点一点地掘,一斗一斗往外运弃渣,异常艰辛。每开挖一米就要衬砌一米,在外界环境恶劣、井内冻结低温的双重负温条件下,浇筑混凝土,实施竖井衬砌,控制工程质量,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十分困难。竖井衬砌质量不过关,在解冻后很可能塌陷,井毁人亡,财产受损,工程再度停滞。为了保证竖井衬砌质量,建设管理处邀请中国建材院田培教授、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福生教授等专家专题解决负温条件下保证混凝土质量的具体措施。要求施工企业搭设帐篷,架设火炉,必须对砂子、石子和水等原材料进行保温加温,用加温到60至80度的水,拌合混凝土。在混凝土中添加了哈尔滨生产的防冻剂,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利用碘钨灯、电暖气给井筒加温,延长混凝土的有效凝结时间,定期抽样检测混凝土的强度,确保工程质量万无一失。
为了管理好竖井衬砌施工,建设管理处制定了温度检测管理规定,明确了各环节、各部位的温度要求,督促施工企业严格执行。建设管理处给每一名技术人员配备了棉大衣、温度计、钢卷尺。技术员顶着严寒,全天候蹲守在施工第一线,检测着温度高低、钢筋间距、混凝土浇筑厚度,发现问题随时纠正,及时整改。项目负责人组织相关工作人员经常夜间突击检查施工情况,晚上12点从1号竖井开始逐井查看,到了21号竖井时已经是凌晨5点了。科学指导,精细管理,严格控制,注重落实,保证了竖井混凝土浇筑质量,21眼竖井于2008年5月全部建成,为隧洞安全顺利施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安全为天 攻坚克难赶进度
建设管理处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在谈到工程安全形势与施工艰难时,第一标段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安三虔说:“隧洞涌水大,地质结构复杂,一会儿流沙,一会儿碎石,容易塌方。工人要穿上雨衣、雨靴干活。施工难度之大,即使跟亚洲最长的秦岭终南山隧道相比,也有过之无不及,一度时期曾有打退堂鼓的想法。”
据了解,第一标段在600米流沙段施工中,正值冬季,工人们喷射混凝土,全身沾满了泥浆水。由于井内、井外温差大,工人一出井衣服马上被冻得硬梆梆的,不少工人经常感冒。加之劳动强度大,有不少工人干上两、三个月,因吃不消马上借口离开。再招一批又要从头开始培训,工人流动频繁,给企业管理和工程进度带来了很大影响。一台水泵的平均使用寿命一般是700个小时,但第一标段隧洞涌水量大,井下水中含沙量大,水泵使用不到200小时就需要换新泵,施工成本高。井下用的全是大功率水泵,每月仅电费36万元,且体积大,换一次泵,上下一次井就得大半天,第一标段8天内换过22台泵。
由于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工期紧,建设管理处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把安全工作放在工程建设的首位。高薪聘请了一名专职安监员,全程负责供水工程的安全工作。建设管理处一个月组织施工企业负责人检查一次安全工作,要求企业和企业之间,在检查时相互挑毛病、找不足,及时改进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建设管理处规定聘请的安监员有权对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施工企业下达限期停工、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后仍没有达到要求的,有权处罚。根据施工环境、工种、技术要求,制定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安全制度。为了让供水工程施工人员掌握安全操作技能,建设管理处先后邀请市安监局为施工企业培训爆破工、搅车司机、电工、安全员等特殊工种作业人员16次,290多人次,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才允许上岗。指派专业人员对打竖井穿越煤层产生的有害气体进行监测,对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建设管理处与施工单位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对安全事故实行责任追究制,定期组织施工企业领导召开安全形势分析会,把可能出现的事故苗头消灭在萌芽中。
