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民间小戏一枝花——“二人台”追本溯源

来源:榆林日报 2010-10-25 13:02   https://www.yybnet.net/

广泛流传于晋北、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的地方小戏“二人台”,它到究源自哪里?其角色仅有小丑、小旦或小生、小旦两人,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目前,虽进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其保护、发展、繁荣前景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

赵宝峰

“二人台”是戏剧,不是歌曲,因此,把“二人台”称之为“榆林小曲”或者“陕北民歌”是不确切的。就如同把京剧称之为“中国民歌”,秦腔称之为“陕西民歌”,这样做显然是不可以的。

要为“二人台”下个准确定义,首先必须弄清“二人台”的发源地。我以为,“二人台”的发源地就是现在位于黄河流域的陕西府谷和山西河曲两县隔河相望的毗邻地带,也就是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喝黄河水吃酸捞饭”的地方。这一带是黄河文化、草原文化和黄土高原文化的交汇之地,尽管历史上地瘠民贫,但是文化积淀相当深厚,明代就“户有弦歌新治谱,儿童父老尽讴歌”,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之一白朴(1226—1306年,字太素,号兰谷),他和关汉卿齐名,著有《墙头马上》和《梧桐雨》等。他祖籍就是隩州(今河曲附近)人氏,他还是妇孺皆知的戏曲《梁山伯》原创作者,知此便不难理解“二人台”节目里为什么会有《张生戏莺莺》的内容了。

“二人台”诞生于什么年代?业内权威人士的所谓共识是清代咸丰或同治年间。其依据无非有两条:一是因为“二人台”是民间艺术,历代官方史书无文字记载,只能根据丁喜才那一辈老艺人的回忆去分析判断;二是根据“二人台”传统剧目《走西口》的唱词内容去推理。对此,我认为“二人台”的诞生有可能会是在明代、元代或更早以前。如果说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齐名的“元曲”是元代文人创造的“雅文化”,那么为什么与此同时就不可能产生由民间艺人创造的像“二人台”这类形式的“俗文化”呢?黄河流域历史上既然能够诞生白朴这样的元曲大家,也应该能够诞生创造“二人台”艺术的民间艺术家。至于《走西口》的唱词,则非但不能证明“二人台”诞生于咸丰年间,相反,恰恰可以证明“二人台”只能诞生于清代以前,因为从《走西口》的艺术结构完美性来看,它不可能诞生于“二人台”这种艺术形式形成的早期。到了创作《走西口》的咸丰年间或同治年间,“二人台”已经进入盛行和成熟时代。因此,我们研究“二人台”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能仅仅把目光停留在像《走西口》《五哥放羊》这些比较成熟的作品上,还应该研究早期那些比较粗俗的作品,像《听房》《吃醋》《扇子计》之类。我想,“二人台”的发端还是和其它民歌一样,是从歌唱男情女爱开始的。

从“二人台”传统剧目的内容分析,则足以证明其发源于府谷、河曲的正确性。《走西口》反映的是府谷、河曲一带的老百姓在家乡遭灾后,一对新婚夫妇蜜月未满,老公大春要到内蒙古打工,妻子玉莲深情送别的故事。它和另一首有关“走西口”路线的民歌中(此处略有不明),“头一天住古城,第二天住纳林”的唱词便是有力的佐证。再以《十里墩》为例,它唱的就是府谷石庙墕一带(现在位于该村的古代烽火台俗名就叫“十里墩”)的人手提羊腿,夜晚偷情幽会“串门子”的风流韵事。至于《水刮西包头》那更是有名有姓的府谷人创作的。

“二人台”是民间艺术,说的更精准一点,它不仅是“穷人”创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它的扩散和传承也完全是那些受苦受穷的民间艺人的功劳。它的扩散和传承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行向周边地带辐射,如府谷“二人台”向神木以及逐步在榆林十二个县区普及;河曲“二人台”辐射到忻州、雁北以及山西北部、中部甚至河北省境内。二是在饥馑或战乱年代,民间艺人举家迁徙,将“二人台”这一民间戏剧形式带到新的移民所在地,主要沿着两个方向扩散传播,向西通过“走西口”的通道,流传到内蒙古地区,在大草原生根开花;向东则由“闯关东”的艺人们将其沿河北张家口带到“黑土地”,逐步演变发展为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与“二人台”有着不可分割的亲缘关系。这一点,从二者在

