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市在关天经济区中的区位
咸阳市区鸟瞰(资料图片)
绿色宁静人宜居古都咸阳更亮丽本报记者李军朝摄
旬邑县翠屏湖(资料图片)
咸阳湖畔景色美蓝天碧水映古城本报记者李军朝摄
城乡规划:以人为本统筹发展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规划立市理念指导下,咸阳市坚持“人本和谐、统筹协调、聚集带动、特色多样”的城镇建设原则,确立了“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公众参与,依法行政”的规划决策执行机制,严格规划审批执法,依法推进规划落实,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先后修编了《咸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咸阳市域产业布局规划》《咸阳城乡一体化规划》等一系列总体规划、专项规划,规划体系日益完善。在规划的引领下,广大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依据规划建设城镇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水平明显提升,行动更加自觉,使咸阳城市规划建设进入了历史最好最快时期,有力地促进了民生的改善,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
城镇体系结构不断完善
提出了“生态、人文、精致、宜居”的城市发展目标,确立了朝南向东跨渭河发展的姿态。在城市东部、南部分别规划建设泾渭新区、沣渭新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西安(咸阳)国际化大都市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形成了“一轴半环三带”的城镇体系,咸阳城市的竞争力、聚集力、带动力大幅提升,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乡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格局初步形成。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与“十五”(2005年末)相比,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由194.4平方公里猛增到2009年末的274.89平方公里,净增80.49平方公里,年均增长20.1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174.3万人增加到205.07万人,年均增加7.7万人;城镇化水平由35%增加到40.93%,年均增长1.48%,比“十五”期间提高了0.48%。
中心城市建设
进入快速发展期
综合承载力得到大幅提升。2009年年底,咸阳主城区面积由“十五”末的50平方公里扩张到现在的76.7平方公里,人口由58万人增加到80.4万人;城区道路已达186条220公里,形成了“八纵七横”的立体交通骨架,人均道路面积10.2平方米;平均每万人拥有公交7标台,城市公共交通成为西北地区唯一的二类城市B类达标城市;城市综合气化率达到93%以上;集中供热率达到43%。
生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建成了沣河生态绿林、城北千亩绿林、望贤绿林、西渭苑绿林等一批园林绿地。去年年底,咸阳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绿化率达到33.4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66平方米。
城市品位得到大幅提升。发挥历史遗存丰富优势,在保护中开发,在传承中提升,着力塑造秦风秦韵秦文化。大遗址保护区的划定、明清城区古建民居的更新和咸阳楼、咸阳钟楼的重修,有效地保存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街景整治、旧城改造,使城市面貌大为改观;景石进园、小品入林、雕塑布景系列美化工程,使城市景观更加贴近自然;赏花节、金菊展的设立,让市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使全市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增加,2009年达到315天,创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
城乡统筹步伐加快
城乡规划日臻完善。为了加强规划的指导作用,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于2007年全面展开。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县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年底,97个建制镇总体规划全部编制完成,规划覆盖率100%;60个乡规划编制完成46个,规划编制率为77%,镇、乡规划修编工作已经启动;全市村庄建设规划覆盖率达到87%。
各县市城镇建设档次和规模有新的提高。仅2009年,全市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54.5亿元。道路、排水、污水处理、供气、供热、垃圾处理等一批市政公用设施项目相继建成。到2009年年底,全市11个县(市)已修建、改建县城道路共计561.2公里,县城人均道路面积达到10.16平方米;修建排水管道536公里,修建、改建桥梁43座;安装路灯2.53万盏。修建、改建供水管道537.8公里,使81.43万群众喝上了自来水,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4.26%;铺设供气管道295公里,燃气普及率达到58.69%。
村镇建设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到2009年年底,全市11个重点镇已开工建设项目34个,完成投资约1.6亿元。“千村百镇”建设整治活动开展以来,咸阳市列入省级关中百镇建设项目41项,总投资约1.52亿元,其中省级补助资金0.37亿元,市县镇各级共筹资1.15亿元,2009年完成投资1.14亿元。多年来,投入各类扶贫资金53亿元,一大批扶贫开发重点村已成为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D)(2)
环境保护:空气洁净环境幽雅
“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可持续发展,着力建设繁荣、富裕、和谐、宜居的生态咸阳,抱着对社会、对民生、对经济发展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色、宁静、朝阳、安全”六大环境工程。持续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陆续完成一系列环保目标,全力建设生态咸阳、绿色咸阳、和谐咸阳。
提升大气环境质量
