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版年画、传统庙会、地方曲艺……陕西省近年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几近消失的春节“福文化”重焕生机,并从民间活动演变为文化产业项目。
商机多
春节是陕西华山脚下老腔艺人张喜民最忙碌的日子。他要跟其他老腔艺人一起辗转各地登台演出。
几年前,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把华阴老腔带入人们视野。老腔艺人没有想到,家族小戏能让自己获得比种地务农高得多的回报。
老腔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它起源于西汉,原是陕西华山地区粮仓守军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被当地农民模仿和传承,祖祖辈辈口耳相传,成为皮影戏幕后伴唱戏种。由于历史久远、唱腔独特,华阴老腔被称为“戏曲活化石”。
前些年,会唱老腔的人越来越少,老腔在民间几乎消失。近些年,文化工作者将其提炼加工,组老腔艺术团演出。老腔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老腔艺人张喜民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张喜民说:“我每年外出表演可以收入好几万元,国家还会发给我补助,用于教授年轻人学习老腔。
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说,老腔、剪纸、年画等民间“福文化”逐步推向市场,为民间艺人带来一定的市场回报。
在陕西,各地庙会、祭祀、杂技、武术、地方戏曲、木板年画、社火脸谱、皮影、饮食等,大多以“福”为主题。这类“福文化”成为春节活动的主体,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传统,有的已形成产业。
具规模
陕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说,“福文化”承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激活了人们的热情、智慧与创造力,同时促进了市场消费。
2010年春节黄金周期间,陕西省累计接待海内外旅游者711.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4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9.49%和35.10%。西安博物院因举办文化庙会接待游客4.8万人次,同比增长62.41%;免费的大唐西市庙会接待游客10万人次。
“福文化”正从民间文化活动演变为文化产业。陕西关中地区“福文化”活动依托节庆庙会进行展示,获得传承和发展;西安新春祈福庙会规模大、花样多,聚集多种民间传统艺术:祭灶拜火神、送春联、送财神、挂祈福牌、放生祈福……
陕西“福文化”展现了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地方风情,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形成了西安都城隍庙会、长安斗门石婆庙会、楼观台、骊山圣母庙会等特色“福文化”聚集地。
求突破
专家认为,要科学发展以传统民间艺术为基础的文化产业。当前需得到政府扶持,还要改变产业模式粗放等问题。陕西作为我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孕育了丰厚的传统历史文化。要将文化资源“富矿”转化为文化产业项目,政府应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规模化。
每年在西安举行的东西部贸易洽谈会上,传统文化都有专门展位,剪纸、布艺、熏画、雕刻、皮影、面花、脸谱等民间艺术形式荟萃一堂,现场零售额往往达数十万元。最终成功签约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中,民间手工艺却屈指可数。
有50年制作木版年画“工龄”的陕西省凤翔县木版年画艺人邰立平是凤翔木版年画第二十代传人,他感叹:“来参观的人都觉得我们的东西很稀罕,不满意的是产品没有配套包装,也没有自己的品牌。”
凤翔木版年画已在邰氏家族相传500多年,邰立平希望将传统年画制作成高档装饰品出售,也试着和陕西几家礼品公司联系过,但都因包装较粗糙而未能打开销路。
陕西省社科院文化产业研究所研究人员许定国认为,由于思想观念落后、创新意识缺乏、管理体制陈旧、经营机制不活等原因,当前文化产业规模小、精品少、效益低。文化产业组织形式基本还处于分散化状态,市场份额不大,集约化程度不高。
许定国提出,应提高产业集中度及专业化水平,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主创新的市场主体,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文化产品生产和组织方式。(新华社发)
新闻推荐
3·15文艺晚会即将精彩呈现本报讯(记者殷常兴)由《咸阳日报》品牌策划推广部、《咸阳日报·都市新刊》举办的3·15“消费与民生”我们在行动大型新闻活动及文艺晚会拉开帷幕,文艺晚会将于3月15日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