表演形式、伴奏乐器、使用道具以及其原生态作品的“俗、色、酸”的共同特点来看就足以证明。对于部分人认为说府谷“二人台”是西北的“二人转”这一观点,我认为这是艺术概念上的“乱伦”。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某某姑娘长得像她母亲,从未听到有人夸奖母亲长得像她女儿一样。据有关资料证明,东北“二人转”至少要比“二人台”形成晚半个多世纪。因此,从艺术的发展源流看,“二人台”是“源”,“二人转”只能是“流”。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初,府谷的老百姓也有把“二人台”叫“二人转”的,但这“二人转”绝非指的是现代意义上东北的“二人转”。

发展传承

说到“二人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府谷人贡献最大,可谓功不可没。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丁喜才、王向荣、柴根儿和陈维业等人,他们的功绩是可以载入文化史册的。

丁喜才以自己杰出的艺术才华赢得著名音乐家贺绿汀的赏识,使“二人台”这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小戏从此一下子步入高等学府的音乐殿堂,由他改编的“二人台”代表作品《走西口》《五哥放羊》不仅收入现代民乐教材,而且经他的学生鞠秀芳演唱风行全国,并曾在国际比赛中获金奖。如果从上个世纪50年代作为时间界限的话,丁喜才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二人台”艺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开山鼻祖。当然,那位发现丁喜才的“伯乐”——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先生更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并感谢的。

被称为“西部歌王”的王向荣,演唱陕北民歌在陕北享有盛誉,但他唱“二人台”的水平更胜一筹。王向荣的艺术天赋让人惊叹,天生的一副好嗓子,无节制地抽烟、喝酒、吃辣椒,丝毫不影响他的嗓音,加上他对艺术的挚爱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他的演唱行腔优美,气势豪放,酣畅淋漓,情感真实。一段唱,可以让观众如醉如痴,又让人“忘却人间愁滋味,扫尽浮尘之天堂”的功效。作为在民歌和“二人台”领域的大师级人物,王向荣可以算是府谷人甚至是陕北人的骄傲!

柴根儿是府谷“二人台”的“活化石”一点也不过誉。他从8岁起就与民歌和“二人台”结下不解之缘,至今近80个春秋。他不仅亲自创作了《摇三摆》《对花》《偷南瓜》《四大对》等具有自己风格的作品,更重要的是他凭着惊人的记忆力,在头脑里记录了近百首民歌和“二人台”词曲,其中有的已几近失传。如果将这些资料全部记录

成文字,其字数远比一本《唐诗三百首》还要多。因此,柴根儿可谓是“二人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正口头传承者,有的媒体称他为国宝级艺术大师,我看也名副其实。

关于陈维业,现在的府谷人特别是年轻人知之甚少。但是,他对府谷“二人台”的保护和传承应该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初期,陈维业在府谷县文化馆工作期间,曾和李继爱一起收集整理了有关“二人台”的资料,于1955年出版了《陕北二人台》一书,此书为石印版,共3集。它是当时关于“二人台”原生态资料的第一本专辑,该书是后来研究“二人台”的奠基之作,对“二人台”的传承起到了抢救性的保护作用。遗憾的是,可能在“极左”路线统治时期受过一些刺激,陈维业在调离文化部门工作之后,再也不见其显露自己的文艺才华和特长,再也没有拿出他对于“二人台”方面的研究成果。设若府谷县宣传文化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在陈维业身上多下点功夫,兴许还能够挖掘出一些有关“二人台”方面的宝贵资料。

前景广阔

“二人台”源流始于府谷和河曲,所以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理应成为府谷文化工作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使“二人台”走出困境,不能仅靠继承,关键在于发展。从现状看,府谷的“二人台”发展的最大障碍是创新意识不足。没有创新意识,领导和主管部门就不可能有新思路、新谋略;没有创新意识,创作人员就不可能有体现时代精神的新作品,演职人员就不可能使自己的演出水平更上一层楼。

