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新闻 长安新闻 高陵新闻 蓝田新闻 周至新闻 户县新闻
地方网 > 陕西 > 西安市 > 西安新闻 > 正文

“走读母亲河”之渭南印象“悬河”高出地面洪水来时险情急

来源:华商报 2011-10-30 13:45   https://www.yybnet.net/

渭河在渭南,彻底变成与黄河一样的土黄色,呈黏稠状,一捧水半把泥。河道随地段不同差异很大,最宽阔处近百米,狭窄处只有十几米。两岸草木稀疏,地上悬河的特征已经逐渐显现。华阴、华县地区部分河段河道高出地面3~4米,堤岸高度甚至比附近村庄的两层楼房还高,两岸少有村庄

很多年,每当打雷下雨,华县赤水镇台台村66岁老人刘全中都在做同一个梦:洪水袭来,自己站在大树上睡觉。这是老人年轻时的真实经历。“每次说要发大洪水了,村里1600多户就把值钱的东西往高处亲戚家搬。电视机、洗衣机、电风扇都搬过,有一次我把粮都搬走了。”刘全中说,“要不是因为祖辈都生活在这儿,故土难离,我早就搬去西安了。”

渭河沿岸城市名称中有渭字的仅渭南一家,渭南人与渭河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但由于淤积导致的河床不断抬高,半个世纪来渭河留给渭南人的却大多是害。

总发洪水,男娃找媳妇很难

华县王里渡湾西村距离河道只有500多米,村口种满了玉米,村头第一户正在修建楼房。听到记者走读渭河,忙碌的女主人放下手里正在和泥浆的铁锨,就地找了块砖头坐下,聊起了洪灾。“2003年大洪水一来,房子就被淹了,攒了几年钱这才又重修。这次一定把房子修高一些,发了洪水站在自家房顶就行了,不然还得搬东西往亲戚家跑。”

86岁的老人李春草清晰地记得洪水来袭的那天清晨。8点左右,李春草刚刚起床,突然听村里人大喊:“洪水来了!”她想都没想,就朝着后面山上的女儿家跑。

“当时身上一分钱都没拿,只顾逃命,啥都不要了。”提起往事,老人的眼泪又下来了。她说,当时有个叫王财娃的,想回去拿刚买的一辆新自行车,刚游到村边没劲了,就被淹死了。还有一个叫红娃的,没跑得及,死在自家果园里。

李春草的女儿、65岁的王竹英说:“那些天下了一个月的雨,一排房子全倒了,只剩下了砖瓦房没倒。跑的时候一路人全哭了,猪、羊都死了好多,太可怜了。”

王竹英说:“发一回水,许多人日子原来过得好好的,突然就离婚了。好多女子都嫁到外地去了,村里的男娃找媳妇很难,没人愿意来。”

说起三门峡,李春草并没有什么埋怨:“淹了有什么办法,总不能不修水库,听说可以防止黄河发洪水。”

附近的杜家村也对身边的渭河一片怨声。村民李志超说,村里人最怕的就是打雷下雨。一旦下大雨,渭河水量就会变大,晚上连觉都不敢睡,整夜和衣而卧。

“一到汛期,不管政府有没有通知,村里的精壮劳力都会白天黑夜上去巡查河堤,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吃着饭端着碗就上去了。”

杜家村离渭河仅有百米之遥,地势低洼,河堤到村口有一大片庄稼地,是历年洪水退后淤积而成。每次渭河发洪水,村民们跑的地方不是远处,而是河堤,因为河堤是附近这一带地势最高的地方。“最怕老鼠在河堤上钻眼,看上去很小,但一旦来了洪水就越冲越大,没一会儿就决堤了。”李志超苦笑着说,年年都防洪,村子里随便找个人都对上下游水势倒背如流,时间太长了,大人娃娃都懂个一二三。

因为担心,村里年轻人也不去外省打工,害怕家里一旦遭遇洪水,老人和孩子出事。

只盼三门峡汛期莫蓄水

在历史上,渭河并未让渭南人如此伤心。80万年以前,蓝田猿人就居住在此,后黄帝部落亦崛起于渭水下游,成就华夏民族上下五千年文明史。近代史上,潼关漕运也惠及三省。

这一切,都因三门峡而改变。

1960年,三门峡水库基本建成,渭河下游淤积11.66亿吨,渭河出流不畅,洪水灾害频发,沿河29个乡镇257个村,近40万人、93万亩土地受洪水威胁。

渭南市水务局局长石正福说,由于三门峡库区地下水位上升了2~3米,加之渭河干支流“悬河”态势加剧,渭河下游两岸117万亩农田,完全丧失了自排能力,随之引发库区大面积渍、涝、盐碱化,给渭南带来了第二重灾害。