按规范施工要求,打竖井必须在竖井里安装上施工人员上下井的爬升平台才能作业,但由于直径2.6米的竖井不具备安装爬升平台的条件,只有做细做好安全工作,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井下施工人员在不足5平米的工作面上作业,吊运材料的吊斗在头顶上上下不停,上下竖井的吊斗一旦发生碎石等脱落事故,井下的人轻则受伤,重则人亡。为了防止脱落事故的发生,建设管理处的工作人员每天到工地,督促工队在施工前从吊斗、钢丝绳到每一个螺丝、螺帽,一个一个检查,坚决杜绝这些关键零部件带“病”“上岗”。针对竖井较深的实际,建设管理处要求施工企业在井底下放置救生衣,备足氧气罐,有害气体监测仪,在井口上安装电脑监控设备和电铃、电话等应急报警装置。
薄岩层段是供水工程施工中难度最大的。全长1240米的薄岩层段,最薄处隧洞拱顶岩层厚度仅2.7米,且岩石分化严重,上面覆盖着90多米厚的流沙,流沙中不但含水量大,还极易发生透水、冒顶、塌方等预想不到的事故。加上作业面小,大型施工机械用不上,隧洞洞线长,排烟困难,人工开挖工期难以保证。面对诸多施工难题,专家们制定了用水平冻结法穿越薄岩层段的应急预案,应对施工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透水、冒顶等危险情况。建设管理处与施工单位精心组织,采用超前探、弱爆破、短进尺、强支护、快封闭等科学合理的方法,顺利穿越了薄岩层段,为隧洞工程早日完工扫清了最后一道地质障碍。
民间举贤 测量工作精准到位
建设管理处始终将工程质量作为工程建设的生命线。为了保证工程质量,建设管理处制定了工程质量管理规定,从原材料、施工措施、规范要求、隐蔽工程验收等各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建设管理处经常巡查工地,对进场的原材料严格把关,随时抽验,不合格的坚决清理出场。要求技术人员每天都下井,检查混凝土浇筑厚度、震捣密实度等。对不符合质量标准要求的,坚决返工。建设管理处在检查竖井施工时,发现施工企业在19号竖井混凝土浇筑中,混凝土浇筑厚度没有达到设计要求,除责令返工外,还处罚了施工企业3万元,监理公司2万元,包标段技术人员500元,并通报所有施工企业。
隧洞施工,还有一个大难题,就是精确的测量。由于隧洞长,没有精准的测量,22公里多长的隧洞,一端误差毫米,另一段可能偏差几十米,导致隧洞无法贯通,经济损失更大。在一次和朋友的闲聊中,项目负责人崔峰得知转业军人杨汉荣是一名在部队干了近20年隧洞测量的老军人,遂把他要到管理处,分管测量工作。杨汉荣说,“我早就知道县城供水工程有我的用武之地,也一直想用部队学到的测量技术回报家乡,但一直没有敢主动提出来。主要考虑测量工作责任大、竖井深、测量难度大、风险大,稍有个偏差,造成经济损失不说,还会延误工期。”但他深知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组织的需要,就是命令,在顾虑面前,杨汉荣义无返顾。
为了确保22.368公里隧洞线上的480多个测量点的测量精度,杨汉荣建议管理处要求国家测绘局的测量人员全部采用测量难度较大的三角测量法。在工程施工中,为了核实测量精度,减少误差,有时为了准确投放一个点,他与测量人员多次下井,反复测量,直到自己放心为止。在杨汉荣办公室,笔者看到墙上贴满了一张又一张的施工平面图,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个标段的测量点和测量数据。由于他和国家测绘局测量队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480多个测量点,80多个交汇点,没有一个超过国家规定的误差在轴线10公分以内的标准,为供水工程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争分夺秒 感人至深故事多
建设管理处始终将工程建设进度作为最迫切事务进行管理。近两年,县城供水能力与居民用水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县委、县政府为了缓解日益紧张的供需矛盾,采取了临时供水、上门送水、限制生产用水等一系列措施,但夏季用水高峰,县城部分较高地段用水形势依然紧张。努力加快建设进度,尽早实现通水,是管理处人员共同的追求。
建设管理处为了调动施工企业的积极性,制定了施工进度考核管理规定,实行昼夜连续施工制和奖罚激励机制,坚持全年节假日不放假。科学合理地核定了施工企业每月应当完成的工程量,超额完成的给予适当的奖励,未完成任务的,予以处罚。将每月20日设为考核日,届时组织设计、监理、地质、测量联合核查完成情况,逐月兑现奖罚,定期通报。累计奖罚施工企业110余次,奖罚金总额达200多万元。