为实现“创模”目标,连续8年开展以环保为内容的“扫黑”行动。累计治理、搬迁或关停市区重点工业废气污染源10家,拆除燃煤锅炉801台,取缔不符合环保规定的储煤场、煤灰场23处,关闭城区周边污染严重的白灰窑168家,治理餐饮业油烟431家,治理机动车尾气不合格车辆1.2万辆,完成双燃料车改造1130辆,使一批曾给城市天空“抹黑”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督促全市66家国控、省控、市控排污企业,全面安装污染在线自动监控装置,建立市级污染监控平台,实现环境网上远程监控、科学监管。连续4年实现了“不烧一把火、不冒一缕烟”的秸秆禁烧目标。2009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315天,在陕西省社科院公布的全省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咸阳人居环境位居全省之首。
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连续多年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对辖区内“七河一渠”水污染治理的目标、责任、措施和时限作出了明确部署。目前,全市仅存的4家规模以上造纸企业、两家印染企业和14家果汁企业全部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做到了稳定达标排放。全市累计关闭造纸企业182家、重点印染企业12家。2009年度,渭河流域咸阳段75%的时段达到了Ⅴ类水体,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提前两年实现了省政府《渭河五年治理规划》目标。“十一五”期间,全市总投资8.37亿元,建成污水处理厂14座,率先在全省乃至西北五省“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形成日处理污水能力33.9万吨,日生产中水3万吨,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建设规划。
建设绿色生态屏障
目前,全市建成国家级绿色单位3家,省级绿色单位39家,市级绿色单位203家,县级绿色单位384家,全市611个单位已跨入了绿色文明示范单位行列。建成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省级生态示范区3个,省级生态村3个,省级环境优美乡镇3个,彬县、旬邑、淳化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通过了国家级预验收,全市受保护国土面积达到7.1%。
噪声达标工作上台阶
严格建筑施工申报审批制度,严厉查处夜间建筑施工;加强交通噪声污染治理,严格落实市内机动车禁鸣规定;加强噪声污染源监督管理,定期督查,定期监测。坚持24小时开通“12369”环保投诉热线。截至目前,咸阳市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53.3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65.2分贝,市区声环境明显得到改善。对群众投诉的噪声污染问题,结案率、群众满意率达到100%。
推进污染减排
在工业园区积极开展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园建设和改造工作,彬县率先在全省制订循环经济试点规划,并通过了专家评审,彩虹集团、长庆石化公司等8家企业开展了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目前,全市累计有31家企业通过了清洁生产审核,15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据国家环境保护部核定数据显示,认定咸阳市COD项目9个,减排量9326.2吨,SO2项目7个,减排量29579.46吨,减排指标双双名列2009年度全省第一,SO2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D)(2)
城市建设:生态咸阳 绿色家园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市城建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竞争力和影响力为目标,以完成城建十大系列工程建设任务为核心,以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加压力,负重奋进,真抓实干,创优争先,城市建设、维护和管理各项工作总体运行良好,城市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预期目标。
城市建设快速科学发展
1、加快路桥建设,完善路网结构。2、增加绿化总量,改善生态环境。3、实施亮化工程,消灭照明盲点。4、加强城市美化,增加魅力内涵。5、增加环卫设施,方便广大市民。
市政设施维护优质高效
近年来,我们大力开展“管护质量提升年”活动,不断强化市政设施管护力度,深入开展双创工作和环境综合整治,在市政基础设施维护工作中,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坚持24小时巡查制,实施“市政110,管理招手停”,开展市政设施“六小”专项整治,完成整治“五条示范街”,实施“绿化刨土提升工程”,实施“环卫监察曝光台”,认真落实服务承诺、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补坑槽”累计维修世纪大道、文汇路、民生路、乐育路、渭阳西路等140多条道路破损路面122.6万平方米,维修人行道破损、脱落花砖82.8万多平方米,更换下水井盖4565套;“绿化刨土提升工程”累计“刨土”150多车,完成了渭阳路、秦皇路、文林公园、中心广场、沣河绿林等150条道路绿化补栽工程,共栽植乔灌木125多万株;“消灭摸黑灯”工程累计更换人民路、中华路等133条道路灭灯15000多盏,做到市政基础设施随坏随修,确保设施完好无损。
城市综合管理秩序井然
我们按照创卫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要求,各职能单位打破原有管理模式,实行分片包干、划块管理的办法,任务到班组,责任到个人。将市区人民路、渭阳路、秦皇路等5条城市主干道路作为管理维护示范街,制订了设施管护规范标准,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了集中整治和维护,并以示范街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维护工作。同时严格审批占道开挖,坚决打击损毁设施行为,年均拒批不合理占用手续30起,查处损毁设施案件28起。累计巡查跟踪600多次,先后对城区主干道、广场和十字等公共场所开展人行道、盲道无障碍综合清理活动8次,共拆除市政设施广告牌274块,清理市政设施野广告5210条,清理绿篱垃圾135车,处理违章和损绿事件45起,清理取缔了中心广场的摊点,市政设施“脏、乱、差”现象得到了有效治理,综合管理规范文明,健康有序。(D)(2)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增科实习生任凤)12月11日,泾渭新区管委会召开正阳渭河大桥评标会,邀请省江河水库管理局、西安市政设计研究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市公路局等有关方面专家和市交通局、市水利局等部门相...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