据统计,1992年至2010年间,9年洪水成灾,渭河干支流堤防决口45处,其中南山支流决口42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亿元。

今年9月4日,临潼水文站监测到渭河水量超过2000m3/秒,这个数字让渭南全市如临大敌,每个人都提心吊胆,大家日夜轮流巡查河段。

渭河干流和8条支流普遍涨水,华县被迫组织地处低洼地带的约7.1万名群众撤离。其中,曾因渭河改道而成为唯一一个在河滩中建村的西庆屯村,4000亩地遭水,损失950万元左右。“每个渭南人,都对洪灾感同身受。”石正福说。

从渭河华县段逆流而上,历年水患的“险工”(历史上多次发生险情的堤段)遗址不断。每一块大石背后,都详细地记载着某年某月,此处被大水冲击而决堤,淹没沿岸土地无数。

华县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站长杨炜说,渭河渭南段在淤积的影响下,渭河干支流堤防临背差(河面高度和地面高度之差)高达4~5米,“悬河”态势加剧,一旦河岸决堤,那么洪水将直接奔流向附近的村庄。“我们能做的,只是要求三门峡低水位运行,汛期不要蓄水,让它开闸畅泄。”石正福说。

冲泥成浆修建河堤

虽然渭南无权改变三门峡水库,但多年以来渭南治渭从未停歇。

每一次洪水过后,治理渭河都成为渭南这个农业市最大的呐喊。但是渭南的渭河治理之路仍长路漫漫,三门峡对渭南的淤积影响,资金的困乏都让渭南举步维艰。在陕西省提出渭河治理方案后,渭南开始了新一轮“征程”。

渭河治理的核心是防止由于淤积造成的河水倒灌,渭南的办法是加高河堤。

8月26日,烈日炎炎。记者在华县河段治理工程现场看到,一名工人身穿雨衣,抬着笨重的高压水枪把指定地点的泥土冲刷成浆,方圆百米之地,已经被他们冲出了一个深达3米的大坑。

工人宋仲露是四川人,正在大坑边的简易帐篷休息:“我们三个已经干了两个多月,3个小时换一班,24小时不停,大约能冲泥浆100多立方米。”

杨炜介绍,现在修大堤,先用水枪将泥土冲刷成浆,再经抽水管输送到河堤修建地,用于加宽加高现有河堤。另有一种方式是,先拦截渭河水,让泥沙沉淀下来,然后把清水用水管抽到渭河,用沉淀下来的泥沙作为修建堤防之用。

杨炜说,这两种方式在外人看来都是“笨办法”,却是渭南治渭最佳的途径。特别是第一种方式,其优势在于“变淤积为河堤”,但见效缓慢。本次大规模的渭河治理,为彻底解决渭南水患,动用资金预估在105.99亿左右。

本次治理,渭南渭河全线涉及临渭、华县、华阴、大荔、潼关五县市区,河道治理长度138公里,占全省渭河整治总长度的1/3。规划内容包括防洪工程、河道清障工程、治污工程、生态景观道路工程等。

据悉,工程完成后,渭南城市段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农防段为50年一遇,移民围堤为5年一遇。但中省两级政府只为渭南解决了近6亿元资金,另外近百亿资金还需渭南市自己想办法。

南山支流是渭南心腹之患

多次的水灾证明,渭南水患其实并非渭河本身所带来的灾难,主要来水是发源于秦岭山脉的数十条“南山支流”。

近年来,随着渭河下游淤积严重,河床不断抬高,造成南山支流地势与渭河基本持平。一旦渭河发洪水,将对南山支流形成倒灌,而后者堤防普遍脆弱(多为当地农民自发修建),在南山支流水和渭水的合力下,很容易决堤。

遇仙河就是一个这样的典型实例。在遇仙河入渭口2~3里处,由于淤积造成的河床抬高,遇仙桥已经被先后加高了3次。第一次是1969年,桥墩加高3.05米,第二次是1974年,桥墩再次被加高3.35米。杨炜说,渭河倒灌给南山支流造成的淤积,使遇仙河成为渭南最危险的河流之一,它的临背差已经高达5米。

