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婷
赵瑾是榆林学院2010级计算机专业新生,虽然不是榆林市人,但在入学前就对学校内外的环境和氛围比较熟悉了。问及原因,她说归功于加入网络“老乡群”。
通有无。“一位榆林学院的学姐告诉我,学校里面有很多老乡,为了便于交流和沟通,大家设立了网络‘老乡群\’,在群里老乡们可以畅所欲言,非常热闹,作为新生更应该加入,可帮助提前了解学校内外环境。”赵瑾说出加入“老乡群”的初衷。
赵瑾是延安人,读大学之前没有来过榆林。他说:“通过‘老乡群\’,在进校前就了解了学校有什么教学设施、图书馆开闭馆的时间、专业的科目安排、学校附近哪家饭店好吃、到市中心坐哪路公交车、哪里有家乡口味的饭菜。”“入学后,老乡们还举办新生欢迎会,来自各个专业、级别的老乡们聚在一起感觉特别亲切。”
网名为“宝塔山”的周某是该群的建立者,他告诉记者当初建群也是受同学启发,这样能帮助新同学了解学校,合理规划大学生活,增强老乡之间的情感,如今他们的群已有60多人了。
助新生。越来越多的90后成为大学新生,不乏有独立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差的学生,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都迫切希望能有一盏“指路明灯”,而悄然兴起的“老乡群”就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2010级新生张春阳,一直在西安生活,对榆林十分陌生。老乡群里的学哥学姐们经常和她谈心,帮助她摆脱心理上的负担,很快融入大学生活中。“在学哥学姐们的推荐下我报了几个社团,还和其他地方的同学处的很融洽,那种心理上的孤独感已经完全消除了……”张春阳笑着说。
新闻推荐
文图/本报记者马媛媛实习生王亚妮都说最美不过夕阳红,年老时,能够儿孙绕膝,享受天伦之乐,恐怕是大多数中国老年人的夙愿。然而,对于家住清涧县秀延镇北关的93岁老人徐贵兰来说,这些都离她太过遥远。现...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