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省委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重点关注、资助与扶持的秦腔现代大剧《西京故事》,自今年3月8日首演以来,已连续演出100多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并晋京演出,吸引数万观众尤其是大学生观看。《西京故事》的成功,更在戏剧界引发研讨,由《光明日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现代戏发展研讨会”随即在西安召开,梳理当代戏剧振兴的发展路径……
2011年3月8日晚,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门口被年轻观众挤满了,吸引他们的是一部新推出的秦腔现代大剧——在短短四个月内演出100多场的《西京故事》。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看秦腔一直被“以为”是中老年人的爱好,而这部《西京故事》却将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吸引进了剧院,让秦腔这样的老戏曲焕发了新活力。《西京故事》现象,也随即引发中国戏剧界解读和研讨。
■共鸣
贴近年轻人的生活与心灵在戏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我当年也为了学费勤工俭学过。”“我爸妈就像戏里面的父母那样艰难地供养过我。”让年轻人流下眼泪的是这部戏演出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贴近了他们的心灵。《西京故事》由国家一级编剧、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陈彦担任编剧。对于年轻观众对秦腔突然表现出来的“追逐时尚”般的热情,陈彦说自己就是想为小人物立传,他说,“我始终希望自己笔下的人,都有一种自强自立意识,不靠天,不靠地,活得周正硬朗。”
《西京故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省上领导出席并观看了演出,并对这部戏给予了高度评价。国家文化部、国家教育部专程派员来西安观看《西京故事》,一同前来的北京专家团成员、中国戏曲学会会长薛若琳说:“这部戏能让年轻人看懂在讲什么,并且能让年轻人在舞台上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触动他们的心灵,一部戏可以让他们去了解更多的戏曲,这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承和推广。”
陕西省教工委、省教育厅将这部戏作为陕西省高校纪念建党90周年内容之一,大学生终于可以享受“专场”待遇了。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邮电学院等25所高校几万名学生观看了《西京故事》。
■惊艳
传统戏剧融合话剧元素顶尖舞台设计充满现代感
一部古老的地方戏,能引起如此多的年轻观众的喜爱,除了贴近生活、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之外,绚烂现代化的舞台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西京故事》还邀请到了国家话剧院的五大名导之一、国家话剧院副院长查明哲来执导,这也是他首次入陕导戏。
因为加入了话剧的元素,这部戏没有传统的幕布,所有表演都在开放式的舞台上展开。而舞台是由北京最顶尖的设计团队打造。而在表现形式上,《西京故事》每一幕的主题歌、到人物形象的设计,都下足了工夫。査明哲用话剧中常用的表现方式,让这部秦腔戏以惊艳的姿态出现在年轻观众的面前。
导演查明哲表示:“恰恰是因为话剧导演的加入,帮助了戏曲的现代化。比如这个戏里的农民工问题,仅仅通过一个家庭不行,必须表现一个群体,我就加入了八个农民工,早出晚归,有些还参与了矛盾的发展。这些农民工倾听着秦腔,不断在秦腔中得到惬意和放松。这种思维和语汇,不是戏曲,它是话剧的。由此使得一些情节场面化,让秦腔的观赏性更强,更符合年轻观众的观看习惯。”
对于戏剧如何更“青春”,更能抓住观众,陈彦表示:“戏剧振兴,要抓住社会敏感问题,充分打开人物的心灵世界,以情动人,既要重视对戏剧传统的继承,又要注重对这门艺术的开拓创新,使戏剧在骨子里和外在形式上充满现代性和现代感。”
■弘扬
自强不息精神感染京城现实主义题材为秦腔加分
《西京故事》在西安演出4个月以来,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2011年6月底,国家教育部、国家文化部、国家财政部共同调演《西京故事》去北京演出,并将《西京故事》作为国家教育部“庆祝建党90周年优秀剧目进校园”活动唯一选择的戏剧类剧目进入北京的各高校演出。国家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专程来到西安观看《西京故事》,他表示:“这部戏弘扬了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为大学生树立了一个自强不息的榜样。”
晋京之后,《西京故事》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北京交通大学共演出6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26所北京高校的学生和数千名北京观众观看这部戏,国家文化部部长蔡武在亲自观看完这部戏之后说:“这部戏表现了社会现状,将城乡之间的差距等社会矛盾都展现了出来,表现了人民群众追求善良、诚信的美好品质,给社会矛盾、浮躁的社会现状开出了一剂良药,对年轻一代也很有教育意义,这部戏是目前现实主义题材戏剧创作发展的方向。”
在北京的演出全部结束后,国家文化部专程为《西京故事》在北京召开了研讨会。中国戏剧家协会分党组书记、副主席季国平说:“这个戏对秦腔绝对是加分的。”
■成就
《西京故事》等三部戏获得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
《西京故事》百场演出结束后,应观众的要求《西京故事》继续为陕西的观众表演。
同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新闻联播等媒体也关注着《西京故事》并刊发和播出了相关报道。2011年8月21日、22日,由《光明日报》、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化厅联合主办的“现代戏发展研讨会”在西安举行,并为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创作演出的《迟开的玫瑰》、《大树西迁》、《西京故事》及三部戏的编剧陈彦颁发“中国戏曲现代戏突出贡献奖”,以表彰这三部大型现代戏的艺术成就。
同一个院团演出、同一个作者创作的三部剧作同时获得该奖项,在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历史上尚属首例。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的颁奖词中提到:“三部作品在舞台上塑造了乔雪梅、孟冰茜、罗天福等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艺术形象,弘扬了讲奉献、重责任、维护群众尊严的价值观,体现了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民生活的创作思想,为戏曲现代戏作出了贡献。”
就在《西京故事》掀起国内戏剧高潮的同时,《三岔口》、《打焦赞》、《双枪文龙》等秦腔、眉户、碗碗腔中的经典片段更在伊朗惊艳亮相。陈彦表示,只要戏剧坚持恒常的价值、流淌平民的血液,坚持本真美,坚持为弱势群体说话,持守这些东西,维护传统,会更加振兴。
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赵媛采写
■关联阅读
陕西精品戏剧展示(部分)
1.《杨七娘》(应邀出访伊朗,参加伊朗德黑兰“曙光旬”第十九届国际艺术节)
2.《凤鸣岐山》(新编历史剧)
3.《好年好月》(眉户现代戏)
4.《王宝钏》(改编传统戏)
5.《迟开的玫瑰》(获得 “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榜首、荣获国家“优秀保留剧目大奖”)
6.《杜甫》(荣获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7.《雀台歌女》(新编历史剧)
8.《大秦将军》(第五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榜首)
9.《滚灯碗》《二鬼摔跤》(赴韩国演出,获演出特别奖)
10.《杨门女将》(两度获得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集体奖)
11.《大树西迁》(评为“2007-2008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现实题材优秀剧本”、第十三届“文华优秀剧目奖”)
新闻推荐
最近,全国各地的房价都有松动,也让往年红火的“金九银十”暗淡了很多。为了刺激购房者的消费心理,最近,西安不少楼盘都纷纷推出低折扣、高让利等促销活动,“3分钟选房”、“5分钟挑铺”让不少市民心动...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