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道漫漫,他将继续前行。 本报记者 刘伟 摄
他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
本报记者 刘伟
走进著名大篆书法家窦德盛的工作室——朝雨轩,书桌旁边整齐摆放着半人多高的书藏和资料,案头上刚刚创作完毕的作品笔墨待干,墙壁四周挂满了他的一幅幅篆书作品,尺宣的,巧秀雅韵;丈宣的,古拙苍劲;巨幅的,沉雄大气。眼前的一切加上窦德盛的热情介绍,一下子将记者带入了他书法艺术的黑白世界……
他与大篆结下不解之缘
窦德盛出生在咸阳,早年家住窦家园,与咸阳文庙(现在的咸阳博物馆)相邻,从小他就是文庙里的常客。文庙玻璃展柜中常年摆放着中国最早刻有铭文的青铜器和刻有秦始皇发布改革文字命令的“秦诏版”,这些神秘的古文字在冲击着他好奇心灵的同时,使他耳濡目染,加之父辈对他在书画学习上的熏陶,使他与大篆结下不解之缘,幼年便开始研习和临摹这些篆书,当时苦于没钱买笔墨,他便用废笔蘸泥浆在地上练字。在电厂当学徒时,他用仅有的二十元津贴买麻纸,拿厂里检修用的废过滤油纸练字。
为了学艺,窦德盛还特别专注于拓片、篆帖和青铜器铭文的收藏,曾寻找各种机会,遍访金石文迹。有一次,他独自一人骑自行车从咸阳到一百里外的宝鸡石鼓山,在周原博物馆奔波数天,啃干粮,睡饲养室,把身上五斤半粮票和六块钱全部拿出,换了一张梦寐以求的西周晚期名拓《散氏盤》。当时高兴地竟然把自行车链子骑断了,只能手推着车子一步一步往回走。
他的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国际友人
辛勤的付出,换来的必将是甘美的硕果。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著名书画名家的指点,窦德盛的大篆书法有了很大提高。后来他考入西安美术学院,渐臻佳境的书画艺术造诣终于找到了一个更加系统而专业的发展空间,发生了质的飞跃。如今,那个在地上蹒跚用泥浆学字的幼童窦德盛已在书画界声名鹊起,他的大篆已成为中国书坛一绝。
受荣宝斋邀请,2003年12月,北京荣宝斋第一个篆书书法展“窦德盛篆书书法展”展出,取得了良好效果,大篆作品被荣宝斋、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收藏;2004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第一档案馆等也收藏了他的作品。2007年12月,窦德盛将经过数年努力创作出的以中国古代经典诗文为内容的20幅大篆精品,捐赠给北京奥组委,并以“国礼”赠送参加奥运会的国际友人,成为奥组委接受书法作品捐赠的第一人。
他追求德艺双馨的境界
窦德盛现任陕西朝雨轩书画院院长、陕西华夏大篆研究院院长、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常务理事等职。在成就和荣誉面前,窦德盛始终坚持着自己的艺术操守,他的目光始终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大节上。他的作品多是向国家和公众机构捐赠,并曾多次参加国家和省内义卖。
2008年,窦德盛通过北京奥组委再次捐赠28幅奥运单项体育运动图标给国际奥组委各国际单项联合会。今年窦德盛应邀参加“新年慈善音乐会”,并捐赠6尺“和谐中国”大篆作品一幅。最近,又向西安世园会赠送了自己精心创作的20余幅书法作品及为世园会书写的4米巨幅“传华夏文明,舞大唐雄风”对联一副。
他希望大篆文化能够受到重视
窦德盛说,根据考证,大篆是秦代以前古文字的总称。从文字上讲,它就是汉字的源头,从书法史上看,它是诸种书体的母体。秦代把先秦及七国文字统一为小篆,由小篆隶变后,楷、行、草并起,这就是中国书法演变的大致过程。西周的都城为镐京,即为今天的西安。而春秋战国的秦则在现今陕西和甘肃一带,而后秦定都咸阳。从这一历史脉络看来,大篆最终形成地就在咸阳。
他认为,把字临摹得再像,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字匠”,要在临摹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这样才会有自己的品性和神韵,作为大篆文化的发源地咸阳,应把它作为一张城市的名片,加以重视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去认识它,接受它,并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C)②
新闻推荐
一家四口三人遭遇不幸:儿子因车祸左脚落下残疾;父亲落井后终身残疾;十八岁的女儿如今又患上结核性膜炎……面对十万元治疗费,可怜的父亲发出呼唤:本报讯(记者韩焱)今年即将参加高考的18岁女儿突然不明原...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