在供水工程施工中,涌现出了很多为了赶工期放弃个人和家里大事的感人事迹。中铁二十二局四公司施工队长苗志强,连续3个春节没回家,2009年10月5日女儿办婚事,他考虑到工期紧,只请了7天假,女儿婚事一办完就从山西太原回到工地。二十二局四公司项目经理秦世全为了赶工期,2008年春节把老婆和两个孩子从四川接到工地过年,春节过后把妻女送上返家的火车就一头扎进工地。项目负责人姚明仲2009年3月到西安看病,刚到西安接到了11号井解冻后发生涌水、涌砂造成地面塌陷、井架倾斜的电话后,第二天坐飞机飞回榆林,一下飞机直奔工地处理紧急情况。2008年国庆,由于一口井发生涌水、涌砂,姚明仲、崔峰和郝世雄在七天的假期里,轮流24小时坚守工地,处理施工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输水隧洞内有时渗水大如降雨,洞底汇集成河流,抽水工作一刻不得停滞,否则即刻淹井。为了避免抽水设备发生故障,影响工程作业和工程安全,建设管理处要求施工企业对水泵必须用一备二。投入980万元架设了双回路高压输电专线,为项目顺利施工提供了电力保障。要求施工企业必须每井配有备用电源,自备发电机,并处于立即启用状态,一旦遇供电故障,备用电源立即启用。
建设管理处及时帮助施工企业解决遇到的大小困难,及时协调施工外部环境,尽最大努力为施工企业创造最好的施工环境。谈起施工环境,第七标段施工企业项目经理古明志非常激动:“项目负责人姚主任、崔局长、郝主任等领导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我们面前,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办法,想方设法为我们排忧解难,使我们深受感动,倍受鼓舞。工程建设虽然艰难,但领导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领导垂范 群众用水指日可待
在输水隧洞施工的三年多时间里,市委常委、县委书记郭宝成、县长雷正西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工地调研,多次深入100多米深的井下察看施工环境,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平时,只要是供水工程的事情,书记、县长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当场解决不了的及时召开会议,马上研究拍板。项目负责人姚明仲和崔峰经常奔走在施工现场,看施工进度,检查工程质量。建设管理处主任郝世雄带领工作人员放弃了供水工程开工后的所有节假日,按照项目负责人的要求,及时协调处理与来自北京、江苏、河南、河北、山东、湖北等省区多个施工企业、监理公司、国家测绘局测量队、地质编录单位、设计院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为九个标段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千余名工人、技术人员创造了较好的施工条件。
2009年12月24日,正在开会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明仲,在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处主任郝世雄从工地打来的电话中得知隧洞贯通的消息,高兴得泪流满面,而县水利局局长崔峰则激动得半天说不出话来。四个寒暑,几度花落,有道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激动时。1100多个日日夜夜,工程中遇到的酸甜苦辣,落泪人体会尤深。“我在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报告郭书记和雷县长,让几年来为供水工程东奔西走、劳心费神的书记、县长跟我们管理处的同志共同分享隧洞贯通的喜悦。”姚明仲告诉笔者。
在12月30日上午县上举行的供水工程输水隧洞贯通庆典仪式的现场,市委常委、县委书记郭宝成激动地说,“水是生命之源,只要解决了水的问题,任何奇迹都可以创造和实现。有了水,神木的可持续发展就有了保证。关注民生,解决老百姓吃水问题,不仅是义务,更是我们的责任……”县长雷正西动情地说,“解决水的制约问题,是为政者的责任所在。引来远水解近渴,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是神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姚明仲告诉笔者,早在12月24日隧洞全部贯通之前,建设管理处就与施工企业几次开会,制定了隧洞贯通以后衬砌、注浆、井口封闭等后续工程的施工计划。建设管理处的目标是:发扬开挖深井、封堵涌水、战胜流沙、穿越薄岩层的拼搏精神,合理安排工期,科学组织施工,争取在今年6月前让县城居民吃上纯洁、干净的瑶镇水。
文/刘生强 李春燕 罗喜林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高苗相信很多人都关注过“星光大道”舞台上榆林姑娘崔苗的表演,但您有没有注意她所穿的演出服呢?赵大地在2010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上穿的民俗服装;2007年韩军在“同一首歌”舞台上穿的剧服;20...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