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李金柱总结榆林市十年来的发展成绩指出,十年来,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由2000年的105亿元预计达到2010年的1635亿元,增长14.6倍,增速连续7年全省第一,总量由全省第五跃居第二;财政总收入由9.43亿元预计达到390亿元,增长40倍;固定资产投资由61.57亿元预计达到1000亿元,增长15倍。区域经济发展强劲,神木、府谷、靖边进入全国百强县,定边进入西部百强县,南部六县经济综合实力在全省整体提升了30个位次。
十年来,能源工业强势崛起。累计完成投资1600亿元,建成能化重点项目近百个,投资在100亿元以上的在建、前期大型产业项目12个,基本形成“人”字形千里工业走廊和“两区六园”发展格局,形成以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采掘为基础,以电力、化工、建材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全市规模工业企业由2000年的140户增加到663户,其中产值超5亿元的企
业达30户;规模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55.58亿元增加到1800亿元,其中能源化工对全市GDP贡献率64%,财政贡献率72%。榆林已成为中国第一产能大市,成为强势崛起、活力迸发、令世人瞩目的新型工业大市。
十年来,现代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粗放农业向集约农业的转变。粮食总产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2010年预计达到160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0亿元。近3年六大类作物连创34项全国高产纪录,18项特色产业面积、产量、质量均居全省第一,特色产业规模覆盖面达到80%,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70%,农业基础地位日益稳固。
十年来,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初步构建了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交通体系和水、电、管输、通信基础供应网络。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27256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达到663公里,铁路总里程达428公
里,年运力达到1.18亿吨。开通了西安、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等航空线路,成为陕西第二大航空港。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38万千瓦,发电290亿千瓦时,位居全省第二;全市水库容量9.6亿立方米,年供水量可达6.9亿立方米,供水瓶颈得到缓解。
十年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榆林城区由2000年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52平方公里、人口由15万增加到50万,全市城镇化率由20%提高到40.5%。城市功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林木覆盖率由24.9%提高到30.7%,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消除了无电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1200个重点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十年来,社会事业长足发展。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30万吨新型兰炭生产技术和装备,培育了国内第一个优质荞麦杂交种子,克隆成功全国首例陕北
白绒山羊,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5%。教育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乡镇卫生院标准化改造全部完成,文化事业取得突破,旅游产业乘势兴起,2010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20亿元。
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2010年,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8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均是2000年的5倍。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由2000年的15平方米发展到2010年的30平方米,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发生了质的跨越。城市和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到9048元和3317元。
十年来,改革创新硕果累累。2004年率先在全省实行免征农业“两税”,实现农民“零负担”。积极推行土地流转模式,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制改组基本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7%。资本市场建设加快,对外
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7272万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由2000年的165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4900万美元,年均增长11.5%。
李金柱强调,“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继续突出“两基地一中心”建设,进一步把榆林打造为带动陕甘宁、连接环渤海、辐射大西北的中国内陆经济发展战略高地和陕西发展的重要一极;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区、经济快速发展和政府高效服务的试验区、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良性互动的示范区、城乡统筹和强市富民的先行地区。到2015年,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比2008年翻两番,占到全省的22%,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达到全国先进水平;财政总收入超过800亿元,占到全省的22.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40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榆林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地市50强。
新闻推荐
11月2日,省“创卫”考核验收团专家分组验收后确认商洛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条件基本达标。记者从商洛市创卫办了解到,经省上验收确定,商洛市已经具备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基本条件,包括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