“我们这次治理的重点也是对南山支流的治理。以前的方案是在南山建水库,但最后发现这是一把双刃剑:二华地区处在一个地震断裂带上,一旦有地质变化水库决堤的可能性就很大。”渭南市水务局局长石正福说,“这次的治理方案是上游畅泄,在华阴北边建立一个应急防洪区,起到一个分洪的作用。”

村民李栋的三次搬家

渭南张义村村民李栋搬过三次家,第一次是在2003年,因为政府要在他家的位置建中学,所以他自己花了十几万元建了一座二层楼房。可刚建好没多久,2009年,又因为310国道要从村子里经过,他只好搬到了自己的果园里。

记者在他家看到,果园的房子只有两间,用红砖砌成,老两口住的西边一间,没有任何家具,做饭、睡觉都在这一间房子里完成。李栋说:“一个月前,又接到了政府通知,说要在这里修建防洪坝,已经登记了,所以这里也要拆了。”

渭南市渭河治理规划图显示,张义村将建成集休闲广场、别墅区为一体的城市高档中心,但李栋却很发愁:“不到十年搬了3次家,这可让我怎么办?”

可为了渭河治理,两万亩土地的征迁却又势在必行,如何平衡各方利益,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一道必须迈过的坎。

>>札记

渭河的纠结与无奈

渭河的故事,原本在陕西潼关汇入黄河后结束。但是今天,如果要解读真正的渭河,大家必须再东去一百多公里,在一座叫三门峡水库的地方,围观一座353米高程的大坝,才能彻底找到渭河最大的纠结和无奈。

353米高程设计,虽然调低了运行,依然给陕西带来了隐患。昔日热闹非凡的潼关卫已不复存在,那个九间宽三层高的西城门,早已难觅踪迹。天下黄河富宁夏,渭河肥的是渭南大荔朝邑和二华。过去的这里很富裕,瑞士手表、英国自行车、德国缝纫机,在这里并不少见,以至于其他地方的人十分羡慕。

沿着渭河谷地川道西行,阡陌纵横,今年的汛期稍微推后,早熟的玉米大丰收,乡间的半幅道路上晾晒着金黄色的喜悦,当地的老乡正在“龙口夺食”。说不定哪天,这里可能就是一片泽国。

“救活了东边的三个省,湿溻(陕西方言:坏事了,完蛋了)了陕西的三个县”。华县当地的农民无助地诉说着,没有多大的抱怨,还在为国家大局考虑。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把038、510、723这些数字牢记在心(“038”是指2003年8月洪灾、“510”是指2005年10月洪灾、“723”是指2010年7月23日洪灾)。自咸阳到潼关属渭河下游,现在已成为地上悬河,一旦失守,家园不保。

渭河,是我祖母级的母亲河,这一点毋庸置疑。从明朝开国伊始,潼关卫109屯的屏藩军户,逐水而居,逆渭河而上。我们的村落,作为万千屯营堡寨之一,在渭河南北岸历经无数次的漂移,把家族的根脉延续在渭河之畔。生于渭河边,长在渭河边,成年后又溯水而上,居住在咸阳谋生。记得小时候,当问及自己从哪来时,所有的长辈都会说,渭河发大水捞浮财时捞的木犊娃,这是乡村里朴素的生命源说。这种教育,让人从小就幻觉自己曾经在咆哮的渭河里搏击挣扎过,附加了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得到一种难以企及的励志。就这样慢慢地长大,长大了也就知道自己和别人一样,都是母亲生养的。长大了又会看到村里的老人一个个逝去,逝去后“头枕临潼山,脚蹬渭河湾”,悄无声息地躺在渭河高岸上。

华商报组织了这次 “走读母亲河”的活动,以读者或网友的角色参加一些生活之外的驴行,带着自己的文字,在这个平台上,留下自己另外的足迹,在“神马都是浮云”的年代,也算又参与了一回。 

新闻推荐

小学生正过马路大客车冲了过来

医生将蘸着药水的棉签,一根根伸进8岁女孩乐乐(化名)下巴带血的伤口时,表情痛苦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就是流着泪死死地摁住女儿。棉签每深入一厘米,在场的人就会感到钻心的痛。眼看就要到学校,乐乐和同...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走读母亲河”之渭南印象“悬河”高出地面洪水来时险情急)
频道推荐
  • 延安市再获“国家卫生城市”称号
  • “数字化城管”让城市管理更精细更高效
  • 榆林经开区春来植绿忙
  • 绥德县着力改善人居环境乡村颜值高 幸福滋味浓
  • 陕北黄土泥塑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