人常说:“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二人台”作为地方小戏,没有好的剧本是不可能得到长足发展的。由于它素以短小精悍见长,所以不可能去表达重大历史题材。文化大革命中,农村人唱不了京剧,只能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形式,用“二人台”的曲调演出“革命样板戏”,严格意义上讲,那是不能称之为“二人台”的。但是“二人台”如同小品一样,它能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准确敏锐地捕捉生活激流的浪花,以旗帜分明的态度,褒扬歌颂“真、善、美”,贬斥讽喻“假、丑、恶”,它确实堪称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当然,这就要求必须要有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能体现“二人台”传统特色的词曲相配套的新剧本、好剧本。想当年,我们的老前辈柴根儿目不识丁,单枪匹马,自己编曲,自己作词,能够创作出《摇三摆》那样久唱不衰的作品,难道在文艺界百花盛开的今天,我们的专业艺

术团体,我们的专业创作人员就搞不出一批新的“二人台”作品吗?

影响“二人台”发展和传播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方言问题。本来,作为地方小戏来说,保留方言,以体现地方特色,这是无可非议的。近几年来,东北“二人转”在国内舞台上大出风头,与广大观众乐于接受那“油腔滑调”的东北方言不无关系。和东北方言比较,府谷话从平时口头交流的角度看,距离普通话的差距不比东北腔大。府谷方言,写成文字,绝大多数也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它的最大缺陷就是至今仍然保留古代汉语中的“入声”,其发音过于短且又急促,这是普通话和其它方言中早已消失的语言现象。由于这一特殊语言现象的存在,使得“二人台”的道白不可能达到“字正腔圆”,特别是经过有的演员喜剧化夸张式处理后,连府谷人自己听起来也有点刺耳,这就形成了“二人台”道白的“鸟语”与音乐曲调的“花香”不相协调的现象。要改变这种状况的唯一出路,只能是忍痛割爱,舍弃方言,向普通话过渡。暂时实现不了,先从“醋溜普通话”说起也行,总比纯府谷方言效果要好,需要注意的是切勿东施效颦,放弃了府谷方言再操起“东北腔”,那样更是不伦不类。

内蒙古不是“二人台”的发源地,为什么“二人台”却特别流行,而且在全国形成很大影响?我以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在于内蒙古的戏剧舞台上主流戏剧(即群众称之为“大戏”)长期缺失,它不像山西的晋剧、陕西的秦腔一直统治着本省的戏剧舞台,始终是地方小戏发展的无形对手。“二人台”是地方小戏,属于“俗文化”,而“秦腔”“晋剧”是传统大戏,属于“雅文化”,无论在历史上,还是现实生活中,“大”挤压“小”,“雅”排斥“俗”,这可以说是一条不是规律的“规律”。因此,要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二人台”艺术,我们必须要有“小香玉”组建豫剧团扎根太原的胆略,更要有农民工进城打工排除万难的勇气和决心,敢于占领省城文化演出市场。为此,我建议:由县政府出面搭台,企业家出资赞助,在省城西安购一块地盘,自己挂牌成立一个“府谷县二人台演唱团”或者干脆打出一张“王向荣”的牌号,叫做“府谷县王向荣二人台演唱团”也行。这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件纯文化的事儿,但从长远看它对府谷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起到一些助推作用的,而且随着西安城市人口结构的发展变化,大量的陕北人特别是神木、府谷人的涌入,西安市的文化市场结构,戏曲观众的欣赏趣味也会发生改变。为此,我们有信心让府谷“二人台”走进西安。

新闻推荐

万千广厦竞风流开发投资正逢时——2010中国·榆林房地产项目招商大会综述

的黄金宝地,很多政府单位和学校都会搬迁到这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在这里买房,我们也不例外。”正在位于榆林经济开发区的几个楼盘展区前考察询问的张明夫妇说,“我们要选择一套适合自己经济实力和未来...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民间小戏一枝花——“二人台”追本溯源)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