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马蕊
2003年,央视春晚向全国词曲作家征歌,白洲生作曲的新陕北民歌《过大年》在17000首新歌当中入围前十;2005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的“首届神州歌海——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中,白洲生作曲的陕北新民歌《黄土地铺满信天游》再次获得金奖;2009年,在“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首届全国村歌大赛中,他作曲的《歌唱吉镇村》获十大金曲奖……
他出生在一个有着浓厚音乐氛围的家庭,自小有极高的音乐天赋,却因为家庭变故告别钟爱的音乐整整十年;他的内心一直热爱着音乐,却在四十岁以后才逐渐崭露头角;他曾数次获奖,在生活中却是低调内向的人。
他就是绥德县文化馆、黄土地艺术团作曲家白洲生。
父亲是音乐启蒙老师
白洲生出生在绥德县一个音乐家庭,父亲是当时绥德师范学校有名的音乐老师,业余时间总要在家里摆弄他的手风琴、笛子等乐器,从小耳濡目染的白洲生也因此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还六七岁时,父亲意识到白洲生在音乐上是有天赋的。打这以后,每个周末回家,他都要抽空教儿子学简谱、打拍子、唱歌,所以,不到十岁的白洲生已经完全认识了简谱。
在父亲的鼓励下,他的进步很快,认识了简谱以后,就开始学吹笛子,“我永远记得学会吹的第一首歌曲《东方红》,那年我才十岁,刚开始最后一句总是吹不准,父亲不厌其烦地教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对面的白洲生陷入回忆中,依依呀呀地哼起了《东方红》。
告别音乐整整十年
上中学后,白洲生跟随父亲住在绥德师范,这里浓厚的音乐氛围影响了他,也更加深了他对音乐的热爱。
短暂的几年时间,他学会了笛子、钢琴、手风琴等多种乐器,在圈内小有名气。高中毕业时,西安音乐学院来招生,白洲生在130多名考生中专业课排名第三,尤其是他的乐感得到了老师的赏识,结果却因为文化课与西安音乐学院失之交臂。
就在他在家复习准备第二年继续考的时候,意外地收到了榆林民间艺术团的录取通知书。
他在民间艺术团呆了六年,这六年时间,不仅自己的艺术才华得到了展现,还学会了弹三弦,更重要的是他在这里认识了自己人生的导师,对自己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当时榆林民间艺术团副团长、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徐光明。这六年时间,他和团里的队友一起下乡、演出,在这个平台上他的才华得到了尽情绽放,他曾经以为这就是他梦想的生活。
然而,天不遂人愿。
1990年,白洲生的家庭发生了重大变故,不满三十岁的他对生活心灰意冷,他开始恨音乐,恨一切热爱音乐的人,也因此毅然决然地离开了榆林民间艺术团,从此把所有有关音乐的梦想全部埋葬。这一告别,就是整整十年。
十年来,他当过采购员、跑过出租车、干过工程监理、还做过下岗工人……只是他的生活,完全与音乐无关,他仿佛忘记了自己的梦想。
在音乐道路上崭露头角
事实上,音乐一直在他心里,从未走远。
白洲生心里有一个秘密。在他当采购员时,偶然一次在西安,他遇到了当年的老师徐光明,得知自己的变故后,徐老师很心疼,也很生气,恨铁不成钢地责备他不应该把个人变故带到事业中,并且送了他《调式学》《和声学》两本专业书。徐老师的话对他触动很大,他从徐老师那拿了书,偶尔也会偷偷翻看,但是心里依旧和自己较劲,跨不过那道坎。
时间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一直到2000年,距离他告别音乐已经整整十年。
2000年,白洲生在绥德一中当工程监理,当时绥德一中有个退休语文老师朱继德,是父亲的朋友。见到白洲生以后,朱老硬拉着他去自己家里,原来朱老也非常热爱音乐,他拿着厚厚的一摞自己写的歌词,希望白洲生为他谱曲。碍着父亲的面子,白洲生不好意思拒绝。回家以后,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他为其中的两首歌曲《打工调》和《好想你》作了曲子,谁知道这两首曲子却让朱老激动得逢人就夸他是个天才。
没过多久,《打工调》和《好想你》这两首曲子居然在绥德大街小巷流传开来。一天白洲生路过一家酒楼,这里正在办喜事,一个乞丐在唱歌讨钱,唱的就是他作曲的《打工调》。这让他感到震撼,没有想到自己的歌曲居然已经如此流行,同时,他也开始反省这十年自己走过的路。
“其实无论多大的创伤,十年时间足以抹平一切,是我自己一直不愿意走出来,固执地放弃了梦想。”再次回忆往事的时候,白洲生已经非常平静了。
陕北民歌应该与时俱进
在音乐的道路上崭露头角以后,白洲生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
200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文艺晚会向全国词曲作家征歌17000首当中,康世进作词、白洲生作曲的《过大年》是10首入围歌曲之一;2005年,由国家文化部、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主办的“首届神州歌海——中国群众创作歌曲”大赛中,白洲生作曲的榆林民歌《黄土地铺满信天游》《打工调》《看妹妹》和企业行业歌曲《中国联通之歌》分别获三金一银四项奖,并居全国获奖者之首;2009年,《歌唱吉镇村》村歌获全国村歌十大金曲奖……
现在,白洲生已经在理想的轮回中获得重生,供职于绥德县文化馆,在走过一波三折的道路以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活了半辈子了,我才算明白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生活。”对于这些年的经历,他无限感慨。
现在除了创作歌曲外,白洲生想的最多的问题就是陕北民歌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他告诉记者,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陕北民歌不外乎《三十里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圪梁梁》等传统的陕北民歌,这些陕北民歌有着鲜明的时代性,也正因为经典才难以超越。但是并不是说陕北民歌就是这个样子的,陕北民歌要想走得更远,必须突破创新,与时俱进。
首先每一名陕北民歌的词曲作者都应该深入基层和群众,真正了解现在的陕北人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去挖掘深藏在民间的文化;其次在表现手法上应该有所突破,比如他最新创作的陕北民歌《塞上明珠》就是融入了《绣荷包》的传统小调,结合了一些现代的音乐元素;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培养新型的陕北民歌人才,陕北民歌只有陕北人才能唱得淋漓尽致,才能充分发挥独特的魅力。
“保护和传承陕北民歌的发展,是我们每一个陕北人义不容辞的责任。”白洲生的脸上一脸肃穆。
新闻推荐
西安外国语大学汉学院对外汉语专业09级(1)班马慧霞梁实秋先生曾说:寂寞是一种清福。何为清福?盖指秋日品茗,挑灯夜读诸类罢。执卷在手,一灯如豆,紫砂清茶,暗香满室。何以无徒?只因智者总是孤独。“越是高...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